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速 胡曉慧
《瑪特遼娜家》是俄羅斯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索爾仁尼琴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該篇小說發(fā)表于1963年,該篇小說發(fā)表之前以及小說發(fā)表以后,在當時的蘇聯(lián)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叭慊艟S茨基認為,索爾仁尼琴的作品是忠于生活真實的,對作品持肯定態(tài)度。而持反對意見的評論家則認為,他所塑造的瑪特遼娜的形象不是勞動的主人,而是勞動的奴隸。認為作者缺乏樂觀主義的精神和信念,對現(xiàn)實的描寫是片面的?!盵1]蘇聯(lián)著名詩人特瓦爾多夫斯基是當時蘇聯(lián)作家協(xié)會里的重要人物,在討論是否同意在蘇聯(lián)發(fā)表《瑪特遼娜家》時,他雖然他推崇索爾仁尼琴的“民間用語或對農村生活的觀察”,但他不支持發(fā)表這篇暴露蘇聯(lián)農村社會日常生活負面情況的小說。用他的話說,這篇小說寫的“全都是蛻化變質分子、吸血鬼”。[2]然而,對于索爾仁尼琴來說,這些丑惡的現(xiàn)象觸及了他的心靈,他認為作家的一項主要任務就是要涉及人類心靈和良心的秘密[3]。但是,無論如何都不可否認的是,索爾仁尼琴的作品的內容具有很強的倫理道德性,這部小說在塑造了瑪特遼娜的勤勞、善良、樸實、逆來順受的的性格特點的同時,也揭露了當時蘇聯(lián)社會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某些倫理問題。
“長期以來,人們都把道德認識與調節(jié)的范圍局限在人與人或人與社會的關系上。但是,從六七十年代以來,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各國包括哲學、倫理學在內的社會科學家都在日益重視一個新的道德課題——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研究?!盵4]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們的日常生活不可能離不開自然環(huán)境。自然可以利用,但不會屈服于人類的意愿,對自然資源的過分掠奪會導致大自然對人類的無情報復。在《瑪特遼娜家》這部小說中,“我”途經(jīng)的高田雖然感覺“能在高田這個地方過一輩子,死也不枉人生一世了”,但它再不生產糧食了,也沒有任何食物可以出售。在日常生活中,“全村的人都用口袋從州府里往回帶吃的”。[2]這里的農村變成了城市的附庸,它已經(jīng)失去了獨立的地位和在社會生活中應有的功能。造成這種情況的重要原因是人們無視自然的法則,對大自然肆意施暴。小說中也提道,泥炭產品火車站曾經(jīng)是茂密的森林和人跡罕至的地方,但當“我”到達那里時,發(fā)現(xiàn)那里的日常生活已經(jīng)不再有往日的詩情畫意。它所呈現(xiàn)的是處處彌漫著衰敗的氣息,附近的居民區(qū)籠罩在工廠煙囪排放的煙霧之中,居民區(qū)內有縱橫交錯的小鐵路,蒸汽機車尖聲嘶叫、噴著濃煙,沿著小鐵路運送棕褐色的泥炭板材、泥炭磚。[2]“濃煙”、“煙霧”、“尖聲嘶叫”都給人的感官帶來極不愉快的感受,它是伴隨人們?yōu)榱私?jīng)濟利益從美麗的森林和豐饒的土地中肆意攫取而產生的?!肮I(yè)文化中的自然可被無限采用、任意征服,采用、征服程度越高,被認為文化越進步、工業(yè)越發(fā)達。”[5]盡管自然環(huán)境受到了嚴重摧殘,小說中那位砍伐了許多公頃林木的農莊主席卻因為賣木材使集體農莊聲望提高,他自己也獲得了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的稱號。由此可見,在當時蘇聯(lián)社會的日常生活中,人們頭腦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是和諧共生的關系,人們自認為是自然的“征服者”,為了滿足自己貪婪物質占用欲望,不斷蠶食大自然的領地。索爾仁尼琴在這篇小說中不僅諷刺了人們與自然環(huán)境的倫理關系失范,而且主張不以犧牲自然環(huán)境為代價進行生產和生活,他借小說中的敘事者之口表明,“我”希望日常生活能像以前一樣,“可以住一間小土屋,面對空曠的荒野。那里的夜晚,清風習習,涼爽宜人,頭頂是萬里晴空,顆顆繁星?!盵2]這是作者表達的尊重自然的態(tài)度,也是作者向人們發(fā)出的與自然之間建立和諧的倫理關系的心聲。
通過《瑪特遼娜家》這部小說,索爾仁尼琴還說明了蘇聯(lián)集體農莊中人與人之間關系中存在的問題,表明了上世紀50年代的蘇聯(lián)農村的日常生活中人們精神空虛的狀況。在泥炭產品火車站附近的居民區(qū)里,人們的日常生活空虛無聊,每到傍晚,俱樂部門上的擴音喇叭聲嘶力竭地喊叫,醉鬼們“在街上游蕩閑逛,互相揮刀弄拳,大打出手”。[2]小說中的情節(jié)說明,在“我”租住的塔利諾沃村,親情淡薄,善良、勤勞的瑪特遼娜被火車撞死之后,在其尚未下葬的情況下,為了爭奪她僅有的破舊不堪的房子,她的親戚們在她的棺材旁互相數(shù)落、責備。法杰依是瑪特遼娜年輕時期的情侶,而且他自己親生的兒子與瑪特遼娜同時被火車撞死了,但他似乎并沒有感到傷心。他異常冷靜,“他那高高的額頭上籠罩著一片痛苦思慮的愁云,不過這一思慮是如何使房子的木料免于被火燒掉和免于被瑪特遼娜三個姊妹們算計?!盵2]當他如愿地保住了木料并得到了其他財產后,“這個貪得無厭的老頭子戰(zhàn)勝了體弱多病和渾身酸痛的毛病,又變得活躍和年輕了?!盵2]為了得到瑪特遼娜的遺產,在瑪特遼娜的棺材旁哭訴的人并沒有真正因為她的逝去而傷心。他們的哭訴與其說是一種儀式,不如說是在自我標榜自己懷有無限的親情和譴責他人的冷酷無情。人們在瑪特遼娜葬禮那天晚上說的“‘永遠懷念’中已經(jīng)不帶任何感情色彩了”,當“主要賓客都走了,留下的都是近親,他們掏出煙卷,點上火,有說有笑,十分熱鬧?!盵2]對瑪特遼娜微薄財產的貪婪使瑪特遼娜的親戚們丑陋的人性顯露無遺,他們的內心世界已經(jīng)被物欲攪亂。由于他們抹掉了自己心中的倫理底線,他們實際上已經(jīng)不再是瑪特遼娜的親人,金錢關系代替了他們與瑪特遼娜之間起碼的倫理關系。
然而,盡管小說的女主人公瑪特遼娜處于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失范的環(huán)境之中,但她始終堅守著自己的道德準繩??v觀她的一生,可以說命運對她并不垂愛。她年少時因為戀人在戰(zhàn)場上失蹤,未能與其結婚。當她嫁做人婦后,丈夫上了前線后又杳無音信。她生了6個孩子,但都不幸夭折,后來她收養(yǎng)了自己丈夫兄弟的女兒做養(yǎng)女。她在集體農莊工作過了20年,由于體弱多病,集體農莊最終把她辭退了。由于她不曾在工廠里工作過,盡管她孤苦伶仃,但她沒有能領取到一丁點兒的撫恤金。雖然她屢遭不幸、生活艱苦,但卻心態(tài)平和,從不怨天尤人。只要有人需要她幫忙,瑪特遼娜總是放下自己的事情無條件地伸出援手。其實,她是因為幫助他人才死于火車輪下。她曾經(jīng)許諾,她死后將自己的唯一財產——她婚后一直居住的破舊的木屋留給婚后搬走的養(yǎng)女。養(yǎng)女的生父,也就是她丈夫的兄長,要求瑪特遼娜把自己的房子交給養(yǎng)女,他們打算用從瑪特遼娜房子上拆下的木料在得到的地皮上再建房子,這樣就能夠保住這塊新得到的地皮?,斕剡|娜不但同意了這一要求,而且在夜間運木建房料時幫助拉雪橇,結果她和另外一個人被火車撞死。索爾仁尼琴在揭露蘇聯(lián)社會中的種種倫理失范的同時,對主人公一生中的不幸遭遇充滿了同情,對她的美德發(fā)出了由衷的贊嘆,“我們大家生活在她旁邊,可是不理解她就是那種諺語里常說的正派人,沒有他們,村子就不復存在。城市也不復存在。我們整個地球也不復存在?!盵2]這是索爾仁尼琴對瑪特遼娜這樣平凡而正直的人的贊嘆,也是他在期盼人們之間建立和諧、真誠與友愛的倫理關系。
索爾仁尼琴在小說《瑪特遼娜家》中通過對一個普通勞動婦女的刻畫表明,在當時蘇聯(lián)社會的日常生活中,由于失去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倫理,導致了自然環(huán)境受到嚴重破壞,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也失去了應有的和諧關系,這反過來又進一步造成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他人之間的倫理關系失范。另外,作者將淳樸善良的瑪特遼娜置于追逐物質利益的普通民眾之中進行描寫,因而凸顯了瑪特遼娜的道德情操,也喚起了人們對瑪特遼娜遭遇的同情,從而起到了催人向善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