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法需求
根據(jù)目前我國的國情,沒有身份證可以說是無處可走,但很多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特別是年紀大的進城務工人員,對于身份證的重要性并不知曉,所以很多人身份證丟失的情況下并沒有直接選擇去派出所重新辦理而是選擇相對“方便”的辦理假證。
同時,在社會流動中經(jīng)常涉及到技術等級和文憑證件的制假售假,很多工作的特殊性對一些技能有著等級的要求,因此很多人在尋找工作的過程中,在資格等級不夠的情況下,不愿學習考試,只想走“捷徑”,便有了購買假冒資格證和文憑的需求,而目前一些資格證的查詢還不夠正規(guī),因此很多人通過鉆制度的空子,利用制度的空缺和法律的不完善,借以增加自身利益。
暴利驅使
暴利是制售假證犯罪屢禁不止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制售假證活動有很大的利潤空間,假證的成本很低,一個假證的原料、加工、物流成本加起來一般只有一二十元,但假證在網(wǎng)上的標價往往高達數(shù)百數(shù)千元,某些國外知名高校的假文憑甚至能賣到萬元以上。在巨大的利潤面前,很多犯罪分子會選擇鋌而走險。
破案困難
我國目前處于信息化時代,絕大多數(shù)假證件的銷售都是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直接交易,通過快遞發(fā)貨,買賣雙方?jīng)]有見過面也沒有直接聯(lián)系,并且絕大多數(shù)假證件的銷售都是雙方自愿的行為,而且買方因為知道購買假證件本身就是非法行為,所以這種交易基本上不存在糾紛或者報案,因此對于案件自身來說偵破很難。
打擊力度不大
公安機關和其他行政機關協(xié)作不利。城管部門、工商部門在日常工作中,對發(fā)布行為,僅是采取對發(fā)布制售假證小廣告的人進行批評教育或罰款措施、清楚非法小廣告,而沒有及時與公安機關取得聯(lián)系,聯(lián)手取締制售假證的犯罪窩點。
對購買假證處罰較輕
一些單位在查獲使用假證后,最多不予錄用或者辭退。有關部門在查獲假證后,最多沒收和銷毀,一般也不會去追查購買假證的人。要想徹底制止假證泛濫,必須向打擊制售假證的犯罪分子一樣打擊購買假證的人。一方面要建立完善個人誠信檔案,把使用假證也納入個人信用記錄,一次查獲,終身禁止其報考公務員、事業(yè)單位等。另一方面要修改、完善現(xiàn)行相關法律,明確購買、使用假證本身就是違法行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另外,要建立良好的人才評判體系,改變唯學歷是舉的觀念。如果從源頭上治理使得人們不敢購買使用假證,或者假證以無處可用了,制售假證也就無利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