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剛,徐琴芳,張義賓
(1.蘇州大學 教育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4;2.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 江蘇省特殊兒童障礙與干預技術重點實驗室,江蘇 南京 210038;3.華東師范大學 學前教育系,上海 200062)
學習困難(learning difficulties,LD)在學術界也被稱之為學習不良.學習困難青少年是一個異質群體,該群體存在著學習困難、品德發(fā)展障礙,與此同時伴隨著一系列心理行為問題[1].學習困難表現(xiàn)為多種形式,例如閱讀困難、書寫困難、語言困難、數(shù)學困難、知覺異常等.我國報道其發(fā)生率為13.2%~17.4%[2],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報道其在校兒童學習困難的發(fā)生率為5%~10%[3].
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詹姆斯?赫克曼通過兒童干預的社會實驗論證了早期兒童教育的經濟效益[4].導致青少年學習困難的原因比較復雜,近年來國內外對學習困難干預的研究數(shù)量越來越多,干預的方法多樣化,采用教育學、心理學及醫(yī)藥衛(wèi)生學的理論對學習困難進行干預,另外綜合干預的方法也受到推崇.雖然國內外對學習困難的干預研究做了很多嘗試與探討,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改善了學習困難青少年各方面的癥狀.這些嘗試對于未來進一步開展學習困難的干預研究有很大的指導意義,但現(xiàn)有的關于青少年學習困難的干預研究并沒有形成一套操作性強、可推廣的干預模式.無論是單一方法的干預,還是綜合性的干預,都缺乏對已有干預方法適用范圍的科學界定和規(guī)范,即不同情況的學習困難青少年適用何種干預方法,這些干預方法能否達到理想的效果,研究人員所認可的干預效果能否真正有效解決學習困難問題[5],這一系列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研究.
國外已有的相關元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策略教學和直接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對于學習困難的青少年具有積極的效果[6].Swanson等(1996)的元分析通過對78項研究進行回顧,將學習困難干預的方式劃分為4種:綜合教學干預、補救教學、策略教學、直接教學,結果表明這4種干預方式都有積極的效果,其中策略教學的干預效果最為突出[7].Batya等(2001)通過對1975~1997年64項研究進行元分析,將學習困難干預的方式分為6種:心理咨詢、學業(yè)干預、間接干預、運動干預、感知覺干預及其他干預,結果發(fā)現(xiàn),心理咨詢和學業(yè)干預有比較突出的干預效果[8].Salar等(2015)對已發(fā)表的57項研究進行元分析發(fā)現(xiàn),心理教育干預對學習困難青少年學業(yè)表現(xiàn)的改善有顯著效果[9].盡管國外對學習困難青少年的干預效果進行了充分的分析與探討,為實踐領域選擇干預方法提供了依據,但研究對象并不包含中國的學習困難青少年,因此不能確定國內干預的效果是否也表現(xiàn)出上述特點.
國內學習困難青少年的干預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經過20多年的實證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尚未有公開發(fā)表的文章對此做出總結.本研究通過元分析試圖回答以下兩個問題:1)國內對學習困難青少年干預的短期與長期效果如何?2)影響干預效果的主要調節(jié)因素有哪些?此次元分析對國內1994年以來關于青少年學習困難干預效果的研究進行了總結,探討了學習困難干預的短期與長期效果,考察了不同干預方法在各種心理行為指標上的療效大小,同時也考察了不同干預組織形式、干預時間對干預效果的影響.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對國內有關青少年學習困難干預文獻中的數(shù)據進行分析,了解我國青少年學習困難的干預實踐情況,進而探尋最佳的干預方案,為臨床領域選擇干預方法提供依據.
通過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中國優(yōu)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等對國內有關學習困難的干預研究進行檢索,以“學習困難(學習不良、學業(yè)不良、學困)”、“干預”、“矯正”、“治療”、“矯治”、“訓練”、“效果”、“療效”等為檢索詞,從主題、篇名、關鍵詞和摘要4個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文獻篩選.由于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探討中國大陸青少年學習困難的干預效果,因此在文獻收集過程中沒有涉及外文及港澳臺地區(qū)的文獻.
文章入選或排除標準為:1)文章中明確報告使用了哪一種干預方法;2)選擇的群體或個體被試均接受實驗處理設計;3)實驗屬于前后測或對照組設計,個案研究不列入分析;4)除學習困難外,樣本不具有其他特征或癥狀;5)以量化指標反映干預的效果,有足夠的信息能夠求得效應量.按照以上標準,并且剔除重復發(fā)表的研究,共計有58篇文章符合入選標準.
對收集到的文章做特征編碼,包括以下變量:作者及發(fā)表時間、樣本量、被試年齡、干預方法、干預周期、干預次數(shù)、干預組織形式、研究質量、效果指標類型、隨訪等.參照陳栩等[10](2006)對學習困難學生矯正模式的劃分,將干預方法分為教育干預、心理干預、運動干預、醫(yī)學干預和綜合干預5種.將干預效果指標歸納為認知、學業(yè)、行為、情緒、感覺統(tǒng)合、心理健康、生活質量等9類.將干預時間根據周數(shù)、次數(shù)和時間劃分為不同的時長,以10周為一個單位,分為10周以下、11~20周、21~30周、31~40周、41~50周及50周以上;以10次為一個單位,分為10次以下、11~20次、21~30次及30次以上;以每次30 min為一個單位,分為每次30 min以下、每次31~60 min、每次61~90 min、每次90 min以上.由于研究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論文的水平,因此在本次元分析中將北大、南大核心期刊論文編碼為“核心期刊”,將其余公開刊物論文編碼為“一般期刊”,將篩選出的學位論文編碼為“[D]”,這樣有助于考察研究質量是否對研究結果產生影響.
使用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VersionⅡ)[11]進行數(shù)據分析,由于本元分析是基于不同被試群體、干預方法的研究,因此選擇隨機效應模型.通過 I2和Q值考察其異質性,I2描述的是研究個體間方差在總體方差中所占的比例:25%為低異質性,50%為中等異質性,75%為高異質性[12].Q值顯著表示拒絕同質性的零假設.效應量評價標準為:0.2為小效應量,0.5為中等效應量,0.8為大效應量[13].
經過文獻篩選,篩選出共計58篇論文[14-71],其中期刊論文33篇(核心期刊22篇,一般期刊11篇),學位論文([D])25篇,共計獨立研究81項.樣本總量為4 771人,最大樣本量358人,最小樣本量10人,明確報告了樣本性別的研究48項,男性1 740人,女性1 333人.時間跨度為1994~2019年.平均干預周期為20周,平均干預次數(shù)為46次,每次干預時長為10~120 min不等.采用團體與個體相結合的干預形式最多(34項),其次為團體訓練(33項),采用個體訓練的最少(14項).進行隨訪的研究約占13.79%.
2.2.1 即時效應量
表1為異質性檢驗結果,其中異質性檢驗:QW代表組內異質性檢驗統(tǒng)計量,雙尾檢驗;發(fā)表偏倚檢驗:95%CI為Egger's intercept所對應效應量g的95%的置信區(qū)間,雙尾檢驗.Q檢驗結果表明,效應量的異質性高且達到顯著水平(Q=1512.914,I2=94.712%>75%,P<0.05),故本研究選用隨機效應模型,結果顯示,總效應量值為 0.52(95%CI:0.301~0.738),達到中等以上效果.
2.2.2 追蹤效應量
通過異質性檢驗,Q檢驗結果顯示效應量的異質性高且達到顯著水平(Q=58.867,I2=88.109%>75%,P<0.05),因此選定隨機效應模型合理.對學習困難青少年干預的追蹤效應量為0.626(95%CI:0.129~1.123),同樣達到了中等以上效果,見表1.
另外,各種日齡雞都可能出現(xiàn)感染情況,尤其是雛雞和青年雞。雛雞一但感染雞痘后,死亡率較高,在病情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會達到50%的致死率。在發(fā)病情況上,秋季和早冬通常發(fā)病為皮膚型,而冬季則為黏膜型。
表1 對學習困難青少年的干預:效應量及其異質性檢驗和發(fā)表偏倚檢驗
本研究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發(fā)表偏倚檢查,見表1、圖1和圖2.對于即時性效果的檢驗,首先采用基于均值、標準差的漏斗圖來分析是否存在發(fā)表偏倚(圖1).從圖中可以看出,大多數(shù)研究位于漏斗圖的頂部,且較為均勻地分布于平均值的兩側,表明存在發(fā)表偏倚的風險較??;其次,失安全系數(shù)Nfs=5 255,遠大于415,即5k+10(k為原始研究的數(shù)目),說明至少需要5 255篇才能推翻本研究的結論,表明此次元分析的結果較為穩(wěn)定.進一步進行Egger線性回歸檢驗,截距為1.71(P>0.05),95%CI包含0,顯示存在發(fā)表偏倚的可能性低.對于追蹤效果的檢驗,同樣先采用漏斗圖來分析是否存在發(fā)表偏倚(圖2),可以看出大多數(shù)研究位于漏斗的頂端中部,但左右對稱性較差,提示可能存在發(fā)表偏倚的風險;失安全系數(shù)Nfs=92,大于50;此外進行Egger線性回歸檢驗,截距為2.999(P>0.05),95%CI包含0,均說明存在發(fā)表偏倚的風險較小.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認為本次元分析所納入的研究存在發(fā)表偏倚的可能性較低.
圖1 干預即時效果發(fā)表偏倚漏斗圖
圖2 干預追蹤效果發(fā)表偏倚漏斗圖
將所有納入本次元分析研究中的干預方法劃分為如下5類:教育干預、心理干預、醫(yī)學干預、運動干預和綜合干預.各種干預方法的效應量分析見表2.從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干預方法的療效依次為:運動干預、醫(yī)學干預、綜合干預、教育干預、心理干預.
考慮到某些干預方法可能在特定指標領域上效果更好,進而把干預方法與不同指標相結合進行了分析.刪除個數(shù)過少的干預方法和效果指標,各種干預方法在不同效果指標上的效應量分析見表3.
表3反映出各類干預均報告了對認知和學業(yè)的作用,對不同干預指標的療效依次為:感覺統(tǒng)合、生活質量、心理健康、行為、學業(yè)、認知、情緒.在認知指標方面,醫(yī)學干預效應量最高,其次為運動干預和綜合干預,教育干預和心理干預的效應量相對較低;在學業(yè)指標方面,運動干預效果最為明顯,其次是醫(yī)學干預、綜合干預、教育干預,最后是心理干預;在感覺統(tǒng)合指標方面,心理干預有強烈的效果,但是缺乏其他干預方法的數(shù)據;在行為指標方面,只報告了綜合干預對行為的效果,為中等以上效果,未見其余4種干預方法在該指標上的數(shù)據報告;在情緒指標方面,教育干預優(yōu)于心理干預效應量;在心理健康方面,其中有5項研究報告了心理干預對心理健康的效果,屬于大效應量;在生活質量方面,有2項研究報告了心理干預對生活質量的效果,為大效應量.
表2 各種干預方法的干預效果
表3 各種干預方法在不同效果指標上的效應量
本次元分析探討了不同干預時長的即時效果,結果見表4.表4的結果表明,干預時長中效應量值大小依次為:31~40周、21~30周、50周以上、11~20周、10周以下、41~50周,達到較大效應量的為 21~40周.干預次數(shù)的效果依次為:21~30次、30次以上、11~20次、10次以下.就每次干預的時間來看,每次30 min以下效果最佳,其次是每次 31~60 min、每次 61~90 min,最后是每次 90 min 以上.此外,41~50 周、50 周以上、10 次以下、每次61~90 min和每次90 min以上這5種不同的干預時間,其置信區(qū)間中均包含了0,說明這5種干預時間形式的效果不夠穩(wěn)定.
本次元分析探討了不同干預組織形式的效果,結果見表5.表5的結果顯示,團體訓練效果最好,其次是個體訓練,團體和個人訓練相結合的干預組織形式效果相對要差一些.就不同團體人數(shù)的干預效果而言,41~60人的干預效應量最高,其余3種干預組織形式的療效依次為:20人以下、60人以上、21~40人.此外,21~40人、個體訓練、團體和個人訓練相結合這3種干預組織形式效應量的置信區(qū)間中均包含了0,說明這3種干預組織形式的效果不夠穩(wěn)定.
表4 不同干預時長的效果分析
表5 不同干預組織形式效果分析
本次元分析發(fā)現(xiàn)國內對青少年學習困難干預的即時效果和追蹤效果均達到顯著的中等以上的效果(g=0.520,0.626),這說明國內青少年學習困難的干預研究總體上看效果是比較突出的.另一方面,本次元分析所納入的各研究所報告的效應量之間差異較大,因此有必要依據干預方法和效果指標等問題對現(xiàn)有干預進行回顧與總結,討論不同干預方法、干預組織形式、干預時間、指標選取以及研究質量等對干預結果的影響.
在干預方法方面,國內關于青少年學習困難的干預研究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是心理干預,而使用頻次最少的是醫(yī)學干預.然而,從效應量來看,運動干預效果最好,心理干預的效果最差.研究發(fā)現(xiàn),這5種干預方法中,運動干預的效果是最佳的,這可能是因為相較于其他4種干預方式,運動干預具有其獨特性.通過體育鍛煉,能夠對個體的神經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骨骼、心理健康等方面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有助于提升個體的身心健康水平[72];源于認知神經科學相關理論和技術的應用,體育鍛煉對青少年認知能力和學業(yè)表現(xiàn)影響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大部分研究認為適量的體育鍛煉有助于改善青少年的認知能力,提高其學業(yè)表現(xiàn)[73];由于體育鍛煉獨特的作用機制,通過適量的身體鍛煉能改善個體的自我知覺和增強個體的自信心,能夠使個體產生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有助于個體智力的發(fā)展和人格的完善,有助于發(fā)展個體的交往技能,增強其歸屬感[74].總之,通過適量的體育鍛煉,對個體的認知能力、學業(yè)表現(xiàn)、身心健康等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通過本次元分析發(fā)現(xiàn),常見的心理干預效果不明顯,原因可能是心理治療中的消極后果.國內關于心理治療的消極后果的報道較為罕見.心理治療能夠使許多來訪者測量的結果均值提高,也增加變異性,這些增加的變異通常提示消極后果的發(fā)生.導致消極后果的因素包括:治療師共情的缺乏、對來訪者出現(xiàn)負性反移情、低估來訪者病情和治療技術使用不當;來訪者中有人格病理診斷、他評病情嚴重、人際功能障礙、不恰當?shù)闹委熎谕蛣訖C水平低下;潛在有害心理療法[75].因此,在心理干預的過程中,需要對心理治療消極后果需充分認識,維護心理干預體驗者的健康權益,進而達到理想的干預效果.基于以上的結果及分析,可以得出建議運動干預是青少年學習困難干預的首選方法.
通過把干預方法與效果指標相結合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醫(yī)學干預對認知指標的效果最明顯,心理干預對感覺統(tǒng)合指標的效果最強烈,運動干預、醫(yī)學干預和綜合干預對學業(yè)指標的效果較為突出.醫(yī)學干預對學習困難青少年認知指標的改善有非常明顯的效果,這可能是因為相較于其他幾種干預方法,醫(yī)學干預有其獨特的作用機制,通過醫(yī)學干預能有效促進青少年大腦細胞的發(fā)育,達到改善腦功能、增強記憶力的效果,提高了學習困難青少年的智力,從而有助于提升其認知水平.心理干預對感覺統(tǒng)合指標的改善有強烈的效果,這可能是因為通過心理干預可以訓練學習困難青少年的大腦神經調節(jié)機制,加強了青少年的神經系統(tǒng)功能,促進其神經系統(tǒng)的成熟,改善了大腦的功能,進而對其感覺統(tǒng)合功能產生顯著影響[76].運動干預對學習困難青少年的學業(yè)表現(xiàn)有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前文已有闡釋,在此不再贅述.綜合干預同樣對學習困難青少年學業(yè)的改善有顯著的效果,這可能是因為相較于單一的干預模式,通過綜合干預有助于培養(yǎng)學習困難青少年學會學習的能力,幫助其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優(yōu)化其學習心理,增強學習困難青少年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適應性,調動青少年自我管理的積極性,有效開發(fā)其學習潛能,讓青少年逐步建立自我監(jiān)督、互相監(jiān)督和自我強化的機制,體驗自我控制和學習過程中的樂趣,進而有效提升其學業(yè)成績[77].本次元分析還發(fā)現(xiàn),情緒指標上的改善程度最低,在感覺統(tǒng)合指標上的改善程度最高.因此,在未來的臨床實踐中要以學習困難青少年為中心,可以根據學習困難青少年的特點,針對其實際面臨的問題與需求,制定適合的干預策略,有效選擇針對特定指標的干預方法,實現(xiàn)科學、即時、準確的干預,最終達到理想的干預效果.
在干預組織形式上,國內學習困難青少年干預研究中使用頻次最多的是團體訓練與個別訓練的結合,其次是團體訓練,使用頻次最少的是個別訓練.團體訓練干預效果最好,其次是個體訓練,團體與個人相結合的方式.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團體訓練比個體訓練的效果更好,這可能是因為相較于個體訓練,團體輔導具有下列優(yōu)勢:團體輔導生動有趣,形式多樣,感染力強,有助于體驗者積極投入;耗時短,效率高;團體輔導在一種類似真實生活的情境中進行,能促進干預效果的遷移,進而有助于輔導效果的鞏固.此外,在團體訓練中,對不同規(guī)模的團體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41~60人的團體訓練效果最好,其次是少于20人的團體,人數(shù)多于60的團體訓練比人數(shù)為21~40的團體訓練效果相對更好一些.基于以上發(fā)現(xiàn),可以為未來的學習困難青少年干預研究在組織形式上提供如下建議:第一,由于團體訓練的效果最好,因此在以后的干預實踐中,可以嘗試不同的干預組織形式,其中以團體訓練的形式作為主要的干預組織形式進行考慮.第二,在采用團體干預的方式時,團體規(guī)模不宜過大,以41~60人或20人以下為宜.
為了探討不同的干預時間安排對干預效果的作用,本研究分別從總干預時間、干預次數(shù)、每次干預時間3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從總干預時間來看,11~20周和10周以下的干預效果基本相同,21~30周干預效果繼續(xù)上升達到較高水平,在31~40周干預效果達到最佳水平,之后在41~50周的干預效果大幅度下降,50周以后的干預效果略有回升.從干預次數(shù)來看,在10次以下、11~20次和21~30次這3個階段,干預效果隨干預時間的延長呈直線上升趨勢,在21~30次干預效果達到最佳,30次以上的干預效果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從每次干預時間來看,干預效果與每次干預時間呈負相關.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干預效果并非與總干預時間、干預次數(shù)、每次干預時間呈正相關,從效應量值結果上可以看出:總體干預時間在31~40周、干預次數(shù)在21~30次、每次干預時間在30 min以下的干預效果將會是最突出的.因此,該結果驗證了美國閱讀障礙干預元分析的結果,即中等強度的干預最有效果,而且每次干預的時間不宜過長.
本次元分析所搜集到的研究均為療效顯著的研究,而沒有搜集到療效不顯著的研究(療效不顯著的干預類研究不易發(fā)表),因而文獻收集可能出現(xiàn)了文件柜效應,在一定程度上產生發(fā)表性偏倚的結果,并可能造成總效應量值偏大.因此,未來的元分析研究需要加強對未發(fā)表文獻的挖掘和總結.經檢驗與分析,影響元分析效果的無關變量,如發(fā)表時間、文獻質量的回歸系數(shù)均不顯著,表明此次國內學習困難青少年干預的元分析結果穩(wěn)定.
納入本次元分析的研究,其干預效果大多數(shù)都是在干預之后立即獲得的,只有8項研究報告了追蹤的數(shù)據,因此對結果的解釋應當謹慎.由于干預效果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干預的效果是否能夠延續(xù),研究所報告的數(shù)據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fā)生變化,這種變化的趨勢是無法通過干預的即時效果進行預測的.因此,對干預對象進行追蹤測量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以后的干預研究中,研究者應盡量在干預結束一段時間后進行追蹤測量,以便能夠確定此項干預措施的長期效果,進而促進干預成果的推廣.
國內對青少年學習困難的干預效果是比較明顯的,既具有良好的即時效果又具有良好的追蹤效果.在干預方法上,運動干預的效果最好;各種干預方法在不同指標上有不同的表現(xiàn),醫(yī)學干預對認知指標的效果最明顯,心理干預對感覺統(tǒng)合指標的效果最強烈,運動干預對學業(yè)指標的效果最突出.在干預組織形式上,團體的規(guī)模不宜過大,以20人以下或41~60人為宜;在設計和安排干預時間方面,總療程在31~40周、干預次數(shù)在21~30次、每次干預時間在30 min以內的干預效果是最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