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經(jīng)信委領導潘文倡議帶領下,一群潘氏宗親開車專程來到了南京市江寧區(qū)佘村潘宅,進行走訪觀摩,并搜集潘氏古建筑群文化遺產(chǎn)的相關資料。這是2018年11月24日,參與這次走訪的有潘恒亮、潘清華、潘世遠、潘凱、潘恒波、潘中雷、潘仁俊、潘昕、潘惠平、潘娟等潘氏家族的公司老總、律師、教師、作家以及專業(yè)學者和社會名流等。
在這里接待我們的是潘維慈老先生和佘村的負責人,潘維慈是個退休教師,潘宅就是他的祖居,他的童年就生活在這里,他是在這里長大的。
潘維慈首先帶我們走進入潘家祠堂,祠堂前后兩進合面廂,中間院子,西墻一門與廚房相連,古時一年一度的祭祖活動就在這里進行,就餐就在院子里,這個四合院可以擺下十桌酒席。
在潘維慈的介紹下,我們才知道了這個潘氏祠堂的歷史,這座古建筑是源于明清期間,在歷史的歷次維修中,一直保存完好。
隨著潘維慈的步伐,我們來到了潘宅,潘宅古墻邊上豎著一塊古建筑群碑文,這是南京市文物部門立的。
潘宅氣勢恢宏,大約一百多間,前后連接,左右相通,互相交錯,緊密咬合,如多個“回”字型組成,走進去就像進入了迷宮,堪稱古建筑一絕??箲?zhàn)時期,日寇駐扎在這里,都不敢進入潘宅,生怕丟了身家性命。
潘宅經(jīng)過歷史的變遷,潘家子孫勤奮努力,人才濟濟,人口幾多外遷,這里已沒有人居住了,古宅變的滿目滄桑。后來在潘家后人和佘村領導申請政府財政撥款,才得以翻建重修。我們此次走訪觀摩時,潘宅正在翻建重修中。
潘維慈告訴我們,潘宅的西宅建于明朝,東宅建于清朝,隨著潘家人口增多才向東擴建,東西兩宅合為一體,相依互存。若不是潘維慈介紹,真的看不出東西兩宅建于兩個時代,更看不出它的分界線,是一種無縫對接,真正體現(xiàn)出古人建筑技藝的高超。
潘宅門窗圖案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其中一組八仙兵器圖案吸引了我,我把它拍了下來,這里面體現(xiàn)了很深的文化內(nèi)涵和底蘊,是非常有價值的難得一見的圖案瑰寶。
潘宅內(nèi)部多處門楣和門框有醒目的橫批及對聯(lián),如:門楣上的石刻“天錫純嘏”、“福祿申之”,木門上刻有“養(yǎng)心斗室,昂首天衢”等等。即育人又勵志,看后心情愉悅,全身舒暢,激奮人心,催人奮進,不想進步也會進步。這一家風,培育了多少潘家優(yōu)秀子孫,有走出國門的,有在國內(nèi)重要工作崗位的。
潘宅最早有老弟兄倆興建,一個叫崇經(jīng),一個叫崇緯,所以這里的潘姓堂名叫經(jīng)緯堂。潘家祖上是做官的,祖籍河南,到南京做官后,就在這里購置了田地,建起了潘宅,據(jù)潘家后人潘維慈說,他們的祖先最高做到四品官員,歷史以來,潘宅能人輩出,明清期間潘家數(shù)代后人在朝廷為官,給潘宅帶來了輝煌和榮耀。
走訪了潘宅之后,讓人浮想聯(lián)翩,就像走過了歷史長廊,穿越了時空,在心曠神怡中度過了一個上午。
潘文處長要求大家在這次走訪后,再聚一下開個會,潘仁俊提出到他的浪里白貴賓樓,有他提供開會場所,并無償為大家解決中午就餐。
會議中,大家進行了交流討論,談感想,談收獲,談今后的打算和發(fā)展。以潘宅為起點,廣泛收集和發(fā)掘歷史文化遺產(chǎn),并進行吸收和消化,更好的更全面的完善這項工作。
——選自《西部散文選刊》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