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裕元實驗學校 高麗蕓
于永正老師說過自己只有對教材讀通、讀透,把握文章的內(nèi)涵和作者要表達的意圖之后,才敢走進語文課堂。一位大師尚且要認真解讀好語文教材才敢走進教室上課,何況我們普通的語文教師呢?所以,我們要認真解讀教材,為上好每一節(jié)語文課奠定扎實的基礎。
要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首先必須認真鉆研和解讀語文教材,要在讀懂、讀透教材的前提下,才能在講析時做到心中有數(shù),水到渠成。
以《船長》一課為例,我聽過一位老師的課,在教學過程中,該老師總是在想方設法引導學生認識船長“舍己為人”的高尚品質(zhì)。那么,“舍己為人”的定位是不準確的嗎?從文本來看,“為人”是老船長舍命救出遇險人員的根本動力,相信這也是他一貫堅持的信條。但“為人”是否一定意味著要“舍己”呢?老船長是不是在事件發(fā)生的一開始時就做出了拯救他人而獻身自己的決定了呢?
我們可以從船長和機械師洛克的對話中明確答案。船長和洛克的談話是這樣的:“爐子怎么樣?”火熄滅了嗎?“機器還轉(zhuǎn)不轉(zhuǎn)?”當他得知所有的東西都被淹沒在海水中,無法恢復時,他才命令大副組織和保護人員離開船,并有權(quán)射殺那些不服從命令的人。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船長真心想“為人”,但他當初并沒有想到要“舍己”。因為他知道,只有當他自己好好地活著的時候,才能保證乘客和所有船員的安全!無論他的犧牲多么壯烈,如果船上的人不能獲救,那都是徒勞的!由此可見,老船長的“舍己救人”理論從根本上不能存立。那么,文本所要揭示的不是主人公“舍己救人”的品質(zhì)又是什么呢?實際上,作者在文章中多處給了讀者暗示與交待:小說開始就寫到船長在“艦橋”上駕船;當船遭到撞擊發(fā)生危險時,船長站在“艦橋”上引導救援;小說最后,船長站在“艦橋”上隨船沉入海底。為什么雨果一再提到“艦橋”呢?“艦橋”在這里是什么意思?一切都很清楚,這里的“艦橋”意味著老船長的“工作崗位”。老船長也是一個普通的人,他不是神,在他的頭腦中不一定想成為英雄,但他有一個堅定不移的信念——堅守崗位,忠于職守!所以,對于這篇文章,我們老師不應該引導學生體會船長“舍己救人”的品格,而要啟發(fā)學生理解船長那種“堅守崗位,忠于職守”的高尚品德。由此可見,老師對于教材的解讀非常重要,不然就有可能使我們的教學偏離正確的方向。
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說到底就是學生、老師和教材三者之間的對話過程。所以,在我們的語文教學過程中需要講究策略,引導學生對教材進行深入的解讀,既要正確地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又要能夠與作者對話,了解作者當時的寫作意圖和目的,只有這樣,才能學好語文,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許多課文沒有注明作者。即便如此,我們還是應該盡力找到原文,找出文章的作者。要了解作者的生活和當時的寫作背景,要進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作者的寫作動機,了解作者當時的思想和感受,與作者共同思考,產(chǎn)生思維碰撞,形成獨特的個人理解和體驗。
例如,《清平樂·村居》一文是南宋詞人辛棄疾(1140~1207)寫的。他一輩子都堅持抗金,但他遭到了打擊后,就隱居在江西上饒地區(qū),無所事事地生活了近20年。這首小令描述了遠離抗金前線的農(nóng)村和平、安靜的生活,表達了他對農(nóng)村和平生活的熱愛。結(jié)合作者畢生關(guān)注宋朝恢復大業(yè),作者認為自己雖身處江南,卻心系中原。詞人辛棄疾善于使用典故,但這首詞卻和他以前的風格決然不同,格調(diào)輕快,心境清新,自然簡樸,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易于學生接受。這樣對文本進行解讀,就豐富了詞的內(nèi)涵和意境。
對于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無論自己以前有沒有讀過,還是以前有沒有教過,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都應該仔細地讀幾遍,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蘊,分析作品的思路和表現(xiàn)技巧,品味作品的詞句,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體驗和理解。與文本深入地對話后,教師可以充分占有眾多信息,也可以參考名家、同行對該文本的解讀,但不能盲目認可別人的觀點,要持批判性態(tài)度,把他人對文本的解讀內(nèi)化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教師在解讀課本時,對文本還沒有怎么看,就急于去翻看教參,尋找相關(guān)資料,搜索教學計劃,這可以說是一個舍本逐末的過程。我覺得拿到一篇文章,首先,我們應該自己去讀,不斷地、反復地朗讀課文,這樣才能達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讀懂文章的內(nèi)容,理解文章中的字詞,感悟文本表達出的情感……當自己有了一定的理解、感受后,再參照別人的解讀,以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與文本的對話,不同的文本體裁,其切入點和重點也不相同。如詩歌強調(diào)意蘊,散文強調(diào)神韻,小說和故事則強調(diào)人物的形象等。
例如,六年級教科書中的《螳螂捕蟬》一文,它是一則寓言歷史故事。作者的意圖是要通過“螳螂捕蟬”這則寓言,告訴人們一個簡單的道理,在反映故事中主要人物的特征的時候,作者沒有從正面去直接描寫他們的特點和個性,而是以生動的人物語言和細致入微的細節(jié)描寫來刻畫人物。透過吳王“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這一話語,我們可以看到吳王武斷、驕橫的一面;通過“你講得太有道理了”,我們可以看到他謙遜和睿智的一面……這些文章的特色,小學生是不容易感悟得到的,需要我們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加以引導,通過我們的點撥,讓學生與文本深入對話,從而感悟文章的特色。
總之,準確、深入地解讀課文,把握課文意圖,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課文價值,“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課本”是教師進入有效課堂的第一步,只有我們老師自己深入解讀教材,才能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教材,從而體會不同文章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