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瑋
語文是一門極具藝術性的學科。在語文教學中,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是極為重要的。面對天真爛漫的小學生,語文教師應該在導入新課方面更加用心,并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靈活運用不同的導入方法,讓小學生自然而然投入到語文課教學氛圍當中,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成效。
一、問題式導入教學法
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擁有很強的好奇心,總喜歡問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抓住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利用問題式導入教學法,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巧妙依據(jù)新課的教學內(nèi)容,編制出一些有趣的問題,促使學生在好奇心與求知欲的帶動下,自然而然地跟隨教師的教學思路,一起去探索新課教學內(nèi)容,使其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解決心中的疑惑。
二、標題導入教學法
標題是文章的點睛之處。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的課文題目是用來揭示中心思想,有的則是將課文內(nèi)容進行整體概括。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從課文題目入手,引導學生對新課文的題目展開分析,促使學生在學新課之前,在大腦里對課文內(nèi)容有一個整體認知。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課文題目,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對新課文充滿強烈的求知欲,以引起學生想要閱讀的興趣,進而將學生引入所要學習的新課程。例如,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教師在板書上寫出今天的課題后,可以從寫作六要素進行引導:“請問本文題目交代了六要素中哪幾點?”學生面對教師提出的問題踴躍回答:題目交代了地點是狼牙山,人物是五位壯士。教師繼續(xù)借勢對課文題目展開引導:“為什么題目中寫的是五位壯士,而不是五個男人、五個士兵?為什么重點突出‘壯士這兩個字?下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朗讀全文,從課文中尋找答案?!蓖ㄟ^課文題目導入法,學生對新課文保有一絲期待,又可以將課文內(nèi)容緊密結合,可以鍛煉學生對文章的審題能力。
三、情境導入教學法
俗話說:“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中的視頻、音頻、圖片等,為學生營造一個與新課教學內(nèi)容相符的情境,使學生對將要學習的課文內(nèi)容產(chǎn)生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還可通過語言講述的方式,充分利用短短幾分鐘的導入時間,針對所要學習的課文內(nèi)容,講述一個引人入勝的小故事,進而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主動融入到語文教學氛圍當中,并通過短小有趣的故事,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例如,在教學《有趣的漢字》一課時,教師可以先用多媒體播放當下最流行的歌曲《生僻字》,讓學生從歌詞中領略中華漢字的博大精深。然后教師利用課件展示《季姬擊雞記》一文,該文言文共七十八個漢字,而且這七十八個字都是同音字。教師展示該文,嘗試著讓學生大聲朗讀,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發(fā)現(xiàn)整篇文章都發(fā)“ji”的音,頓時會覺得非常有趣,進而更加喜愛漢字,無形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愛國情感。
四、溫故知新導入教學法
《論語》有云:“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苯處熆梢詫⑦@句話靈活運用到新課導入教學過程中。將新舊知識作為連接點,不但對舊知識能夠進行有效鞏固與復習,還能為所要學習的新知識做好鋪墊。教師通過將新舊知識有效結合,用舊知識引出所要學習的新知識,進而讓學生對新學習的課文內(nèi)容有一個理解與掌握,可以有效提高新知識的教學成效。
五、背景知識導入教學法
語文包含了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精華,尤其是語文課本中的古詩詞,更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文學瑰寶。由于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不同的文化特點,教師在講解古詩詞時,應該尊重當時的文化特點。在學習有關古詩詞的新課時,教師可以將背景知識作為新課的導入,搜集與新課相關的歷史資料,講講該段歷史時期都發(fā)生哪些著名歷史事件,從而激發(fā)學生興趣,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拓展學生的知識儲備。
六、謎語導入教學法
游戲是學生最喜愛的活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學生這一天性,將謎語游戲融入到語文課堂教學當中,調(diào)動班級課堂氛圍,讓學生積極開動腦筋,鍛煉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使其在語文授課中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落花生》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利用謎語導入法導入新課:“麻屋子,紅帳子,里面住個白胖子?!蓖ㄟ^學生積極踴躍的回答,引出所要學習的新課。
語文教學包含了大量知識點,教師要想在教學中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就要根據(jù)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靈活運用多樣的導入教學方法,打破傳統(tǒng)沉悶的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使其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有效完成語文教學目標。
(作者單位:江西省尋烏縣城關小學)
責任編輯: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