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崇良 山東理工大學
短跑項目距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早在公元前776年第一屆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短跑就已成為比賽項目。自1896年第一屆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會起,短跑才逐漸進高速發(fā)展時期,科技及經濟的發(fā)展和融入,使短跑更加的成熟,人類極限不斷刷新。我國田徑近幾年成績提升顯著,先后蘇炳添100米打破10秒大關,謝震業(yè)200突破20秒,中國田徑也進入到前所未有的發(fā)展階段。
現(xiàn)代體能訓練理論及科技支持,使運動員潛力不斷挖掘,訓練實踐更加多樣,塑膠跑道和跑鞋的應用,促使短跑技術由“撐船式”轉向了“劃船式”轉變,“鞭打”技術也是對于“劃船式”技術更為形象的表述。一方面,“鞭打”技術形象的表述了短跑技術的外在技術特征,另一方面,它還說明了跑動技術的發(fā)力順序及理論。
跑是人體的基本運動形式,是人體快速的水平位移,單腳的支撐與騰空相互交替,上肢與下肢、蹬與擺協(xié)調配合的周期性運動。短跑的技術訓練一直都在圍繞步頻和歩幅展開。那么,如何使運動員保持較大的歩幅和較快的步頻,則是訓練實踐所需解決的問題。
研究顯示,步頻受遺傳因素影響很大,主要從先天性遺傳獲得,后天的訓練有一定幅度的提升,但只是在原有基礎上是運動員表達出來而已,并不是后天訓練主導產生的。而歩幅在后天的訓練中可取得很大提升。訓練中應使運動員掌握正確的跑的技術,不斷提升下肢肌肉力量,改善下肢肌群及關節(jié)的柔韌性和靈活程度,改善神經系統(tǒng)對于肌肉協(xié)調能力的支配。
運動員在跑動過程中時刻承受各種力的影響,這些力是來自各個不同的方面,共同制約速度的發(fā)揮。將人體看成一種機械,那么這些力可以分為內力和外力。
1.跑動過程中的外力因素
外力主要為空氣的阻力、運動員自身的重力和最為主要的腳與地面接觸時的支撐反作用力。在外力因素中,后者是短跑跑動技術當中最值得研究的一方面。運動想要在跑動過程當中很好的保持速度,就應該合理利用腳著地時的支撐反作用力,減小腳支撐地面時的阻力增加支撐地面瞬間的有效力,這就要求運動員具備良好的技術,掌握“鞭打”技術,著地瞬間快速有力的后扒,減少水平方向上的速度損失。
2.跑動過程中的內力因素
內力是人體自身做功所產生的力的統(tǒng)稱,是人體運動的動力來源。肌肉收縮產生各種形式的力,通過骨骼和關節(jié)的相互作用,來控制人體的動作和姿勢,表現(xiàn)出不同的動作表象。
人體肌肉肌群根據(jù)參與運動的主動與否分為主動肌和拮抗肌。下肢以及髖關節(jié)的主要參與工作的肌群由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四頭肌、股二頭肌、縫匠肌、比目魚肌、腓腸肌、脛骨前肌等大小肌群。在跑動過程中盡量做到主動肌做工時拮抗肌放松,這樣會增大發(fā)力效果,更有利于速度的發(fā)揮。
良好的短跑技術是集快速、時效、省力于一體,力量效果格外重要?!氨薮颉奔夹g符合人體運動的科學規(guī)律,能夠有效促進力量的傳遞,減少能量浪費,在途中跑過程中有利于最高速度的保持,使主動肌與拮抗肌在做向心運動和離心運動時協(xié)同配合,還有利于減少受傷的幾率。
短跑近端發(fā)力是指髖關節(jié)主動發(fā)力及送髖,髖的主動用力依次帶動整條腿的用力,由近端到遠端的逐步傳遞,有利于提升動作速度,使主動肌積極參與工作,拮抗肌群處于放松狀態(tài),發(fā)力的有效輸出值就會大。低水平短跑運動員一般跑動過程中擺腿動作有顯著的僵硬,膝關節(jié)緊。由于短跑屬于競速運動,運動員起跑,神經會高度緊張,造成小腿在帶領大腿做動作,就會呈現(xiàn)出跑進過程中膝關節(jié)活動幅度小且僵硬、步頻較慢。所以,由近端到遠端的發(fā)力順序才是科學的,腿像鞭子一樣,擺動半徑小,步頻快,髖和膝關節(jié)擺動幅度大,從而增加了你每一步的歩幅。
“鞭打”技術還有另外優(yōu)勢,主動肌群做功時,非主動集群處于放松狀態(tài),這樣節(jié)省了體能,利于整體能力發(fā)揮。跑動過程中整條腿處于放松狀態(tài)。例如,一條腿在做折疊擺動動作,整條腿的放松會使得腿折疊流暢輕松,動作時間短。股二頭肌在腳著地前被快速拉長,在腳支撐著地瞬間立即開始收縮,并配合到臀部肌肉完成展髖的動作。如果在小腿前擺時期股二頭肌處于緊張狀態(tài),就會減慢小腿前擺著地的速度,股二頭肌的牽張反射不會太明顯,從而在腳支撐后扒階段力量會相對減弱,“鞭打”效果不佳。近端與遠端用力與否是決定膝關節(jié)放松與否的關鍵。
人體在跑動過程中,可以簡單看做垂直方向上有人體的重力和著地時的支撐反作用力,水平方向上腿的后扒和蹬伸的力量和空氣阻力以及支撐地面時的地面的阻力。這就要求,腳在著地瞬間要想盡可能的降低速度損失,就應積極而快速后扒,使人體重心快速移過支撐點,顯然下肢“鞭打”技術就顯得格為重要,這是以髖部主動發(fā)力,使得整條腿像鞭子一樣擺動,一是減小著地時的地面阻力,二是使得人體重心快速向前移動。
首先,短跑“鞭打”技術應注重神經肌肉的控制,具備較強的本體感覺,使短跑擺腿技術具備合理的發(fā)力順序。訓練中以髖關節(jié)神經肌肉感受練習為重,遠端放松,不斷重復神經通路,達到靈活精準控制髖關節(jié)的發(fā)力??刹捎酶┥硇睋螁瓮鹊那ダ@髖練習,掌握近端發(fā)力感受,養(yǎng)成近端發(fā)力的放松跑技術。
其次,可以保持上文中說到的屈膝送款抬腿順勢臀部肌肉用力帶動大腿順勢帶動小腿進行“鞭打”技術的原地模仿練習,不斷重復技術動作,注重發(fā)力順序控制,加深神經肌肉通路支配,使動作執(zhí)行演變成自動化?;菊莆湛蛇M行行進間的鞭打練習以及走欄(欄架近距離擺,從欄中上部以髖帶腿連續(xù)走欄)練習。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系統(tǒng)的專項練習。在正確的發(fā)力順序和技術動作基礎上,專項訓練才會更具成效。
短跑雖是體能主導類最具代表性的項目,但是技術也更為重要。在短跑訓練中,應重視合理的技術動作,在此基礎上不斷發(fā)展運動員的素質,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