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聯(lián)文
自農耕文明以來,水稻一直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F(xiàn)下我國人口近一半以上均以稻米作為主食,由此可見中國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產國也是最大的消費國。隨著生態(tài)環(huán)境被破壞使得全球變暖日益加劇,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水稻種植,因此我國高度重視對水稻栽培技術的相關研究。
一、簡析湖南永順縣水稻栽培現(xiàn)狀
湘西州的永順縣位于我國湖南省的西北地區(qū),永順縣國土總面積中耕地面積約占392平方千米,旱地面積為91平方千米、其中稻田面積為300.7平方千米,永順縣也是全國糧食的生產大縣,其糧食年平均播種面積可以維持在433平方千米以上,糧食產量能平均夠達到22.1萬噸,無論是種植面積還是糧食產量都位于湘西州首位。2016年,永順縣的糧食作為種植面積達到448平方千米,其糧食產量為21.9萬噸。而當中的水稻種植面積為196.4平方千米,水稻總產量達到12.4萬噸。除此之外,永順縣的高產優(yōu)質稻栽培面積達到147平方千米,占據(jù)全縣水稻種植面積約75%,實現(xiàn)同比增長8平方千米。永順縣高檔優(yōu)質稻種植面積約為21平方千米總產量達到1.2萬噸左右。
二、水稻高產栽培關鍵技術分析
第一,水稻選種。能對水稻產量與品質產生影響的眾多因素中,其為重要的就是水稻品種,這是因為水稻品種與稻米的品質、抗病性、口感以及產量直接掛鉤。因此在選擇水稻品種時,一方面需要關注其特性和外在品質,另一方面還需注意水稻的蛋白質含量等。
第二,水稻播種及育秧。對于水稻種植過程而言,健康優(yōu)質的秧苗是確保其高產的主要因素之一,只有確保秧苗茁壯,才可保證水稻后續(xù)的栽培過程可以實現(xiàn)穩(wěn)步高產。關于秧苗標準應達到以下幾點:(1)秧苗根系粗短且發(fā)達、沒有黑根;(2)秧苗基部呈粗扁狀,且葉片油綠苗上沖;(3)秧苗生長有力,秧苗種植區(qū)相對整齊,幾乎沒有個體差別;(4)秧苗的苗體富有彈性、葉鞘短,在秧苗生長30d左右時可以實現(xiàn)三個以上分蘗;(5)秧苗黃枯葉少綠葉多,秧苗高度適中沒有病蟲等。需要注意的是在稻種的生育期,對氣候的具有一定的要求,例如部分稻種喜歡高溫環(huán)境,而一些稻種則更適應溫度偏低的環(huán)境。
第三、水稻大田栽培以及管理注意事項。(1)大田整地。拋出不需要耕種栽培的稻田之外,其他的大田應在秧苗進行移栽的前一周做好除草工作,而其需在灌水與施肥之后再將秧苗移栽至大田。通常情況下,將傳統(tǒng)農家肥作為施用底肥,這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水稻秧苗生長所需的營養(yǎng),可是隨著化肥的大范圍使用,大大分擔了整地的工作強度。以往使用農家肥的施用量為:1.2噸—1.5噸/667平方米,當使用化肥與復合肥時施加量:30千克/667平方米,再混施鋅肥1千克左右即可達到水稻肥料標準。(2)秧苗移栽。在很大程度上能否具有科學的移栽密度與水稻產量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茖W合理的移栽密可確保成穗率與總粒數(shù)達到較高水準?,F(xiàn)下推廣與普及的拋秧技術大大削減了水稻移栽的工作強度,只需選擇合適的天氣就能進行高效高產的水稻移栽。(3)水稻病蟲害、灌溉以及除草管理。關于水稻整個栽培過程,對水稻水分進行管理尤為重要,例如在水稻分蘗早期,應維持淺水存進蘗;在水稻結束分蘗期之后則應該曬稻田避免后期倒伏;至于水稻的孕穗期間,稻田水位應維持在0.3米左右。管理稻田除草的過程相對簡單,現(xiàn)下在進行水稻種植時都會使用一定量的除草劑而且會追肥相結合,這樣一來不僅可以確保水稻可以正常生長,而且可以確保稻粒飽滿與稻穗大。在對水稻病蟲害進行防治時,應遵循“預防為主”的防治原則,做到綠色防治、生態(tài)防治、物理化學防治相結合,其主要應該預防害蟲為二化螟等,預防病害為稻曲病、稻瘟病等。
三、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未來展望
第一,實現(xiàn)高度機械化的水稻生產。關于水稻機械化,應主要在育插秧模式、栽培裝備以及技術方面體現(xiàn),例如雙季稻的水稻機插秧技術,機械化追肥施藥技術等。尤其是實現(xiàn)精量播種的創(chuàng)新、深施肥和機械插秧一次作業(yè)等。選擇適合機插的水稻品種,積極探索更適合永順縣的機械直播技術,進而不斷促進水稻實現(xiàn)生產的規(guī)?;c機械化。
第二,良種優(yōu)法提高水稻配套栽培水平。對此需要實現(xiàn)水稻育種和水稻栽培研究之間的互動,實現(xiàn)依據(jù)需求目標選擇培育品種。近些年來在水稻生產規(guī)?;约白鳂I(yè)機械化的過程中加之全球氣候的急劇,造成土壤肥力大幅度下降與水資源稀缺,不僅肥藥施加量大而且使用效率較低,基于這樣的情況就更應該提高育種與栽培相結合處理問題。未來關于水稻栽培技術,不僅要到達高產高效而且要確保水稻優(yōu)質與生態(tài)化生產。
第三,提高水稻肥料水分管理水平。在進行水稻生產時需進一步減少氮肥的施用量盡可能提升氮肥肥效,也應該選育對氮元素具有敏感度的水稻品種,優(yōu)化稻田的地力和結構,不斷研究優(yōu)質新型肥料及施加方法,實現(xiàn)肥水一體化管理等相關技術?,F(xiàn)階段雖然我國在水分管理方面已經(jīng)獲得很好的研究進展,可是水稻品種特征、水稻種植及作業(yè)方式、鹽堿地區(qū)生產等情況,依然需要革新與之相應的水稻水分管理技術,實現(xiàn)水分管理模式的定量化與指標化。
第四,構建水稻災害科學防控機制。我國具有十分廣泛的水稻種植區(qū),因為水稻種植形式和全球氣候發(fā)生相應的改變,加上培育與推廣新類型水稻品種使得水稻災害時常。對于水稻生產造成主要影響的自然災害為:高溫、寒潮、干旱以及洪澇等。對此需積極建立水稻抵抗自然災害品種的鑒定方法以及災后損失評估模式,重點培育抵抗自然災害品種因為永順縣屬亞熱帶大陸性濕潤季風氣候,應重點抵御洪澇災害。應重點關注災害預警系統(tǒng)與抗災技術,建立綜合有效的災害防控技術系統(tǒng)。
綜上所述,文章以湖南省永順縣的水稻種植為視點,對其栽培情況、技術要點以及未來發(fā)展進行簡要分析,旨在為我國其他地區(qū)的水稻栽培技術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建議與幫助。
(作者單位:416718 湖南省永順縣塔臥鎮(zhèn)農技和農村合作經(jīng)濟服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