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靜 武漢體育學院
瑜伽運動作為一項有助于緩解疾病和延年益壽的體育項目深受社會大眾的喜愛,已經成為眾多高校普遍開展的選修課,甚至成為部分體育院系開設的運動專項課程。雖然瑜伽課程逐漸成為高校開展的熱門課程,但是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影響下,瑜伽課程的教學反映和對學生終身體育習慣的養(yǎng)成沒有達到理想效果。本文以中國知網為檢索源,以“高校瑜伽教學模式”為“篇名”檢索了2010—2019年的相關文獻28篇,以期通過對文獻的分析和整理,為推動高校瑜伽課程教學模式的發(fā)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瑜伽課程教學模式是體現瑜伽教學理念的教學程序,涉及相對穩(wěn)定的教學過程和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主要體現在教學模塊和每次課堂的設計上。瑜伽課程傳統(tǒng)教學模式沒有結合瑜伽自身的特色,而是生搬硬套其他操類體育課程的教學模式,在教授內容上,瑜伽教師往往把教學重點放在了體式和身體素質的練習上,忽視了瑜伽更深層次的理論文化知識;在教學方式方法上,教師只是單方面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只注重自己會什么就教什么,采用的教學方法也只有示范法、講解法和糾錯法等常用方法,導致整個課堂缺乏了活躍氣氛;在考核形式上,教師注重的是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的考核,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境變化、氣質提升、道德品質等內容沒有涉及。在這種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學生對瑜伽課程學習的興趣大打折扣,以致于瑜伽課程在高校的發(fā)展遠遠落后于其他體育項目課程。
情感型教學模式是基于情感教學心理學理論,以優(yōu)化教學為目的一種教學活動框架。郁彥妮[1]選取了高校瑜伽選修課學生的成績、課堂教學質量兩項評價指標,運用實驗法將情感型教學模式下的實驗組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對照組進行對比研究,結果表明情感型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更好的掌握瑜伽技術,促進學生社會素質的發(fā)展,豐富教學手段。馬玲[2]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情感型教學模式應注意的問題,規(guī)范了情感型教學模式。關璐[3]和張楠[4]在研究中也闡述了情感型瑜伽教學模式能夠改變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呆板,對于改善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推動瑜伽教學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以上研究是廣大一線教師基于學生不樂觀的身心狀況構建出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從精神層面上提高學生對瑜伽課程學習的興趣,從而增進身心健康,其缺點是對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比較高,與當前薄弱的瑜伽師資現狀不對等。
運動處方教學模式指根據學生不同的身體素質,運用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黃敏[5]在瑜伽選項課中把學生的普遍需求與個體需求相結合,激發(fā)了學生課后主動進行瑜伽練習的動機,從而提高了瑜伽課堂教學的效果。周姣[6]運用實驗法,將瑜伽公體選修班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進行減脂型、增肌型和柔韌型運動處方教學模式,對照組進行傳統(tǒng)教學模式,研究結果表明瑜伽運動處方實施對增強受試者的身體形態(tài)指標、力量素質指標、柔韌素質指標測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以上研究主要突出了“因人制宜”的教學原則,有助于針對性地解決學生體態(tài)和形態(tài)方面的問題,同時激發(fā)了學生對瑜伽學習的興趣,但是無形中卻增大了學校和教師的負擔。
俱樂部教學模式是教師在充分掌握學生興趣和需求后,建立多樣化的教學俱樂部,遵循教學規(guī)律,不受班級、教學內容、教學進度等影響,以完成教學任務與體育教學目的的一種教學形式。郭妍妍[7]為了論證以俱樂部模式開展瑜伽課程的可行性,對我國高校進行了實地考察、訪談,并構建了俱樂部模式在高校開設瑜伽課程的具體運行過程。江榮[8]通過對瑜伽課程要素的分析,論證了瑜伽課程俱樂部模式化教學體系豐富了瑜伽的教學內容,規(guī)范了瑜伽教學,體現了以學生的需求為中心。
以上研究說明俱樂部教學模式具有靈活性的特點,但其自身存在的定位偏差、社會化程度不足、以學生為主的理念落實不足以及教學管理制度不足等問題影響了俱樂部教學模式的發(fā)展。
近年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我國許多高校得到了推廣和應用,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梁濤[9]、尹珊珊[10]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運用到實踐中,對比研究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和傳統(tǒng)教學模式。結論顯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有利于提升高校瑜伽課堂教學效果,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蔣宇凌[11]總結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具有學習視頻短小精悍,重構學習流程,方便復習和總結的特征。王國超[12]運用了文獻參照法、實驗法和數理統(tǒng)計法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的瑜伽運動成績和自主學習能力進行了研究分析,論證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有利于構建師生互動、情感共同、知識共融的和諧教學氛圍。
以上論述重點突出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實現了線上和線下混合式教學,有利于提高瑜伽教學的效果,必將成為今后教學發(fā)展的趨勢。但是,目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比如組織教師的培訓,軟件的改進與研發(fā)以及學生傳統(tǒng)思想的轉變等。
除了以上四種瑜伽課程教學模式,眾多的體育教學工作者從其他的角度制定了以下教學模式:吳敏等[13]探討了多元化體育教學模式在普通高校瑜伽課程中的應用,并對其效果進行了分析。實踐證明,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感知、辨別、行動、合作和人際關系等能力提高;張矛矛[14]針對瑜伽傳統(tǒng)教學的突出問題,創(chuàng)建了以構建主義為理論依據的瑜伽團隊教學模式,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果;陳真等[15]分析了大數據時代對教育領域的沖擊,指出了瑜伽傳統(tǒng)教學模式改革的必要性,提出構建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梁海丹[16]從教學目標、內容、計劃、方法、評價五個方面構建了公體瑜伽課核心穩(wěn)定性練習的教學模式,指出提高大學生核心穩(wěn)定性對其提高體質測試成績、預防運動損傷和塑型等方面有重要意義。
以上研究為高校瑜伽課程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氛圍,啟發(fā)我們瑜伽課程的發(fā)展不是孤立的,而是與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息息相關的,尤其是多元化的體育教學模式更是值得廣大體育教育工作者將其落實到今后的教學當中。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高校瑜伽課程教學模式是多元化的。然而,無論是以上哪種教學模式都忽略了一個重點問題,即社會瑜伽與校園瑜伽相結合。近幾年,瑜伽運動在社會上的發(fā)展很迅速,起初只能在俱樂部和瑜伽館看見瑜伽運動的身影,后來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推廣,各省相繼成立了社會體育中心瑜伽項目管理部門,在其領導下各省舉辦的健身瑜伽比賽、瑜伽錦標賽和全國瑜伽比賽如雨后春筍般地展開,瑜伽運動逐漸被納入全民健身運動系列的項目。除此之外,瑜伽運動在國內設有各種等級證書,比如教練員證、裁判員證、段位證等,有了這些證書可以評定瑜伽教練的資歷以及提高瑜伽教練的社會地位。這一系列現象突出了瑜伽運動得到了機關單位的認可,同時有效地凈化了瑜伽市場。高校瑜伽課程教學模式一直處于改革之中,但是目前探索的每一種模式都不是一勞永逸的,都沒有形成一種能夠自我消化和自主運行的模式。為了推動高校瑜伽課程長遠地發(fā)展,我們可以思考如何將社會瑜伽與校園瑜伽結合起來,形成兩條腿走路,這樣既彌補了高校瑜伽課程開展的不足之處,同時也拓寬了社會瑜伽的市場。
眾多周知,瑜伽運動在當今社會已經成為一種國際化的運動,其所具有的功能和價值經過了無數學者專家的實驗檢驗和對比研究。在高校,瑜伽課程傳統(tǒng)教學模式已經不再滿足學生的需求和社會的發(fā)展了,因此,我們亟須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以上所綜述的教學模式有個性也有共性,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但是這些教學模式還無法被高校普遍采用,因為它們忽視了社會瑜伽與校園瑜伽相結合。通過查閱文獻資料,我們可以了解到影響高校瑜伽課程教學模式構建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師資力量薄弱、學生意識不夠和基礎設施差等問題,而社會瑜伽和校園瑜伽相結合就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問題。由此,關于如何構建社會瑜伽和校園瑜伽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可以作為體育教學工作者今后研究的一個方向,從而推動高校瑜伽課程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下更好的發(fā)展。
瑜伽運動起源于印度,以致于它在我們國家的發(fā)展基礎是薄弱的,在高校的發(fā)展更是落后于社會的,因此呈現出“瑜伽高手在社會”這樣一種現象。實際上,高校瑜伽課程的發(fā)展缺乏了一種環(huán)境的推動力,如果瑜伽運動像其他運動項目一樣高頻率的出現在公眾面前,從視覺、聽覺、運動本體感覺等方面去刺激高校學生和教師,那么它的影響力就會逐漸深入人心了。因此,高校應當建立瑜伽運動激勵機制,包括制度、精神、物質和文化四個層面:制度層面要求對瑜伽課程管理和教學目標等進行優(yōu)化,精神層面要求利用瑜伽課程對學生的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等優(yōu)良品質進行塑造,物質層面要求對師資培訓和教學基礎設施等進行完善,文化層面要求對瑜伽運動的理論知識和文化底蘊等進行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