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育佳
(本文作者為廣東省中山市三鄉(xiāng)鎮(zhèn)光后中心小學六年級六班學生,指導教師:王運芹)
我家書桌正前方的墻壁上貼著一張照片:一張長方形紙,沿對角線折著,一把尺子平放在紙面上,旁邊是一個正在奮筆疾書的我……這是老爸專門應我的請求拍的一張?zhí)貙憽?/p>
每當我看到這個場景,都會想起那道題和我那次的重要發(fā)現(xiàn)。
那天,數學老師給我們留了一道題,說是讓我們回家練練手。我瞄了一眼題目,是關于周長的。
“這道題不是很簡單的嘛!為什么要給我們來練手呢?老師真奇怪?!蔽野杨}紙扔進書包里。
我回家打開書包再細看題目時,卻傻了眼。那道題是:一個長40 厘米、寬19 厘米的長方形,沿對角線對折后,得到如下圖所示的幾何圖形,陰影部分的周長是多少厘米?
看著陰影部分,我暈了,心想:班上同學的感覺也不會比我好到哪里去。今晚老師留的這道題,肯定把同學們難倒一大片……唉,王老師,您害苦我們這幫“寶寶”了!
雖說陰影部分是兩個小的陰影三角形,但題中告訴的已知條件是原來長方形的長和寬,跟這兩個小三角形的邊沒什么太大關系。我原先準備直接求那兩個小三角形周長和的想法也打消了。
我一會兒抓抓頭,一會兒撓撓腮,一會兒轉轉筆,卻怎么也找不到解題思路,更別提做出答案了——甚至一度懷疑起王老師,是不是給了個錯題目。
看我抓耳撓腮的樣子,老爸繃不住了,扔過來一張A4 紙:“看你在那邊犯傻犯成啥樣了,都不會動手試試看!”
“唉,聽老爸的,死馬當活馬醫(yī),就動手試試看吧。”我半信半疑地對折了一下那張紙,隨手在紙上描了描陰影部分。
我眼前一亮,“咦,老爸,答案出來了!”我興奮地沖老爸大叫一聲:“那個陰影圖形的周長,居然就是原來長方形的周長!”
我把紙撕下來,再試一次,結果答案還是長方形的周長。
看到這個答案,我覺得開始的自己好傻。心里也涌出了很多感慨:事實上,有些時候解題就是那么容易,只要稍稍動手折一折、畫一畫,借助一幅簡單的草圖就能使題目輕松獲解。王老師平時總說,要多動動手,學會畫圖分析,要把所有的條件標注到圖中,綜合起來思考……”
這個時候我才發(fā)現(xiàn),王老師的本意不是要為難我們,而是要告訴我們解題策略的重要性??!
這個“重要發(fā)現(xiàn)”時刻提醒著我該如何面對每天的作業(yè)解答,因此,我讓爸爸幫我拍了照片并掛在墻上以示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