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第三附屬小學 杭強圣
共同體是社會學、人類學與管理學等領域研究的重要概念,近年來為教育學研究所引用。通常把共享一定知識、追求共同目標和有價值的人的社會組織稱為共同體?!八莻€體對一個活動系統(tǒng)的參與,參與者對自己的行為,對生活和共同體意味著什么,有著共同的理解”( Lave&Wenger)。而對于語文學習中的習作環(huán)節(jié)來說,不僅關乎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聯(lián),更需要借助于同伴、社會等多維的資源和力量,營造良好的習作學習氛圍,讓盡量多的同學都能自覺或不自覺地參與習作學習、思考、實踐,引發(fā)不同思想的碰撞,使交流、討論成為一種必然,知識的形成、能力的遷移成為活動的必然結果,從而保證習作任務的完成。為此,我們倡導積極建構習作共同體,積極幫助學生開啟小學高年級習作學習之門。
在作文教學中,學生是主體,但教師處于點撥與引領的效能中,教師要在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在認知,通過與學生的交流與對話,將寫作的方法和智慧傳遞給學生,幫助學生打開思路,學會合理選材,從而在師生對話的過程中激活學生內在的認知思維。
比如教學蘇教版五下“我身邊的小能人”這篇習作時,學生在審題和選材上還存有一定的障礙,教師則利用師生對話進行了這樣的引領:首先,緊扣關鍵性詞語指導學生進行審題:寫自己身邊的,而不是通過其他途徑了解到的;寫的是“小”能人,是小伙伴,而不是成人;其次,鏈接生活進行對話交流,幫助學生選擇:在自己生活中看到過哪些令人眼前一亮的小能人?組織學生交流,讓學生在深入實踐的過程中進行材料的收集與甄別,獲取相應的寫作經(jīng)驗。
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就充分發(fā)揮了自身點撥引領的效能,在師生之間高質而富有針對性的教學過程中豐富了學生的寫作智慧。
班級授課制的價值就在于利用不同學生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經(jīng)歷,豐富學生內在的思考維度,以便于學生能夠接受來自不同生命個體的內在認知。因此,習作教學就不能完全停留在教師指導的層面,而借助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每個成員在同伴之間的分享中學會悅納其他人的觀點和經(jīng)驗,豐富自己的認知。
如教學“描寫一種自然界中的變化”這篇課文時,在進行集中性指導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擴展認知,教師要求小組內進行交流分享,共同探討彼此之間的認知。比如描寫“霧氣”這一個自然現(xiàn)象時,學生們在交流的過程中紛紛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觀點:有的從時間的不同來描寫霧氣的變化,有的學生從不同的觀看角度展開描寫,有的建議描寫不同區(qū)域的霧氣……嘗試切換不同的描寫角度來補充學生的寫作靈感。
教師的認知必然是有限制的,學生其實蘊藏著豐富的潛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組織學生的資源和優(yōu)勢,通過同伴之間的交流獲取認知性經(jīng)驗。
從個人到小組,然后就可以嘗試在班級中進行交流,讓富有創(chuàng)意的獨特經(jīng)驗能夠在班級中分享。為此,教師就需要組織全班學生進行交流,從而將小組中最有想法、最讓人想不到的觀點呈現(xiàn)出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shù)剡M行刪選,讓參與交流的內容能夠讓其他學生有所思考,形成補充認知。
還以描寫“霧氣”為例,一位學生提出可以站立在不同的位置,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霧氣的變化便能立刻展現(xiàn)出來。比如從高樓向下看、在街道上看、在菜地里看……不同的角度所看到的霧景也是完全不同的。正是在這樣的交流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注意聆聽,并能夠從中學會與自己的原始思考進行對比反思與調整,讓學生能夠獲取更大的效果。一位學生在聆聽了他人的發(fā)言之后,就將角度的變化與自己設想的時間變化融合起來,通過兩個維度的相互滲入,將霧景的變化之景描寫得淋漓盡致。
著名教育實踐家陶行知先生說過:“語文的外延即生活。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學生的寫作就是要關注生活、描述生活,因此不能將作文的范疇局限在書本、局限在教室,而需要將關注的視域擴展到學生身邊的生活、社會資源,借助于更豐富、更立體的框架資源,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的不斷發(fā)展。
比如在描寫自己家鄉(xiāng)的一位名人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走上街道、走進社區(qū)、走進生活,帶著課堂中習得的方法,到社會中去探尋資料,調查走訪,獲取最有價值的資源。一般來說,教師作為活動的組織者,可以在面向社會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這樣的指導和鼓勵:首先,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明確自己需要描寫的對象,并對其進行簡單的了解,明確自己所描寫的方向;其次,可以借助于網(wǎng)絡對這位名人進行初步的感知與了解,為深入的探尋奠定堅實的基礎;再次,分別采取富有針對性的調查采訪,與這位名人形成零距離接觸的機會,從他們的口中獲取最直接、最有效的資源;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自己通過不同路徑所收集來的資料進行統(tǒng)整與分類,并根據(jù)表達的需要進行必要的刪除與選擇,為自身的語言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退隱到后臺,將學生推向最前端,直接與社會資源進行接觸,真正為學生核心表達能力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習作教學不能停留在學生或者教師純粹的單打獨斗環(huán)節(jié)中,而需要讓學生在經(jīng)歷師生之間的交流中來分享寫作智慧、在生生之間的分享中獲取認知經(jīng)驗、在班級之間的交流中促發(fā)自我反思、在生社之間的參與中擴展認知視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