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在對沈陽理工大學女大學生婚戀觀調(diào)查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當代女大學生婚戀觀的現(xiàn)狀,針對存在的主要問題,為高校教育引導女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婚戀觀提出了思路和對策,具有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關鍵詞】女大學生;婚戀觀;教育對策
【基金項目】本研究為2017年沈陽理工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形勢下高校女大學生思想教育模式研究(指南編號7-2)”成果之一。負責人:胡霜。參與人:蘭蘭、張鵬、趙凌飛、李妍、楊利軍、王莎、閆晶晶。
女大學生作為中國女性中文化層次較高、思想比較先進的一個群體,是女性人才資源的核心組成部分,她們的婚戀觀正確與否,不僅影響自身的健康發(fā)展和今后的家庭幸福,而且關系到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
一、女大學生婚戀觀的現(xiàn)狀
女大學生素質(zhì)和教育問題是高校高質(zhì)量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任務,她們的婚戀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關注的重要問題。為了真實地了解當代女大學生婚戀觀現(xiàn)狀,課題組在沈陽理工大學女大學生中進行了廣泛調(diào)研。通過對回收的2808份有效問卷的后期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當代女大學生婚戀觀的現(xiàn)狀以及高校在針對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女大學生戀愛觀分析
由于逐漸成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tài),加之脫離了父母的監(jiān)管,女大學生戀愛現(xiàn)象非常普遍。當被問到“您的戀愛現(xiàn)狀是什么”時,有34.47%的女大學生表示“正在戀愛中”,表示“以前戀愛過”的占17.81%,“想戀愛但還未找到合適對象”的占18.02%,明確表示“不準備在大學期間談戀愛”的僅占29.7%??梢?,戀愛在女大學生的校園生活中占據(jù)著重要位置,如何引導女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顯得尤為重要。
在戀愛動機方面,當被問到“您在大學期間談戀愛是出于什么原因”時,絕大多數(shù)女大學生表示是因為“遇到了合適的人”,其次是“打發(fā)無聊時光”占9.97%和“調(diào)節(jié)緊張的學習壓力”占9.62%。說明女大學生大體上是出于愛情本身而戀愛,但是也有很多女大學生抱著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將戀愛作為消遣。
在戀愛對象選擇標準方面,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品質(zhì)性格”“三觀是否合得來”和“能力”,說明當代女大學生在考查戀人的條件時,更多的是根據(jù)自己的人生觀、愛情觀來判斷對方是否適合自己,家境、收入等不再是主要因素。
在戀愛結果的考量方面,當被問到“您如何看待校園愛情的未來”時,有48.47%的女大學生表示“依現(xiàn)實而定,畢業(yè)后可能分開”,持這個態(tài)度的女大學生占比最多,表示“真愛可以戰(zhàn)勝一切”的僅占13.53%。說明越來越多的女大學生看重戀愛本身,至于結果是否是婚姻已經(jīng)不太重要,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代女大學生對待校園愛情缺乏責任感,過分強調(diào)愛的權利而否定愛的義務。
(二)女大學生婚姻觀分析
同校園戀愛不同,婚姻并非僅僅兩個人的事,它還包括兩個家庭甚至更多的社會關系。在對婚姻的理解方面,婚姻在承載愛情的同時,很多的女大學生希望它也能成為生活的保障。當被問到“您會寄希望于通過婚姻改變生活條件嗎”,有35.58%的女大學生表示“有可能,視情況而定”,19.69%的女大學生表示“可能,這是人生第二次選擇”,持有“學得好不如嫁得好”想法的女大學生仍然較多,而且隨著社會閱歷的增多,她們對婚姻的理解會更加理性和功利。
在對待未來孩子的問題方面,有59.58%的女大學生認為“家庭有兩個孩子比較理想”,有26.32%的女大學生選擇要一個,但是令課題組感到意外的是,竟然有13%的女大學生不打算要孩子。通過訪談發(fā)現(xiàn),一些女大學生表示“如果不能給予孩子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我會選擇不要孩子”,還有一些是崇尚西方的丁克家庭,不想因為孩子影響到自己享受生活。
在處理婚姻和工作的關系方面,大多數(shù)女大學生表示不會輕易為了婚姻放棄工作。雖然男主外女主內(nèi)仍然是主基調(diào),但是她們表示不會在婚后順從丈夫,更多的是倡導平等的夫妻關系。在離婚問題選擇方面,當出現(xiàn)感情不和時,多數(shù)女大學生會選擇離婚,她們表示不會維系沒有愛情的婚姻,同時因為孩子而選擇不離婚的比例也在不斷下降。
(三)女大學生性觀念分析
大學是同齡男女接觸頻繁的場所,女大學生極易對性產(chǎn)生強烈的好奇心甚至性沖動。關于“如何看待婚前性行為”這個問題,明確表示“無法接受”的僅占14.32%,表示“可以接受”的占18.06%,表示“理解,但自己不會那樣做”的占42.69%,表示“隨緣,看感情的發(fā)展情況”的占24.93%??梢姰敶髮W生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對婚前性行為持包容和接納的態(tài)度。
關于“如何看待婚前性行為中的自我保護措施”,雖然有88.75%的女大學生表示“很有必要”,但仍然有5.06%的女大學生表示“看感覺”和1.21%的女大學生認為“沒必要”,可見在女大學生中開展性教育普及性知識,引導她們樹立正確的性行為觀念是十分必要而且迫切的。
二、基于高校管理層面的女大學生婚戀觀教育對策研究
通過對當代女大學生婚戀觀和性觀念分析,雖然存在著一些先進的、值得肯定的觀念,但也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愛情認知模糊。不能正確認識愛情,將消遣時間、感恩對方好意,甚至將金錢視為愛情。二是愛情和婚姻的責任感不強。越來越多的女大學生選擇為了戀愛而戀愛,為了結婚而結婚,沒有認清戀愛是婚姻的基礎,戀愛需要責任心去面對,婚姻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三是性觀念過于開放,但由于性教育的缺失,女大學生容易受到傷害。
做好女大學生婚戀觀教育工作,需要社會、高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堅持以人為本,根據(jù)女大學生不同階段身心健康發(fā)展規(guī)律,各負其責,各司其職。下面我們著重從高校管理層面進行婚戀觀教育對策研究。
(一)開辟婚戀觀教育的新陣地
目前,各高校普遍缺乏對女大學生婚戀觀的教育和引導,針對婚戀觀的教育僅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這門課中有部分體現(xiàn),單獨開設有關婚姻和性教育課程的高校少之又少,急需拓寬婚戀教育的新路徑,具體方法如下。一是將女大學生婚戀觀和性觀念的教育納入到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去。例如開設《女性學》相關課程,加入女性生理、心理健康教育、婚戀知識及性教育等,引導女大學生理性地對待愛情和婚姻;通過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讓她們意識到作為一名女大學生,學習仍是第一要務,努力學習創(chuàng)造更多物質(zhì)財富,這是愛情和婚姻賴以生存的基礎;通過開展法律教育,讓女大學生了解在未來的婚姻和家庭中擔任的角色以及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樹立正確的婚戀觀。二是專門為女大學生設立健康教育服務站。女大學生在戀愛過程中會遇到生理和心理上的一些困惑,由此可能會產(chǎn)生一些不良后果。健康服務站老師的心理輔導或幫助,有助于消除心理問題或戀愛問題,從而排除學生的婚戀困擾;同時,在健康教育服務站定期開展類似“女性學堂”“愛情與婚姻”“科學性知識”等講座,或者邀請婦科專家講解女性疾病相關知識等,增強女性自我認知和自我保護的意識。
(二)營造高雅健康的校園文化大環(huán)境
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能夠為女大學生營造自愛自強的大環(huán)境。鼓勵女大學生積極參與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文體實踐活動,在絢麗的舞臺上展示自己的才華,鍛煉自信與勇氣。一是借助校學生會女生部等學生組織開展凸顯女性特色的文體活動。例如開展“最有自信女大學生”評選活動,組織女生體育節(jié)、女生科技節(jié)等活動,在注重女大學生德育體育美育的同時,也要提高她們的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開闊女大學生的視野,陶冶女大學生的情操,喚醒女大學生的平等意識、競爭意識和成就意識。二是鼓勵女大學生積極投身到社會志愿服務活動中去,增強她們的社會責任意識,化小愛為大愛,潛移默化地影響她們的品格和德行。三是充分利用新媒體營造健康、積極向上的輿論導向。例如通過建立校園婚戀網(wǎng)站或者微信平臺、QQ群等,以平等親切的方式和女大學生討論戀愛、婚姻、性等方面的問題,并解答女大學生在婚戀問題上出現(xiàn)的困惑。
(三)改變傳統(tǒng)教育理念,采取寬嚴相濟的教育方式
受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一些高校對學生的管理更多地傾向于學業(yè)教育,對學生的感情問題關注度不夠。加之2005年新《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出臺后,將“學校不得干涉和禁止本科生結婚”以明文寫進新規(guī)定中,多數(shù)高校選擇對大學生戀愛現(xiàn)象和戀愛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只要學生不犯下嚴重的錯誤,校方便默不作聲。高校作為女大學生的教育管理主體,對女大學生的婚戀教育責無旁貸。一是高校要轉(zhuǎn)變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對大學生婚戀觀的教育不能再采取回避搪塞的態(tài)度,在承認“戀愛也是大學生活的一部分”的基礎上,將校方對大學生戀愛和婚姻的態(tài)度明確體現(xiàn)在學校的規(guī)章管理制度中,教育引導學生避免觸及“警戒線”。二是加強宿舍管理,住宿生必須每晚按時歸寢,走讀生要有家長的監(jiān)督,嚴肅處理女大學生的晚歸寢、夜不歸寢等違紀行為。同時加大校園巡查力度,對于校園中出現(xiàn)的不良戀愛行為及時制止,嚴肅處理。
【參考文獻】
[1]王劍慧.當代大學生婚戀觀及教育對策研究[J]網(wǎng)絡財富,2010(08):25,52.
[2]張凱文,汪珍珍,戴曉青.當代大學生婚戀觀調(diào)查分析與教育思考——以學生管理為視角[J].江蘇經(jīng)貿(mào)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05):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