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一竹 李英迪
(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哈爾濱 150081)
提 要:隨著中外交流的日益頻繁,中國文化的獨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銷蝕,這一現(xiàn)象在國際教育的語境下尤為明顯,如何加強文化身份的認同是國際教育中英語學習者面臨的一大挑戰(zhàn)。通過對英語學習者文化身份的研究,本文力求探尋提高國際教育文化身份認同的有效路徑,提出重構英語學習者文化身份和規(guī)范國際教育管理兩種新理念。
隨著中外交流的日益頻繁和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跨文化交際研究中的文化身份問題逐漸顯現(xiàn)并成為學術界的研究熱點。中外交流有助于弘揚中國文化,但同時中國文化也遭遇窘境。英語學習者在接觸西方文化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面對不同文化之間的對立和沖突、對本國文化的迷失和外來文化的認同等問題,并極易產(chǎn)生文化身份焦慮。這主要表現(xiàn)在對外來文化的過度欣賞和追捧,以及對中國文化缺少認同,導致中國文化的獨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銷蝕。
文化身份迷失問題在接受國際教育的學生中尤為明顯,因為他們有更多的機會直接接觸西方文化。國際教育是教育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chǎn)物,同時,就業(yè)市場對于優(yōu)秀國際化人才的需求也是促使國際教育高速發(fā)展的重要動因。跨國教育全球聯(lián)盟(GATE)成立于1995年,標志著國際教育的概念正式進入教育研究領域。西方發(fā)達國家普遍鼓勵大學生進行海外學習,很多國家把國際教育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層面。為順應國際潮流,國內(nèi)對于國際教育的研究始于2004年,國人也逐漸意識到國際教育的重要性。國際教育不僅承擔著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的重任,同時也肩負著傳承中國文化的歷史使命。如何加強文化身份的認同是接受國際教育的學生面臨的一大挑戰(zhàn)。因此,跨國教育中的外語教育在文化身份構建中的重要作用就凸顯出來。本研究聚焦國際教育背景下英語學習者的文化身份認同,此處的國際教育特指國內(nèi)高等院校與國外高?;蛳嚓P機構的中外聯(lián)合辦學,力求探尋出文化身份認同的有效路徑。
身份是自我區(qū)別于他人的內(nèi)在屬性,身份研究呈現(xiàn)跨學科性、交叉性等特點,最早由美國著名的發(fā)展心理學家Erikson 于1946年提出。Marcia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認同狀態(tài)模型,將探索和承諾看作兩個維度,以其程度的高低劃分出4個象限,包括認同獲得(identity achievement)、過早自認(identity foreclosure)、認同擴散(identity diffusion)和認同延緩(identity moratorium)(Marcia 1966:551-558)。Grotevent 提出身份認同的動態(tài)性(Grotevent 1987:203-222)。社會心理學家Tajfel 等提出的社會身份認同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是最受歡迎的社會心理學理論之一,該理論為跨文化研究提供感知自我和他人變化的不同視角(Tajfel 等1978)。
文化身份是身份這一概念的延伸,最早由后殖民主義理論家提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Bhabha 關注文化接觸、侵略、融合和斷裂的復雜過程的機制,在全球化語境下為人們對于民族文化身份的建立和發(fā)展路徑問題帶來重要啟示。Sysoyev 認為,文化身份主要包括種族、民族、社會、經(jīng)濟、地緣政治、性別、宗教、語言等方面(Sysoyev 2001)。文化身份進入中國后,引起學者廣泛關注,并產(chǎn)生豐碩的成果。劉雙認為,文化身份對語言傳播行為和方式有深遠的影響,而文化身份的特征就是由具有此種文化身份成員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感表現(xiàn)出來(劉雙2000:87-99)。因此,對于文化身份的深入研究是極其必要的,只有了解文化身份的內(nèi)在發(fā)展規(guī)律才能進行文化身份的有效重構。
人們對于自己的文化身份往往摻雜復雜的認同感和不確定性,因此形成文化身份認同和文化身份焦慮這兩個概念。文化身份認同是指對于文化身份的認同感。文化身份焦慮是指對于文化身份的不確定性。Burke 和Stets 認為在文化身份確認失敗時,個體會產(chǎn)生失望、焦慮等情緒(Burke,Stets 1999:347-366)。全球化引起文化的焦慮,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有被融合改變的危險(王蒙2006)。杜秀蓮對445 名高校英語學習者的文化身份進行研究,證實他們的文化身份認同和文化身份焦慮顯著相關(杜秀蓮2015:53-56)。楊建義卻認為,當代大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繼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吸收有價值的文化,并沒有出現(xiàn)危機(楊建義2016:15-20)。
為此,英語學習者的文化身份認同是指英語學習者作為學生在接受英語教育過程中經(jīng)歷文化接觸、沖突、焦慮、融合,最后達到對于本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
英語學習者的文化身份認同區(qū)別于其他的文化身份認同,是語言學習的介入。語言不僅僅是工具,還具有文化性。人們可以通過語言了解和發(fā)展文化。英語學習者不但接受本國文化對自己的影響,還接受英語國家文化的影響,但這并不意味著完全的轉變,而是處于本族語言文化和目標語言文化的中間位置。隨著英語學習者個體的不同和英語教學環(huán)境的不同,中間位置也各不相同,是偏向本族語言文化或是偏向目標語言文化取決于語言文化教學的成功與否。
隨著英語學習者文化身份認同語言文化特性的挖掘,文化身份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但仍然不可忽視。在語言學習層面上,對于英語語言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習者對于西方文化的認同感。因此,在語言輸入的過程中,應該在英語教學中弘揚中國文化。例如,可以加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nèi)容、中西文化比較內(nèi)容、中西文化競技活動等。在文化行為層面上,西方節(jié)日慶祝、飲食文化、電影欣賞等方面影響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尤其在節(jié)日慶祝方面,很多學生會慶祝西方的圣誕節(jié)和情人節(jié),并且對節(jié)日來歷和典故耳熟能詳,卻不知道中國傳統(tǒng)的重陽節(jié)的日期和寓意。這就需要在學校和社會的雙重努力下,改變現(xiàn)在的不利局面。
英語學習者文化身份認同的影響因素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個體因素,另一類是社會因素。個體因素中,英語學習者文化身份認同會受個體不同的英語語言水平、經(jīng)歷、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等影響。探尋個體因素是進行英語學習者文化身份認同建構的重要基礎之一。另外,英語學習者文化身份認同還會受傳統(tǒng)文化、學校環(huán)境和課堂環(huán)境等社會因素影響。挖掘社會因素是重構英語學習者文化身份認同的又一重要基礎。英語學習者文化身份認同的構建是以上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為有效解決英語學習者文化身份迷失問題應從相關影響因素入手。
英語學習者文化身份問題的解決方法在于對文化身份進行構建并加強中國文化輸入。學者們提出很多可行性建議,但在以下幾個方面仍然存在問題:第一,理論依據(jù)不足。文化身份的概念本就是一個跨學科概念。雖然對于英語學習者的文化身份研究主要是跨文化方面研究,有些學者從社會學和教育學的角度出發(fā),但很少有學者從心理學角度研究文化身份問題。第二,實證研究欠缺?,F(xiàn)有的研究多為定性研究,缺乏實證研究。已有學者提出關于內(nèi)涵建設的建議,但缺乏實證研究的支撐。此外,學者們的調(diào)查對象范圍普遍較窄,樣本選取的廣度和典型性存在問題。韓海燕從總體情況、4 個維度和人口變量情況對文化身份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從多方面對于文化教育提出建議(韓海燕2014),但研究對象的范圍僅限于徐州的3 所高校和南京的1 所高校,所以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三,調(diào)查量表設計,選取個人因素較強,缺乏權威性。
本研究在現(xiàn)有研究的基礎上,從心理、語言和跨文化交際等方面對英語學習者的文化身份認同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從宏觀和微觀角度提出有效的跨文化交際策略,以期探尋出在國際教育文化中提高身份認同的有效路徑。
為了提高國際教育背景下英語學習者的文化身份認同,我們提出兩個路徑:重構英語學習者文化身份和規(guī)范國際教育管理。
文化身份會隨人們所處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環(huán)境的變化而不斷建構,主要受文化記憶和社會現(xiàn)實兩方面影響。這兩方面并不是不可變的,而是通過人為的調(diào)整和深化,達到重構文化身份的目的。
3.1.1 樹立文化身份自信
從學生的心理出發(fā),緊抓影響文化身份的社會心理因素,重塑文化身份自信。在思想信仰上引領學生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加深文化記憶。把優(yōu)秀中華文化融入到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樹榜樣立典型,從而引起學生內(nèi)在的共鳴。因此,為增強對優(yōu)秀中華文化的認同,要尊重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樹立文化身份自信。
接受國際教育的學生如果能真正做到文化自信,那么,在與國外師生進行學習交流的過程中,也會很自然地把優(yōu)秀中華文化推向世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部分還是文化軟實力,把中華優(yōu)秀文化推向世界是我國在經(jīng)濟全球化時代應當擔負的重要責任。接受國際教育的學生如果能堅持對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自信,將有利于構建學生的文化身份。
3.1.2 吸收外來文化精華
進行國際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吸收國外先進的文化技術,因此,學生應該有海納百川的氣魄,承認并尊重文化的多樣性,要杜絕固守本民族傳統(tǒng)、拒絕外來文化的現(xiàn)象。堅持文化身份自信并不等同于一味守舊的封閉主義。同時,我們須要幫助學生正確對待外來文化,學會辨識精華和糟粕,做到相互借鑒,平等交流。要警惕一味推崇外來文化,否定本國傳統(tǒng)的歷史虛無主義。通過頻繁的跨文化交流,提高學生的全球勝任力,以適應國際競爭。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看,國際交流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具有推動力。進行國際教育的學生在面臨外來文化沖擊時,在良性引導下會意識到中華文化的整體性,消解內(nèi)部矛盾,增強文化認同感。
教育是關乎國家發(fā)展的基礎事業(yè),文化身份構建又是一個相對復雜的過程。因此,國際教育管理的發(fā)展和提高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并急須解決。
3.2.1 實施跨文化教學
對于國際教育中英語學習者的跨文化教學,應該完成以下幾步:第一,重新編纂大學公共英語教材。現(xiàn)有的大學公共英語教材往往是針對語言學習,大學公共英語教材應該把中華文化融入其中,明確設定關于中華優(yōu)秀文化教學的目標和內(nèi)容。同時,優(yōu)化英語教學內(nèi)容,創(chuàng)設可體驗中國文化的情境,把中國元素列入測試內(nèi)容。第二,完善學生自主中國文化輸入能力培養(yǎng)機制。主要解決學生自學能力差異對文化身份認同的影響問題和文化教學融入教學的效果問題。第三,激勵教師提高英語學習者文化身份問題的掌控技巧。在教學實踐反思中,逐漸摸索出引導學生自主進行中國文化輸入的技巧和方法。
3.2.2 打造文化平臺
文化身份認同是一個復雜而多變的過程,要融入到日常教學中更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建議開發(fā)趣味性強的中華文化教育平臺、文化體驗館、網(wǎng)絡教育平臺,設立豐富多彩的文化節(jié)等。例如,中國文化視窗就是一個比較成功地宣傳中國文化的網(wǎng)絡平臺。它涵蓋56 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并推出百年文化大廟會、文化優(yōu)品年貨展、新時代文化走基層等活動,是對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有力宣傳。
2018年6月在北京舉辦的“全國校園文化精品工程高端論壇”也為我們打造文化平臺提供新的思路,例如,建立全國校園文化發(fā)展基金、設立校園文化影院、打造全國服務性平臺、建立相關產(chǎn)學研機構等。
3.2.3 加強人文關懷
師資培訓要將文化認同列為重要培訓內(nèi)容,并制定考核和準入標準。教師和管理者應以正確的文化觀對接受國際教育的學生們給予人文關懷,包括人的生活、人的價值、人的理想、人的尊嚴等。接受國際教育的學生面臨著文化認同焦慮的嚴峻挑戰(zhàn),我們更須加大對其精神情感的關懷。在硬件上,打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在軟件上,發(fā)展和諧的人際關系并引導良性競爭。通過人文關懷,幫助學生弱化文化身份焦慮問題,增強文化身份認同感。同時也應提高教師的幸福感,滿足教師的合理要求。只有幸福的老師才能關愛學生,從而打造幸福校園。
本研究在文化身份認同的理論框架中,探討國際教育背景下英語學習者文化身份認同問題的有效解決路徑。通過對英語學習者文化身份認同的內(nèi)涵、特性和影響因素3 個方面的剖析,闡明英語學習者文化身份認同的研究現(xiàn)狀以及現(xiàn)有研究的缺失,為路徑的提出指明方向。首先,英語學習者文化身份重構是極其必要的,應從理論研究、個人因素、課堂環(huán)境、學校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等方面考量。其次,提升教育管理的重視程度,調(diào)控個體意識形態(tài)和環(huán)境影響因素。本研究立足現(xiàn)實,為國際教育背景下的英語學習者從兩方面提供提高文化身份認同的有效路徑:重構英語學習者文化身份和規(guī)范國際教育管理,以期為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傳播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