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寶忠 王 東
沈陽體育學院,遼寧 沈陽 110102
修養(yǎng)是指養(yǎng)成正確的待人處事的態(tài)度。武德修養(yǎng),是指按照一定武德原則、禮儀規(guī)范進行的自我鍛煉、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過程,以及經過長期努力而在道德上達到的應有境界。中華武德源遠流長,它與“武化”相伴而行,“武化”中的軍旅武德直接影響到民間武德的形成。軍旅意義的武德教育主要是戰(zhàn)時與平時兩種情形,如戰(zhàn)時以戰(zhàn)前的誓師形式、軍事紀律要求和賞罰條令等;平時多把“文武之道”寓于“明恥教戰(zhàn)”之中,提倡全民皆兵。其武德養(yǎng)成機制是激勵機制和警限機制。傳統(tǒng)意義的民間武德教育,是以儒家“仁學”思想為核心的道德觀念,在此基礎上,對師徒皆做出約定的。如作為師父要做到“三不傳”“三不收”“三不說”行規(guī),而作為徒弟要做到“一徒不能二師”“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徒如父子”“唯師命是從,不能欺師滅祖”等等,其養(yǎng)成機制就是“家長制”。本專題涉及的是與時俱進的現(xiàn)代武德教育,它是以傳統(tǒng)武德為基礎,并融入時代的新鮮內容,在社會公德的框架下,突出武術的行業(yè)特點,集中體現(xiàn)在傳武、習武和用武三個層面,其機制是民主制與互尊制。
武德修養(yǎng)既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又是一個時刻都要去做的功課,它對習武者的要求不但是口頭的表述,更重要的是變成一種堅定的信念,養(yǎng)成一種自覺的行動和習慣。因此,培養(yǎng)武德要重視以下三個方面的教育。
客觀地講,我國的習武場所和環(huán)境是較為隨意的。在談到武術的特點時,經常聽到“習武不受場地、器械和服裝的限制?!闭f明習武具有更廣泛的適應性和可操作性。如田間地頭、河邊沙灘、公園廣場、街道社區(qū)、工廠學校、體育場館等,都是習武的合適場所,而這些場所即是武德教育的主戰(zhàn)場。如武術教師、教練員或民間拳師就是在一言一行中既傳授著招招式式,又不斷的滲透著武德內容,這是一個言傳身教,德高為范的過程。而習武者之間的切磋與溝通,一是提高技藝,增加興趣;二是密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諧共處。這是一個誘導性和共生性過程。在全國人民努力奔小康、全民健身向縱深發(fā)展的新形勢下,武術傳播呈現(xiàn)多元而快捷的狀態(tài)?,F(xiàn)代網絡傳媒技術十分方便,各種傳媒的正面報道、宣傳對廣大習武者,特別是青少年不僅具有輿論導向作用,實質上也具有潛在的教育作用。我們所做的《東北地區(qū)學校武術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研究》課題“學生了解武術的途徑”調查顯示:了解的途徑較窄,主要是通過武打影視片和武俠小說來了解;通過體育教師和民間拳師了解的只占少數(shù);還通過網上瀏覽、參加武術班、聽習武之人介紹等方式來了解武術??梢?,武打影視片和武俠小說為首選,影響之大。這里舉一個最為典型的例子:20世紀50年代對中國武術發(fā)展具有深遠影響的李小龍。他的一生是非常短暫的,但卻如一顆耀眼的彗星閃過武壇上空,在世界武林留下了不滅的痕跡,“功夫”甚至成為中華武術的代名詞。他的一生都致力于向世界推廣中華武術,他所攝制的影片都以捍衛(wèi)民族尊嚴、弘揚民族精神、高揚民族氣節(jié)為主要題材和內容,其核心是在向世界宣傳中華民族是一個不屈不撓的民族。他希望通過電影這種具有極佳傳播力的媒介,向世界推廣中國武術,弘揚“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民族精神?,F(xiàn)在,正在熱播的連續(xù)劇《李小龍傳奇》之所以受到廣泛的歡迎其原因也在于此。透過李小龍自身的高超武藝和人格魅力,使觀者深受感染、思想得到升華。相反,一些負面的信息也在沖擊著這塊陣地。如武俠小說里的“江湖險惡、腥風血雨”;影視、網絡中的“宣揚暴力、弱肉強食”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丑化、扭曲了武術文化,對習武者造成了誤導。所以各種傳媒要本著為社會負責,為人民負責的態(tài)度,多做正面宣傳,多出優(yōu)秀作品。
網絡已是現(xiàn)代生活、工作不可缺少的交流手段,習武者從這里可以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建立網絡空間,實施網絡教學,傳遞武術信息等,使眾多的武術專家、教師、學生等都能夠在這樣一個平臺里討論習武心得、交流思想,溝通信息,以此來加深對武術的認識,使武德教育滲透于日常生活之中。
對于習武者,武德教育是時時處處的,因此,營造一種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是十分必要的。常言道:環(huán)境影響人,人改造環(huán)境。武德教育的環(huán)境涉及的范圍和內容極其廣泛,在這里主要是指提倡創(chuàng)建良好的武德教育文化環(huán)境。如可以在訓練場館的入門處標有鮮明特征的“武”字或者“太極圖”等;在場館正中央懸掛國旗、武術協(xié)會會旗,十八般兵器橫列于下面;在墻的周圍張貼一些有影響的武術名家簡介及其名言、設置一些鼓舞習武者的口號、富有感召力的語言;設置一些經典的武術諺語與傳統(tǒng)練功方法、精彩比賽圖片等,并形成一種“見物思武,見武而明德”的條件反射,以達到激勵和感染學生的目的。在訓練場館要逐步形成一種施“抱拳禮”的氛圍和習慣;還要統(tǒng)一習武服飾,增強服飾文化的育人功能,突出服裝的民族特色。另外,在習練武術過程中,可配以《中國功夫》等有鮮明特點的歌曲或民樂,以增加其節(jié)奏感和氣勢,烘托習武氣氛和藝術感染力。
教育環(huán)境的改善,對于武德的養(yǎng)成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文武分途”是春秋戰(zhàn)國以來出現(xiàn)的“文教治內,武備對外”的新格局,然而,事件卻向著相反的方向發(fā)展,文士與武士各行其道,漸行漸遠,以至于到了“老子不相往來”的境地。唐代以來,開始重視“膂力驍勇,才堪將略”的文武兼?zhèn)淙瞬?,明清之際,出現(xiàn)了“武臣好文”“文士論兵”的新現(xiàn)象,出現(xiàn)了以岳飛和戚繼光為代表的文武兼?zhèn)?,智勇雙全的軍事家,民族英雄。這里的“文”其本義是花紋,引申為后天的品德和修養(yǎng),還有文治、禮治、教化、天文和人文等意思,統(tǒng)稱為今天的理論知識?,F(xiàn)實的理論學習,主要是解決習武者對武德的認識問題。認識是武德行為的基礎和前提,對提高武德的判斷能力,形成良好的武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由于參與習武的人眾多,其年齡、職業(yè)、經歷、文化、目的各不相同,因此,對武德的認識也是千差萬別的。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權威發(fā)布:目前我國經常運用“武術健身的人口達7000萬,逾25萬習武者獲得武術段位?!陛^之10年前有明顯的提升。在習武人群中,青少年又占絕大多數(shù)。比如一個小學生習武,無非是從興趣出發(fā)的,對武德的認識也很簡單,多數(shù)是按照老師的要求去模仿,而真正意義上的理論學習是很有限的。目前,各種兒童出版物、電子出版物、武打影視片等可以逐步提高學生們的認識。如果是一個青年人習武,其認識過程就截然不同了。因為青年人的世界觀、人生觀正在形成之中,形形色色的不良現(xiàn)象交織在社會生活中,增加了他們對善惡、是非的識別難度。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必然會引起道德觀念的變化,現(xiàn)代的與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受到挑戰(zhàn),腐朽的道德觀念仍污染著社會風氣,影響著他們對正確道德的認識。有的人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做出缺德、喪德、短德的事情,做出無禮、非禮、棄禮的事情,就是對道德理論學習的不夠,不能把握是非、善惡的標準。所以,我們要學習和繼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優(yōu)秀美德,學習有關《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的意見》、黨的“十六大”以來有關“民族精神、愛國主義精神”“文化大繁榮大發(fā)展”“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方面的論述、“八榮八恥”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理論及文件。目前,全國進行的《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學習,對當代青年培養(yǎng)社會主義道德修養(yǎng)是最為適宜和有效的。
什么是愛國主義?列寧曾經精辟地指出:“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固定下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睈蹏髁x是人們對祖國的熱愛和忠誠,愛國主義是與一個人的政治思想、政治信念、道德情操聯(lián)系在一起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包含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國國情教育、現(xiàn)代史教育、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教育、法制教育等等。 然而,目前我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現(xiàn)狀又是如何呢?下面有兩份資料可以給予回答。一份是來自上海市中小學愛國主義現(xiàn)狀的調查顯示:在抽取的3500人樣本中,約占97%的中學生對祖國文化了解并感興趣;有69%的學生認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有57%的學生認為作為一個中國人“非常值得自豪”;有40%的學生認為上海的精神文明建設的實際效果“說不清楚”。另一份是江西省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調查顯示:只有大約14%的大學生非常了解我國國情、歷史和文化,約23%的學生完全不了解我國文化傳統(tǒng)、地理環(huán)境等。而同時愿意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學生占到75%,但卻只有8%的學生認為當前愛國主義教育很成功;有40%的學生認為他們并不能從教師的課堂灌輸和社會輿論導向中接受到愛國主義教育;也有近14%的學生認為自己接受的愛國主義效果“很差勁”、“非常失敗”。數(shù)據(jù)顯示,中小學生的愛國情懷高于大學生,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現(xiàn)象。長期以來,愛國主義教育效果不甚理想與學校教育為主、形式單一、內容空洞、缺乏共鳴有直接關系。然而,武術教育可以較好的提高學生對武德的認識,武德認識的最高形式就是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和武術精神,因此,應重視和加強學校武術教育,將愛國主義教育真正的融入到武德之中,并逐步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行動。
理論學習不僅限于常規(guī)“道德”方面的材料和書籍,同時還要學好武術專業(yè)理論知識。因為武術理論中有大量的內容與武德有關,諸如中華武德寶典系列叢書(《中華武德通史》《中華武德名論》《中華武德鏡鑒》)、武德修養(yǎng)、中國武術故事、武俠故事等,特別是“武術名人傳記”中除了介紹武術拳師們武藝高強、技術精湛外,少不了武德高尚、以禮待人的事例。這些事例非常靠近習武者、影響習武者,便于形成他們模仿的對象,一般說來,青少年習武都有自己羨慕、追求的偶像。我們僅從沈陽體學院民族傳統(tǒng)體育專業(yè)的不同年級學生的理論演講中得到了證實:每個學生走向武術之路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心中都有喜歡的偶像。如遠之民族英雄岳飛、關羽、戚繼光等;愛國將領鄭和、林則徐、鄧世昌等;太極祖師張三豐、八卦掌創(chuàng)始人董海川等;近代名師霍元甲、黃飛鴻、葉問;近有截拳道創(chuàng)始人李小龍、動作影片之王成龍、武打影片之冠李連杰等等。這種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另外,在理論學習方面要特別注意克服“重武輕文”的現(xiàn)象。一些青少年往往是只熱衷于技術的訓練,忽視文化的學習,而忽視文化學習的后果就是放棄武德的修養(yǎng)??梢哉f這種現(xiàn)象還是普遍存在的,教訓也是深刻的。建議在青少年習武人群中開設一門有關“武德修養(yǎng)”方面的課程,并將理論學習與實踐行為作為武德評價的內容,不可偏廢。
武德修養(yǎng),是一個長期修煉的結果,并非一蹴而就。所以“長期修煉”必須具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要從點滴開始,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F(xiàn)在流行的一句話叫“細節(jié)決定成敗。”培養(yǎng)武德修養(yǎng)也如此。習武是以實踐為主的,所占時間也是最多的,實踐的過程就是武德養(yǎng)成的空間,需要習武者嚴格要求自己,認認真真地從一點一滴做起。如偉大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雷鋒同志,就是從無數(shù)的一點一滴的平凡小事做起,才成為“全國人民學習的榜樣”。在我們的身邊,有些人也想成為一個有道德、有才干的人,可是往往忽視日常中的小事,他們認為一個人用不著在小事上傷腦筋,這種想法對武德修養(yǎng)的養(yǎng)成構成嚴重障礙。武德修養(yǎng)實質是一種道德積累,小德不做,大德難成。任何武術套路都需要一招一式的習練才可以完成,武德修養(yǎng)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建議習武之人要在日常生活、教學、訓練、競賽表演等實踐中自覺履行武德的行為規(guī)范。
高度自覺性,是武德修養(yǎng)的前提,道德與法律是有區(qū)別的,道德主要靠個人的自覺鍛煉和修養(yǎng),而法律是帶有強制性的。作為習武者,只有認識到武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決心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具有崇尚武德的人,并在實踐中堅持不懈地學習和磨練道德品質,才能成為受社會歡迎的人才。培養(yǎng)武德規(guī)范,必須自覺地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嚴格要求自己,逐漸學會控制自己,管理自己。在長期的磨練中要有堅強的意志,意志是達到目標的根本保障。這是因為習武者在傳武、習武、用武的過程中,并不是暢通無阻的??陀^上受到現(xiàn)實條件的制約、落后勢力的阻撓、錯誤輿論的非難等影響;主觀上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個人欲望的沖突、情緒狀態(tài)的波動等影響。只有具備了高度的自覺性和堅強的意志,才可能選擇正確的行為,克服困難和阻礙,自覺解除磨難和挫折,履行社會義務,與社會道德要求保持一致。
既然提到了自覺性的重要意義,在這里我們想到了《禮記·中庸》的一句話:“莫見平穩(wěn),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贝嗽挼囊馑际侵冈趥€人獨自活動,無人監(jiān)督,并且不會被人發(fā)覺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堅持自己道德信念,自覺按照道德原則去行動,不做違背道德的事情。在“慎獨”的同時還應善于“反省”自我,對自己的言行舉止要有正確的評價。要做到“慎獨”和“反省”,需要腳踏實地的從一點一滴做起,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
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不只是一種口號,更是一種行動。在實踐中往往有兩種情況是經常出現(xiàn)的。一種是認為社會道德的好壞與己無關。整個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是大家的事,我個人改變不了這種現(xiàn)狀。于是乎,便隨波逐流,不經意的做出一些缺德、喪德、短德的事情,做出無禮、非禮、棄禮的事情。這些思想和行為都反映出缺乏自信心和責任感。另一種則認為與自己相關。一個人固然改變不了社會道德水平,但是社會風氣的改變又何嘗不是每一個人努力的結果呢?如果我們每一個習都能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嚴格按照道德的行為規(guī)范約束自己,我們的學校、國家、社會道德水平就會提高一個檔次,而一切不文明行為就會就會減少和避免,中國人的國際形象才會更偉大。
在武術教學、訓練和競賽等活動中,要善于模仿老師、教練,或者民間拳師的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優(yōu)秀品質,并將這些習慣和品質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上。此外,還要積極宣傳有關武德高尚的人和事。
總之,武德是通過武術展現(xiàn)出的中華民族的一種高尚精神品質。它指導著習武者為人處事而成為一種道德規(guī)范,實際是綜合了道德標準和精神價值而產生出來的美學觀念,也正是由于這種觀念的存在,使得中華武術長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