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杰 李冬奎
易罐療法結合推拿治療頸肩痛的療效觀察
歐陽杰 李冬奎
(遵義醫(yī)科大學珠海校區(qū),廣東珠海 519041)
對中山市頸肩痛中年人群進行易罐療法結合推拿療法的療效研究,觀察其頸部活動度、肩部活動度、頸肩部疼痛指數(shù)和本體感覺變化,發(fā)現(xiàn)易罐療法結合推拿療法對中山市中年頸肩痛人群的身體健康和形態(tài)的改善具有良好效果,有利于減輕頸肩痛患者頸肩疼痛,提高頸肩痛人群的生活質量。
易罐療法推拿法頸肩痛
易罐根據(jù)火罐原理設計了一種用硅橡膠做的、能夠隨意吸拔在身體、四肢關節(jié)皮膚上的工具。它吸拔力強,可朔性強,在治療時可以隨著身體的活動而變形。使用者用手握住易罐向各個方向做推或拉動皮膚,就可以松弛皮下的疏松組織,達到解痙止痛、降低末梢神經張力,消除神經卡壓及筋膜[1]。當前,對易罐療法的研究文獻相對匱乏,運用易罐結合推拿療法治療頸肩痛患者的研究仍處于空白階段,而應用易罐療法結合推拿治療中年人頸肩痛的研究目前尚未見到。本研究開展的易罐療法結合推拿是從中醫(yī)經絡和筋膜學的角度出發(fā),通過實驗研究易罐療法結合推拿法對頸肩痛的治療效果,以期得出結合療法對頸肩健康影響的量化指標,為易罐療法的更廣泛應用提供依據(jù)。
選取中山市中年人頸肩痛患者20名,隨機分為實驗組10人和對照組10人。
1.2.1文獻資料法
通過檢索中國知網、萬方數(shù)據(jù)庫,查閱和參考相關文獻。
1.2.2訪談法
對專家進行實地訪談,聽取專家的意見。
1.2.3實驗法
試驗周期為8周。每周治療2天,每次一小時。實驗前后測試相關數(shù)據(jù)。對照組采用中醫(yī)推拿康復治療,實驗組采用易罐結合推拿的康復治療。實驗組康復方法如下:
易罐療法:用易罐吸附在患者頸部肌肉的扳機點及疼痛點,做肌筋膜拉伸,輔助患者做頸部的被動運動,再讓患者做頸部的主動運動。
推拿法:以滾法、按法、揉法、拿法、拔伸法、拔伸旋轉法、搓拿法、揉擦法等手法在風池穴、風府穴、肩井穴、天宗穴、曲池穴、手三里、小海穴、合谷穴等穴位和頸肩背及一側上肢部位治療。
1.2.3.1測量方法
(1)主觀不適度:采用 VAS 頸部疼痛量表。0分:無痛≤3:輕度疼痛,能忍受。4-6分:疼痛并影響工作,不影響生活。7-10分:有較強烈的疼痛,影響生活,影響工作。(2)關節(jié)活動度:采用 Micro FET3 儀器對頸部屈曲35~45°、伸展35~45°、側屈45°、旋轉60~80°四個維度進行關節(jié)活動度測量,與參考值比較。(3)采用 Micro FET3 儀器對肩部前屈70~90,后伸40,外展上舉180,三個維度進行關節(jié)活動度測量,與參考值比較。(4)本體感覺測試:秒表計時,測試者閉眼單腳站立,滿分為10秒鐘。
1.2.3.2 實驗控制
對照組和實驗組在實驗前頸肩部活動度表現(xiàn)為無差異(P>0.05)、本體感覺測試無差異(P>0.05)。
1.2.4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運用SPSS統(tǒng)計軟件對測量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組間均數(shù)進行比較。
表1 易罐療法結合推拿療法對頸肩痛患者頸部活動度影響
測試指標實驗組對照組 實驗前實驗后實驗前實驗后 屈曲/度°27.6°±1.036.2°±1.20**##27.5°±2.531.6°±2.3* 伸展/度°28.0°±1.935.2°±1.70**##27.8°±2.532.5°±2.0* 左側屈/度°29.3°±2.638.1°±1.5**#29.3°±2.534.8°±1.9* 右側屈/度°29.2°±2.438.9°±2.5**#28.8°±3.634.0°±3.3* 左旋轉/度°35.7°±3.146.0°±2.5**#36.6°±2.444.9°±3.5* 右旋轉/度°34.7°±3.045.1°±2.4**#34.9°±2.341.9°±3.8*
注:*表示組內比較P<0.05;**表示組內比較P<0.01;#表示組間比較P<0.05;##表示組間比較P<0.01
中山市中年人頸肩痛患者實驗前后頸部活動度指標變化情況(見表1)。從表1中可知,實驗組數(shù)據(jù)前后對比十分顯著(P<0.01),對照組數(shù)據(jù)前后對比顯著(P<0.05)實驗組數(shù)據(jù)和對照組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十分顯著(P<0.01)。對中山市中年人頸肩痛患者進行易罐治療結合推拿治療后,中年人頸肩痛患者的頸部活動度的數(shù)值差異十分顯著(P<0.01)。由此得出,易罐療法結合推拿療法對頸肩痛患者進行治療后,患者的屈曲度、伸展度、側曲度及旋轉度都有顯著變化,與治療前相比活動度有明顯的提高。說明,易罐療法結合推拿療法對于改善頸肩痛患者頸肩活動度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為易罐療法主要針對淺層、深層肌筋膜的放松,以及緊張肌肉的放松,再加上主動拉伸和被動拉伸,對頸肩部緊張肌肉得到了良好的放松效果。推拿療法主要針對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理筋散結,直接作用于松解粘連緩解肌肉痙攣,解除局部病變。兩種療法結合治療,能有效快速的解決患者頸肩活動度。而單純的推拿療法只對緊張的肌肉進行了放松,沒有對肌筋膜進行放松,解除粘連的筋膜。
從表2得知,實驗前后同組比較,實驗組頸肩活動度的明顯改善差異顯著(P<0.01),對照組實驗后也有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對比有明顯的差異(P<0.05)。由此得知,實驗組進行易罐療法結合推拿療法后,頸肩痛患者的肩關節(jié)活動度有了顯著的變化,對照組進行了單純推拿治療后與實驗組相比之下,肩關節(jié)活動度改善效果沒有實驗組的效果好。說明,頸肩痛人群進行易罐療法結合推拿療法之后能夠有效的改善肩關節(jié)活動度。
表2 易罐療法結合推拿療法對頸肩痛患者肩部活動度影響
測試指標實驗組對照組 實驗前實驗后實驗前實驗后 左前屈/度°45.20°±4.1072.50°±4.20**#44.30°±3.9062.40°±6.1* 右前屈/度°42.50°±4.6262.50°±5.90**#40.60°±4.2051.80°±5.90* 左后伸/度°26.20°±3.5033.50°±2.50**#24.00°±3.3028.60°±2.90* 右后伸/度°26.70°±2.5036.80°±1.70**#25.60°±2.8030.90°±3.00* 左外展上舉/度°145.30°±4.60164.00°±6.90**#141.60°±6.71155.10°±5.30** 右外展上舉/度°143.70°±8.20160.30°±8.10**#145.10°±4.2156.7°±3.70*
注:*表示組內比較P<0.05;**表示組內比較P<0.01;#表示組間比較P<0.05;##表示組間比較P<0.01
從表3得知,實驗組前后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十分顯著(P<0.01),對照組數(shù)據(jù)前后對比差異明顯(P<0.05),對照組和實驗組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明顯(P<0.05)。顯示易罐療法結合推拿療法對頸肩痛患者進行治療后,頸肩痛患者的疼痛程度明顯降低,說明頸肩活動度會影響頸肩部疼痛,活動度越小,產生的疼痛就會越大。通過易罐療法結合推拿療法對頸肩部緊張肌肉進行松解、放松,能明顯降低疼痛程度。單純推拿治療不如結合易罐療法提高患者頸肩部活動度的效果顯著。
表3 易罐療法結合推拿療法對頸肩痛患者頸肩部疼痛影響
測試指標實驗組對照組 實驗前實驗后實驗前實驗后 疼痛指數(shù)/分5.10±1.142.30±1.19**#5.00±1.183.40±1.02*
注:*表示組內比較P<0.05;**表示組內比較P<0.01;#表示組間比較P<0.05;##表示組間比較P<0.01
表4 易罐療法結合推拿療法對頸肩痛患者本體感覺的影響
測試指標實驗組對照組 實驗前實驗后實驗前實驗后 左腿/s2.3±0.97.2±1.3**#2.4±0.85.9±1.0* 右腿/s3.1±0.78.5±1.1**#3.1±0.75.8±1.1*
注:*表示組內比較P<0.05;**表示組內比較P<0.01;#表示組間比較P<0.05;##表示組間比較P<0.01
從表4得知,實驗組數(shù)據(jù)前后對比差異十分明顯(P<0.01),對照組數(shù)據(jù)前后對比差異明顯(P<0.05),實驗組和對照組數(shù)據(jù)對比有顯著差異(P<0.05)。表明易罐療法結合推拿療法對頸肩痛患者治療后,頸肩痛患者的本體感覺有顯著變化,運用單純推拿手法的對照組也有效果,但不如實驗組的效果好。因頸部是人體三大本體感覺區(qū)域之一,也是從上至下第一個本體感覺區(qū),頸部出現(xiàn)問題會影響本體感覺(平衡能力),頸部出現(xiàn)疼痛、頸肩活動度差等情況會影響前庭的平衡感覺和小腦的運動協(xié)調感覺,造成本體感覺下降,導致平衡感下降。易罐療法結合推拿療法治療頸肩痛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本體感覺。
3.1.1通過單純的推拿法對頸肩痛患者進行干預,對照組的頸部活動度有一定的提高,肩關節(jié)活動度也有一定提高,在頸肩疼痛度方面也有著一定的改善。
3.1.2易罐療法結合推拿法比單純采用推拿法對頸肩痛治療效果跟顯著。
3.2.1不斷加強易罐療法結合推拿療法的研發(fā)與創(chuàng)新,提升治療的精準性,提高治療效果。
3.2.2針對不同人群進一步設計改進易罐療法結合其他治療方法的技術體系,使其能夠具有更廣泛的適應性及使用性。
[1]鐘士元.易罐治膝關節(jié)手術后僵硬[R].廣州市市政醫(yī)院康復科:220-222.
[2]李富強.易罐刺絡放血療法對提高人體抵抗力改善亞健康的臨床研究[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2:415-416.
[3]楊佐琴.易罐結合運動針刺療法治療肩周炎臨床觀察[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5:1148-1149.
[4]吳家文.易罐結合針刺治療網球肘的臨床研究及作用機制初探[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7(4):1-63.
[5]董立杰,于川,孫靜波,等.易罐療法治療卒中后肩手綜合征30例療效觀察[J].河北中醫(yī),2014,36(9):1353-1354.
[6]白躍宏.頸肩痛臨床與康復[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302.
[7]宋佳.頸肩痛的流行病學調查[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9年5月.
[8]劉順.頸肩痛的病因研究進展[J].醫(yī)學綜述,2010(5):1356-1358.
[9]郭佩勤.頸肩痛的病因及相關應用解剖研究[J].醫(yī)藥前沿,2014(4):124-125.
[10]洪欣,景明,岳全,等.針刺觸發(fā)點結合易罐治療粘連期肩周炎療效觀察[M].社區(qū)中醫(yī)藥2016,18(67):111-113.
[11]范和君.中醫(yī)傳統(tǒng)療法治療頸肩痛的護理體會中[J].外健康文摘,2011,8(24):15-43.
[12]王素珍.中醫(yī)康復療法治療坐骨神經痛的系統(tǒng)評價[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4:3-75.
[13]張志強.中醫(yī)整脊保健法對頸肩痛性亞健康易感人群的近期干預效果研究[D].廣西中醫(yī)學院.2011:7-66.
[14]王啟明,沈先波.走罐配合理筋手法治療頸肌筋膜炎[R].湖北省潛江市竹根灘衛(wèi)生院.2007:21-22.
Observation on the Curative Effect of Easy Pot Therapy Combined with Massagefor Neck and Shoulder Pain
OU Yangjie, etal.
(Zhuhai Campus of ZunyiMedcialUniversity, Zhuhai 519041, Guangdong, China)
歐陽杰(1995—),本科生,研究方向:運動康復。
李冬奎(1974—),碩士,教授,研究方向:運動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