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瓊
(安徽省馬鞍山市榮博小學 安徽 馬鞍山 243000)
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來自于對學習者充滿疑問和問題的情境,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過程,通過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使學生明確探究的目標和思維的方向,讓學生在合作、探究的情境中激活思維,主動質疑,求異求新,逐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努力營造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創(chuàng)設數學問題情境,讓學生自主、獨立地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并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盡可能多的去體會、去探索、去感悟。在動手、動口、動腦中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并在獲取知識的基礎上發(fā)展、創(chuàng)新。
埃德加·富爾在《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怎樣學習的人。”由此可見,引導學生掌握探究知識的方法尤為重要。現在的課堂上,教師不應把現成的知識結論直接遞給學生,而應引領他們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此過程中引導他們自己去探索知識、發(fā)現規(guī)律,并掌握觀察——歸納法、操作——發(fā)現法、猜想——驗證法、類比——聯想法等學習方法,使他們更加自主地探究新知,逐步使他們具有自主探究知識的能力。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中,可設計這樣的活動與過程:學生量出一平行四邊形的底、高及與底相鄰的一條邊的長度,讓生猜想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學生動手實踐,合作探究(利用學具剪、拼、量、算)→交流匯報(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驗證(是否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面積都能底×高)→討論歸納。這樣設計,使得學生的學習完全是自主的、積極的、有自信的、主動探究的,不但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而且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研究問題的數學思維方法,真正達到“授之以漁”之目的。
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是自主探究性學習最主要的特征,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就沒有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自主探究性教學主張教師盡可能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調動其參與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始終鼓勵學生自主的操作、嘗試、交流、討論、質疑、解惑,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把做的過程放給學生。盡可能多給予學生自主地、創(chuàng)造地學習時間和空間,從而形成一種生動活潑的學習局面。如在“圓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教學時,教師可在學生對圓的知識已有初步認識后,不直接告訴學生直徑的概念,而是問:到底什么叫直徑?你能用一句話準確地說出來嗎?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分小組討論。學生迅速行動起來,有的去量、有的去畫、有的去寫、有的去討論……整個課堂變得熱鬧起來。最后選出幾種有代表性的答案讓學生判斷對錯,并說明理由。(1)線段兩端都在圓上的叫直徑;(2)兩端在圓上的直線叫直徑;(3)通過圓心兩端在圓里的線段叫直徑;(4)通過圓心,并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學生通過觀察、辨析,使陷入矛盾中的學生經過啟發(fā)明白了(1)(2)(3)為什么錯,而(4)的說法為什么對的道理。
未來社會呼喚具有個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創(chuàng)新型、探究型人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敢于提出異見,使學生在自主與創(chuàng)新中形成發(fā)展性、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品質。當然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初步的創(chuàng)新能力并非一夕之功,只要堅持把學生真正放在主體地位,不斷優(yōu)化教學結構、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來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定能讓他們學會學習、學會競爭、學會合作、學會創(chuàng)造。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在全國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創(chuàng)新教學為主旋律的今天,我們要讓自學探究性學習成為小學數學課堂的主旋律。我們要關注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讓大家知道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應該是學生親自參與、豐富、生動的過程,讓學生經歷一個實踐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所以我們要善于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的欲望和提供自主探究學習的機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去學習數學,提高學生獨立獲得問題的解決能力,并讓學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這樣才能使學生學會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不斷地用探究科學的態(tài)度與方法去認識、發(fā)現、改變與創(chuàng)造,真正使今天的學習,成為明天適應、參與和改造社會發(fā)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