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興興
學習結果、學習體驗和學習速度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三個指標[1]。學習結果是指學生經過課堂學習后,學生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它主要表現為由不知的知識到已獲得的知識,從了解的少到了解的多,從不懂的到已經懂的知識。學習體驗,描述學生的學習體驗可以用兩個詞來形容,第一個是伴隨,學生以什么樣的狀態(tài)來學習,是朝氣蓬勃,還是無精打采,學習結果是很不同的。第二個詞語是生發(fā),小學生覺得學習過程不是幽默的,但是學完以后覺得蠻有價值并且收獲頗多,這是小學生生發(fā)出來的興趣。學習速度就是指小學生學習一定的知識所花費的時間,就是指學習效率。
1.教學目標隨意模糊
(1)三維目標割裂
新課程強調的三維目標,如果割裂三維目標,那么課堂教學就沒有意義了。教師在講述《珍珠鳥》這一課時,忽視了知識與技能字詞的講解,注重過程與方法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同時教師也要注重引導學生關愛動物,熱愛生命。實際上,教師已經完全把三維目標割裂了,不利于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
(2)無目標型
大多數老師認為新課程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就把課堂放任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確定教學目標,結果造成教學內容的變化,學科位不濃,教材受冷落,即一味的脫離課文討論,學生對教材沒搞清楚,使課堂呈現混亂局面。教師在講授《烏鴉和狐貍》這一課時,本文主要是引導小學生不要輕易相信別人的話,遇事要動腦分析,避免上當受騙??墒窃谶@一節(jié)課中,學生討論起狐貍真機智,竟然從烏鴉那得到了肉吃;烏鴉太笨了,竟然把肉給了狐貍等,這一系列討論脫離了課文主旨,并沒有達到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目的。
(3)目標羅列型
有的老師設置教學目標設置一大堆,生怕有遺漏,面面俱到,沒有這一課的重難點,聽到一位實習老師在講述《去年的樹》這一課,設置了字音字形的掌握;段落劃分;分角色朗讀課文,不僅要學生體會到友情的可貴,還要讓學生熱愛大自然等。真正的教學過程要求蜻蜓點水,注意教學重難點區(qū)分,不應該做到面面俱到,要求學生掌握太多,結果會導致學生不知道本課重點,胡子眉毛一把抓。
2.小學生缺乏學習語文興趣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教學形式單一,手中拿著一只粉筆,一本書,從頭講到末尾,學生沒有學習積極性,缺乏學習語文興趣,教師沒有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更沒有合理使用多媒體技術,課堂死氣沉沉,沒有生機,這樣的課堂會導致教師越講越沒力氣,學生越學越不想學,最終導致低效教學。因此,教師要使用恰當合理的教學,創(chuàng)造有效的教學情境以及合理使用多媒體資源,增強課堂活力,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以及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方式單一且缺乏藝術性
有的教師評價方式單一,學生的積極性被打消。小學語文課程評價目的為了使學生達到教學目標,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也是為了改進教師的教學。教師要采用多種評價方式促進小學語文有效課堂教學。
小學語文教師的評價語言要帶有藝術性,大多數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就只有一句評語,教師正確的做法就是評價學生回答的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教師評價要準確及時,不能等學生說完,等到下課或是下節(jié)課評價,這樣就達不到教學目標。
1.語文教師事業(yè)心與進取心不強
一些教師習慣不好,造成事業(yè)心、進取心不強,對待教學工作敷衍了事,不認真研究教學任務,沒有針對學情、針對教材、針對重難點,認真準備課,對學習方法以及教學方法沒有進行考慮,不關注教學目標,教學質量肯定不好。雖然是部分教師存在這種現象,但的確造成了小學語文課堂的低效。
2.語文教師思想觀念陳舊落后
一些教師的教學質量提不高,不是由于教師不努力的結果,這些教師在備課、上課、作業(yè)的布置與批改、課外輔導學生、學業(yè)考評方面都是非常認真的。這些教師是有相似之處的,就是課堂教學中非常重視知識的講授,而方法和手段都相對單一和落后,不吸取和借鑒其他優(yōu)秀教師的先進理念,一味執(zhí)著的按照自己的教學方法去教學,結果造成小學語文課堂低效情況,因此,這些教師應該轉變思想,善于向其他優(yōu)秀專家以及教師學習。
3.小學生主體性地位不突出
小學生在課堂中處于主體位置而不是處于被動位置。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等因素的影響,小學生的思維還未覺醒,思考、創(chuàng)新的能力有待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尚未養(yǎng)成,加上被動學習的方式使學生無法感受到課堂學習的樂趣,從而失去對課堂的濃厚興趣。教師講得很有勁,學生學得卻很無力,學生參與性低,這樣的教學是沒有效的。
三維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對小學生學習結果的預期,對教學過程具有指導作用。小學語文教師對三維目標把握好分寸,在課堂教學中圍繞三維目標進行教學,就可以減少課堂的隨意性、盲性性、含糊性,有效的提高語文教學。
1.聯(lián)系生活創(chuàng)設情境
語文學科教學若脫離生活,學生就只能簡單地理解文字膚淺意思,而不能深入理解課文。只有將語文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才能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如在學習《與象共舞》這一課時,很少有學生去認真地觀察過大象。在課前教師可以布置觀察任務,從互聯(lián)網上收集大象的圖片,查閱資料對大象展開重點觀察,若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到動物園觀察大象,從而讓學生在親自觀察中真切地感受到大象是一種非常可愛的動物,幫助學生獲取全面和直觀的認知。
2.運用音樂創(chuàng)設情境
音樂可以起到渲染與烘托效果,有強烈的吸引力與感染力,為本來無味的教學注入活力,讓靜止的文字動起來,將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情感傳遞出來,引導學生帶著特定的情感基調來展開學習。如學生朗讀時配上音樂、教師范讀時配上音樂和播放課文音樂,可以將枯燥的文字轉化成有趣的事物。這種教學方式一方面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實現教師展開有效教學;另一方面體現出文本的人文性,有利于學生深刻領悟文中所包含的情感。
3.巧妙提問創(chuàng)設情境
教師要做到趣味性提問,誘發(fā)學生探究動機。小學生有意注意時間較短,還沒有形成內在的學習動機,需要外部的刺激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教師要做到啟發(fā)性提問,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教師讓學生思考后有所體會,但學生表達不出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提出問題,才能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從新的角度來展開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實現學生多次主動思考;教師要做到開放性提問,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1.語文課堂教學中多樣化的評價方式
教師先讓學生對自己所評價的內容進行自我評價,進行自我反思之后,之后教師再進行評價,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班級小組間的相互評價。教師要倡導小組間的相互評價,可以促進學生的進步。教師在講授《桂林山水》這一課時,讓一位學生朗讀一段課文,之后讓小組間的學生針對他朗讀的結果給出評價,學生們既肯定了優(yōu)點,也指出了缺點。本來很沉悶化的課堂教學,在學生們的評價中,課堂氣氛瞬間就活躍起來了,同學們在合作的氛圍中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教師評價。教師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評價的積極性。教師在講授《烏鴉和狐貍》課文時,請一位同學回答問題后,教師要給出評價。如果這位學生評價的十分合理恰當,教師可采用獎勵的方法去鼓勵學生。若學生回答不出來或回答不夠全面,教師也不要批評學生,要去引導學生解答問題。
師生互評,樹立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在語文課堂中,教師的評價作為引導是必不可少的。在課堂上,教師應嘗試把師生評價結合起來。
2.語文教師教學評價語言講究藝術性
教師的評價的語言要生動形象。教師課堂評價的語言要完美,使評價更富有針對性和感染力。教師要及時應對課堂上的生成性問題適時評價,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教師在上《裝滿昆蟲的口袋》一課時,提出課文為什么以“裝滿昆蟲的口袋”為題目時,同學們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一位發(fā)言少而不能完成作業(yè)的男生舉手說:“我們的口袋都是用來裝有用的東西,但法布爾的口袋是裝昆蟲的,說明了他喜歡昆蟲?!苯處熉牶?,微笑的朝男同學點頭,同學也向他鼓起掌來,這位教師這樣評價學生:“你好棒,居然讀懂作者了心思,把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表達了出來!”之后,這位同學對學習充滿了興趣,學習效率明顯提高。
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研究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需要國家、社會的支持以及語文教師自身的努力。筆者相信,只要掌握科學的方法,擁有足夠的耐心,以及對教育事業(yè)無限的熱愛與忠誠,就一定會把語文教好,為祖國培養(yǎng)更多優(yōu)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