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佳諾 敬龍軍
摘 ?要:通過課例背景、教學分析、教學過程、教學反思這四個方面的研究,以一節(jié)游泳課為例,對仰泳出發(fā)技術中“預備姿勢”、“準備動作”、“起跳”、“騰空入水與滑行起游”四個階段的技術動作進行了教學設計,以及設計意圖的解析。課例教學目標明確,具體問題具體對待;給予學生充足的練習時間,使學生能深入掌握技術動作的要領;堅持教學設計多樣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學趣味性。但是,課例對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欠缺考慮,在課程內(nèi)容的豐富性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關鍵詞:高中生;游泳;仰泳出發(fā);教學
中圖分類號:G807.4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9.05.002
1 背景信息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高校具備了游泳教學的場地和環(huán)境。根據(j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健康第一”、“開足開齊體育課”等教學理念,將游泳設為必修課是極有必要的。普及游泳教育就是普及安全教育,學生在游泳課程中不僅是學習運動技能,也是收獲一項自救和救人的技能。通過游泳課的教學,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塑造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除此之外,游泳還是時下最受歡迎、受眾最為廣泛的運動項目之一。現(xiàn)如今,通過游泳放松避暑的人越來越多,其中發(fā)生的溺亡事故也接踵而來。這些事故都是人們?nèi)狈τ斡炯寄?、知識所造成的弊端,并且它所帶來的后果往往是致命的。因此,學好游泳就成了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在諸多游泳姿勢中,仰泳是唯一一個在水中開始的,故而仰泳出發(fā)技術就成了整個學習過程中的重難點。
本文將以一節(jié)游泳課為例,深入闡述游泳教學中的重難點及仰泳出發(fā)的技術內(nèi)涵。同時,筆者將針對過往游泳課總是千篇一律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增加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以確保教學過程中的趣味性。
通過本次課例在教學過程中的設計和反思,對仰泳出發(fā)動作及游泳的學習有了基本的掌握,同時針對舊課堂的缺點做出了改進。在游泳教學過程中,安全永遠擺在第一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時刻在游泳池旁邊觀察,不能掉以輕心或存在僥幸心理,在確保每一位學生安全的基礎上,老師應該以身作則,將標準的技術動作示范給學生,讓學生意識到除了速度以外,技術動作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同時也是避免學生因為錯誤的游泳姿勢導致受傷。
2 案例正文
2.1 準備部分
2.1.1 課堂常規(guī)
上課鈴響后,班級體育委員集合整隊,檢查人數(shù),并向教師報告出席情況。師生之間進行問好,老師簡單交待本堂課程需學習的基本內(nèi)容。
2.1.2 組織分組
以4人為單位,將男生分成5組,女生分成4組,每組選擇一名運動技能較強的學生為組長。
2.1.3 熱身運動
帶領學生進行常規(guī)熱身活動,時長控制在6分鐘左右。
設計意圖:防止運動損傷,避免在水中抽筋,遭遇安全事故。熱身運動的活動量也可以根據(jù)氣溫的高低而定,一般做到身體微微出汗即可。游泳者下水后,其實也可以做一些水中換氣練習,以便更快地適應水中環(huán)境。
2.2 基本部分
2.2.1 基礎動作示范
正式示范前,老師先為學生播放一組仰泳比賽的精彩集錦,并將獲獎運動員的出發(fā)姿勢特寫剪輯下來,供學生欣賞。
在學生有了初步認識后,用指令和親身示范教學:
(1)預備姿勢:運動員在水中兩手握住出發(fā)臺上的握手器。兩腿屈膝,貼近胸部兩腳掌蹬住池壁,腳與水面平行或略低于水面,兩腳的位置要利于蹬壁;兩臂伸直,身體自然放松,似懸掛于出發(fā)臺上。
(2)準備動作:當聽到“各就位”的口令時,立即曲臂把身體最大限度地向上拉起,使身體大部分露出水面,并低頭含胸(這可使身體重心抬高,為起跳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3)起跳:當聽到出發(fā)信號時,運動員向后上方仰頭,同時伸展兩膝和髖關節(jié),使身體向上升起,繼而用兩手向下、向內(nèi)推按扶手,使兩肩和身體上半部向后上方拋起,兩臂開始水平地由側向前擺動,兩腿用力后蹬,起跳角度約為15°~25°,在蹬離池壁的過程中,略挺胸抬頭,身體成背弓形。兩臂側擺時略低于身體平面,同時髖、膝、踝配合擺臂做充分伸蹬,此時身體的大部分(直至小腿中部),均露出水面,繼而進入騰空階段。
(4)騰空入水與滑行起游:騰空時,保持蹬出時挺胸、仰頭的身體姿勢,使重心不至于過早下落,當兩臂側前擺超過肩平線后,兩臂和肩開始下降,而臂和打腿繼續(xù)向上,使身體移動路線呈拋物線,當兩臂擺至前方時,頭部迅速恢復到正常部位,并夾于兩臂中間,使身體入水時保持流線型,利于水中滑行,當滑行速度接近游泳速度時開始打腿(或做類似海豚泳上下打腿的潛泳動作,規(guī)則規(guī)定潛泳距離不得超過15米),待身體露出水面后再接正常配合動作。
示范這四組動作過后,再讓學員進行分組練習,老師負責檢驗每組組長的動作,組長再去檢查組員。
設計意圖:令學生掌握仰泳出發(fā)的基本要領,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和合作意識,教學效率加快,學生更能在互動中增添興趣。
2.2.2 在練習標準下復習仰泳出發(fā)
令學生下水練習仰泳出發(fā)動作,分組練習約15分鐘后,以小組為單位輪流示范練習成果,并讓其余小組給予點評和建議。在學生示范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項易犯錯誤:
(1)只抓住游泳池的邊沿。
(2)腳平行地貼在池壁上,導致很容易滑下水。
(3)因過于努力想把身體拉出水面,腳后跟碰到了臀部導致過于蜷縮。
(4)向后甩頭,下巴過于向內(nèi)卷,背部太僵硬。
(5)頭部沒有向后,眼睛盯著水面,雙手沒有相觸,沒有流暢地進入水中。
(6)沒有調(diào)整手的動作(沒有成流線型)。等了很久才開始打水。
設計意圖:學生在示范和點評過程中能更直觀地看到自身的不足,同時也能將動作掌握的更準確。
2.2.3 不同技術水平難度的練習
在這個時候,學生對仰泳出發(fā)技術的掌握程度已經(jīng)基本展現(xiàn)出來,需要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掌握情況,進行加強練習(約15分鐘)。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的動作標準如下:
(1)頭部向后,下巴靠近胸部。頭部保持固定,脖子放松。
(2)手臂放在腦后,充分展開。小拇指首先入水。
(3)肩膀向后轉動時放松,頭部保持很好的固定。
(4)延展身體與水面貼近。身體以自己的中心軸轉動。
(5)保持雙腿貼近,采用小幅度打水(僅僅是腳趾露出水面)。
(6)從臀部開始擺腿,膝蓋置于水下,保持微曲。
同時,也要指正以下幾點易犯錯誤:
(1)注意力不夠集中。
(2)頭抬得太高(僵直);或頭太低(容易嗆水);脖子僵硬。
(3)手臂彎曲先入水,小拇指先出水。
(4)肩膀在水中保持水平;頭部轉動太多。
(5)臀部沒入水中太多(這樣會形成前進阻力),或者頂出水面。
(6)膝蓋彎曲太多,甚至露出水面。整個腳露出水面。
設計意圖:加強學生對仰泳出發(fā)技術的深入了解,對技術的把控更加專業(yè)。
2.2.4 仰泳出發(fā)技術概述
通過提問,以分組競答的模式,回顧仰泳出發(fā)的理論知識。并最終給予成績最差的一組懲罰,如表演節(jié)目等形式,達到活躍氣氛又鞏固知識的目的。課程最后,將下一堂課的內(nèi)容用問答引出,使學生能夠預習及初步了解。
設計意圖:考察學生是否真的理解了仰泳出發(fā)動作的含義,為下一堂課的工作做好準備。
2.3 結束部分
體委集結隊伍,排列好隊形后,老師對課程進行簡單的點評,在老師發(fā)出“解散”的口令后,學生行注目禮教師行鞠躬禮后方可解散。
3 案例思考題
3.1 先讓同學輪流展示在課堂上學到的仰泳出發(fā)技術,并發(fā)出提問“和過去相比,習得該技術能感到最明顯的區(qū)別是什么? ”,借此了解每個學生對技術的把控程度和理解程度,目的:讓學生領悟到在仰泳中技術的重要性,改變過去只注重速度的弊端。
3.2 “在仰泳出發(fā)技術中,那個動作是難以達到標準的?”借此進一步了解學生在該技術中的不足,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4 案例使用說明
4.1 教學內(nèi)容分析
本課例在于訓練學生的仰泳出發(fā)技術,旨在使學生掌握仰泳出發(fā)的基本要領,將關注點從游泳的速度轉移到技術動作中來。仰泳出發(fā)由預備姿勢、準備動作、起跳、騰空入水與滑行起游幾個階段組成。在仰泳教學中,出發(fā)技術占據(jù)的比重是不容忽視的,這一環(huán)節(jié)對技術的要求很高,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保證學員動作的標準性,令學員在反復練習的過程中提升熟練度,精確掌握仰泳出發(fā)技術的核心內(nèi)涵。
4.2 適用范圍
適用對象:高中體育課程教師、體育教育教學專業(yè)本科生、健身俱樂部。
適用課程:課程教學、案例研究。
4.3 教學目的
通過本次課程,預計學生能夠達到的學習目標如下:
4.3.1 認知目標
學習并掌握仰泳出發(fā)技術,使100%的學生掌握正確的出發(fā)技巧,至少60%的學生能熟練運用。
4.3.2 技能目標
(1)通過教師示范,能按照教師指令,完成正確的動作,動作與示范標準一致。
(2)確保在練習過程中沒有多余的動作。能學習并掌握仰泳出發(fā)動作的細節(jié)。
(3)能夠按照順序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以形成正確的仰泳出發(fā)動作。
4.3.3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學生對細節(jié)的注意力,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促進學生體能素質(zhì)的全面發(fā)展。
4.4 教學建議
時間安排:高中生體育課2周,每周1節(jié),1節(jié)60分鐘。5分鐘熱身,15分鐘技術教學,15分鐘分組練習,10分鐘展示評比,10分鐘再度練習,5分鐘放松總結。
環(huán)節(jié)安排:在課前優(yōu)先讓學生了解仰泳出發(fā)技術的基本內(nèi)涵,并通過比賽視頻讓學生了解基本動作。
人數(shù)要求:25人左右的班級教學。
4.5 教學方法
隨著素質(zhì)及能力教育的全面推進,在高中階段開展游泳課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在施教過程中,大多數(shù)學校片面地強調(diào)游泳教學的競技性,忽視了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以致于學生不能正確認識到游泳的意義和魅力,最終導致教學成果不盡如人意。
4.5.1 課前運動熱身方式
摒棄過去熱身運動的枯燥與單調(diào),在動作示范前,老師可以給學生播放一組篩選的仰泳比賽,以運動員標準的姿勢和比賽的緊張氣氛勾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在學生躍躍欲試的時候,教練親自示范,帶領同學掌握每一個預備動作。在這一過程中,為了加強學生間的互動,老師可以安排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指導較弱的一方。將學生分組,輪流完成動作,讓其余小組點評,以此檢測每組動作學員的學習情況。
4.5.2 運用演練式教學法
光是理論和岸上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在游泳教學中,演練法是十分常見且必要的。通過演練法,使理論和實踐接軌,學生理解深,接受快,技術動作能事半功倍的增強,教學效果能顯著的提高。在教學過程中,延續(xù)上一環(huán)節(jié)的分組,先讓學生們自行下水練習,老師再分組給予技術點評,使學生在不斷練習中將重心放在技術上。
4.5.3 利用提問檢驗學生掌握情況
在課堂的結尾,老師通過提問引出學生對仰泳出發(fā)技術的理解,同時也積極讓學生提問,在解答過程中增強學生對該技術的進一步理解。提問過后,對掌握程度較好的學生進行表揚,對較弱的進行鼓勵,并給出建議。再以提問引出下一堂課程的內(nèi)容,讓學生能夠提前有所準備。
4.6 教學反思
筆者經(jīng)過反思,認為本課例在這幾個方面比較成功:
4.6.1 教學目標明確,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本節(jié)課教授仰泳出發(fā)技術,教學過程中技術動作講解到位,步驟清晰,節(jié)奏明快,學生能充分學習到仰泳出發(fā)技術的每一個動作。同時,也輔助學生在練習過程中,明白技術在整個過程中都是很重要的。
4.6.2 教學設計多樣化,讓學生領略到課堂的樂趣
傳統(tǒng)課程的乏味單一會慢慢地消磨學生的興趣,本課例中加入了多媒體和團隊合作比拼的元素。通過觀摩比賽,學生能從中勾起興趣,并產(chǎn)生模仿、提升自己的動力。在課堂中,讓得分最低的小組進行節(jié)目表演,為課堂的最后增添了愉悅的氣氛。
4.6.3 充足的鞏固與練習,學生學習程度深入
給予了學生充足的練習時間,且在中途進行檢查,使得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吸收仰泳出發(fā)技術的內(nèi)核,掌握的技術也不僅僅只是浮于表面。在練習過程中,學生既可以通過分組練習,一對一地解決難題,同時也會在老師的中途檢查過程中了解到自身的優(yōu)勢與不足,為正確的練習打下了基礎。
4.6.4 在培養(yǎng)學生的仰泳技術同時,也培養(yǎng)了團隊合作意識
在分組教學的時候,充分考慮到了每個學生的差異性。因為課時有限,所以采取分組法盡可能讓每一個學生都了解到了自己的問題所在,以及自己的完成度是否達標。學生在分組中也培育了團隊合作意識,同時也通過互動與身邊的朋友更親近了,對課堂的喜好程度也隨之增加。
4.6.5 不足之處
分組練習雖然在很大程度上能促進學生間的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但不排除有個別學生會形成過強的競爭意識,對別的學生產(chǎn)生敵意。在評比中失敗的話,很可能會喪失自信心,對課堂產(chǎn)生抵觸情緒。
課程的趣味性還不夠充分,在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的方面略顯欠缺。競技的意識過強,反而會打擊到基礎差的學生對游泳的興趣。另外,很長一部分時間都是在練習同樣的動作,學生可能會產(chǎn)生倦怠的心里,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到了學生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曾振豪,高強.運用頻譜教學風格教授體育課(七)游泳技術的教學案例與計劃[J].中國學校體育,2012(07):80-83.
[2] 朱誠. “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方式在普通高校游泳教學中運用的實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
[3] 陳立新,張明飛.高校游泳普修課教學的現(xiàn)狀與改革構想[J].游泳,2002(03):26-27.
[4] 張細謙.從國外體育教學內(nèi)容的演進看我國體育教學內(nèi)容的改革[J].體育與科學,2002(02):10-12.
[5] 李岳進.對普通高校游泳教學的幾點思考[J].游泳,2001 (02):25-26.
[6] 宋義增.普通高校游泳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03):393-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