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博添
走出高考考場,我更新了一條空間動態(tài)——“恩怨散去,刀劍已歸隱。敬屬江上雨,寒舟里我獨飲”。其實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會想起這句話?;氐郊依锛毤毣叵?,這是前些年我一直在聽的歌中的一句,再琢磨歌詞中的意境,和結束的高考有幾分契合。
寫作就像發(fā)一條朋友圈。此時此情此景,你最想說的落在紙上,不需要多么復雜的構思與多么精巧的鋪墊,就是一篇好文章。筆在紙張上的來來回回,從根本上說是在滿足人的表達欲望,用“順理成章”去形容它,再合適不過。
寫作不是卷上那三兩行文字布下的任務,而是一個外界輸入與自我輸出的過程,是藏于生活中的興趣。
我是男孩,卻沒有一般男孩的數(shù)學潛質,解不出超難的數(shù)學題;也不能在游戲里“一戰(zhàn)成名”、Carry隊友。我更喜歡的是旅行、聽歌、看歌曲下的評論、看紀錄片、看各種科普博主的視頻、看看最近的新聞。這些算是我的“輸入”。這種“逆潮流”的行為讓我接觸的領域無限擴大,我慢慢了解各個領域的人是以什么樣的思路去解決問題,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去面對生活,不同的思路在我頭腦中匯聚,幫助我在后來的議論文寫作中抓住卷上那三兩行文字的中心,不至于跑題。
那你會問我,旅行、聽歌、看新聞不都是放松的方式嗎?確實是啊,網(wǎng)絡革新了信息獲取的方式,但也讓閱讀變得“碎片化”?!八槠钡臅r間中最好的閱讀材料就是新聞,它短小而完整,幾百字就能把事件的來龍去脈說透徹,議論文中常會用幾句話引用小事例做輔助論據(jù),這時把合適的新聞加以概括,論據(jù)真實又新穎。
要說寫作是一種安靜的表達,那歌曲應該算最狂野的嘶吼。我喜歡聽歌,更喜歡找歌曲背后的故事。歌曲沒有電影般視覺的限制,閉上眼睛,所有的畫面自己來做導演。高中時代沒有那么多時間去各地游走,那就聽聽歌,想一想歌詞里寫的地方。有一次我去北京見老友,坐上地鐵四號線,方向是安河橋北,突兀地想起宋東野的專輯。后來我在一篇作文里寫,“安河橋北被宋東野寫進歌曲里,那里一定有他認為的美麗。我往安河橋北的方向,便找到了你”。歌曲是歌手或詞人思想的凝練,是一個人的一段人生經(jīng)歷,而歌曲下的評論就是不同人的同一段經(jīng)歷。我們沒有那么多時間去歷練,聽聽歌看看評論,體味一下自己世界以外的人生,看似無用功,卻總能在需要時一鳴驚人。我在剛開始接觸議論文時總是不會起標題、寫開頭,甚至空下標題白丟五分。偶然一次作文的主題是關于“失去與擁有”,就想起“要擁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陳奕迅《富士山下》),幾個字就把“失去”與“擁有”的關系點透。我嘗到了甜頭,此后更加留心歌詞中的精華部分:寫時間,可以用“從驚蟄一路走到霜降”(銀臨《錦鯉抄》)、“寒梅落盡把冬了”(許嵩《燕歸巢》);寫變通,可以寫“唱不了的歌就轉調”(許嵩《小煩惱沒什么大不了》);寫青春,可以寫“曾以為青春難偷”(于盛/王上/鐘逸倫Dylan/畢嘯天《少年游》)……
若讓寫作的興趣藏于生活,有了“輸入”就一定要有“輸出”。我的“輸出”始于QQ空間日志,起一個很隨性的題目,在里面寫一些最近的見聞和自己的一些感想。最開始就是“流水賬”,后來有意識地訓練自己去把一件事情寫清楚;再把兩件事情羅列在一起,有主有次;再后來會加上一些自己的感想或評價。完成這些,我也步入了高中時代,學習生活陡然緊張,我還是住宿生,接觸外界的機會相比走讀生少了許多,不過我準備了一個耐用的大本子,在上面寫隨筆,記錄那些有趣的好玩的事情,兩周下來林林總總寫了十多頁,周末放假回到家整理一下貼到空間日志上。母親也曾問我寫這些要干嗎,我歪著頭回答她說,“可能是我想當個記錄者”?,F(xiàn)在想來,這些看似隨性的記錄,其實一點一點鍛煉了我的總結轉述能力,也在不知不覺間幫助我去思考“我究竟是一個什么樣子的人”“我想成為一個什么樣子的人”。
當拿到一個作文要求,你可以開始回想自己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他表達了什么感情,你要做的就是把你想到的形象、感情用文字寫出來。比喻、比擬、對比、聯(lián)想等修辭手法就可以派上用場,開門見山、正側結合等也都可以用。我曾經(jīng)寫過兩個人見面的場景,但是沒有直接去寫,而是換了個角度去寫機場的一個標志牌:“機場會合點的圖標像是一段電影,一個人提著行李,另一個人等待。見面,手就握在一起,到此畫面定格。我想后面兩個人一定有說不完的話,講不完的故事?!?/p>
記敘文體像是傾訴,議論文體像是闡述。寫作,就是把自己的故事向別人娓娓道來。作文考的不是“空中樓閣”——你會多少華麗的寫作技巧、你背過多少好的范文段落;它考的是“自己”——“你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對生活的觀察了解有多深”。
說寫作“順理成章”的另一個原因是真情。“情”從何來?只因喜愛;喜愛從何來?愛由心生。初一的英語老師對當時還是小毛孩的我們說“用心不用腦”,當時我還覺得這是笑話,咀嚼多年發(fā)現(xiàn)單純用腦只會算計,用心才是投入。印象很深的是寫過一次關于“熬”的作文,很明顯的立意但是難表達——一般思路是在文中舉“熬”過困苦最終成功的例子。這樣寫出來讓人感覺套路感滿滿,不偏題不跑題卻沒有新意。其實可以從很常見的“熬”入手:熬一鍋粥、煎一服藥、煲一盆湯,粥多熬黏稠,湯多熬有味,小火慢燉中得到升華。再寫到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工作大多是重復,熬得住才能出頭。最后上升到人生:身處逆境,難熬可挺住;偶遇危機,煎熬能撐起;適逢艱難,苦熬能過關。人總是在經(jīng)歷一件又一件事,文章根植于生活便能激起人與人之間的共鳴,也從側面向別人展現(xiàn)了你對生活的熱愛——只會喝粥的人不會去關注美味的粥是怎么做出來的。
有一位知名作者演講的一段話令我頗有感觸,她說:“21世紀,應該是一個大傾聽的時代?!睋Q個角度說,作文者就是講述者,你講你的故事給別人聽,別人想聽到的不是滿滿套路的人生哲理,而是你在生活中用心體會到的一點溫馨、一點道理。功利一點說,作文,是讓你“用真心換真心”。你的真心來源于哪里?來自萬家燈火的市井街巷。
800字不多,但足夠講好一個故事?,F(xiàn)在我們能輕易得到各種資料,所以我特別希望看文章的你在平日多一些“輸出”,寫一寫隨筆、填一首小詩,讓筆尖多和紙張接觸。慢慢地,你將理清自己的寫作邏輯,找到自己的寫作風格并且盤點了腦中存有的素材,空缺處再適時補充。拿起筆,打開稿紙,講你的故事給他們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