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夏 杰
把命運鋸碎,開出另一朵花。
想起前世,呼風(fēng)喚雨,撒葉成兵。遙想后生,水深火熱,泅渡一方。
時空的另一面,凹陷里存放著欸乃之聲,漁歌或者彼岸,都是用聲線縫制的,桐油緊緊地抱著它們,取波光上散碎的銀兩,可換得多少歷史悲歡?
烏篷船老舊的光澤里,棲居著時光的暗流,有江南一語道不破的愛戀,也有槳櫓迅速劃出的快意,傳遞給小橋流水。而漁火不比一碗黃酒龐大,就著一口黑夜,把夜半的鐘聲吞咽下去。
小木船是江南寫成的文字,打漁、載人、送情郎,從波詭云譎的人世,夜泊成唐詩里的溫度。
來,舉杯邀明月吧!
先把今世一飲而盡。
桑葉上的樓梯,夠得著透明的自己。
一踮腳,成了白云欲飛的心事。
沒有丈量過竹匾有多寬,也沒有桑果紫色的浪漫,就知道吃著吃著,像有羊群漫山遍野,不覺中,被一個藝術(shù)系的女孩,做成了衣裳。
無須陽光雨露,東風(fēng)無力,百花已殘。
這些春色中的白,用一絲絲氣力說出,作繭不為自縛,而是把自己當(dāng)成內(nèi)心,與時光好好聊一聊。
4.毛筆書法作品的可復(fù)制性。復(fù)制權(quán)是著作權(quán)的一項核心的權(quán)利。而且這種權(quán)利也是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而不斷得到加強的。毛筆書法作品屬于美術(shù)作品的一種,而美術(shù)作品的使用具有其特殊性。它的使用要求必須是原作,否則就不可能發(fā)揮它的藝術(shù)的價值。但是,這并不能否定毛筆書法作品的可復(fù)制性。相反,卻是從反面證明了毛筆書法作品的可復(fù)制性。因為正是它的可復(fù)制性,才會有贗品的出現(xiàn)。特別是對于那些藝術(shù)價值極高的作品,比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顏真卿的《祭侄稿文》等。
聊吧,慢慢地聊,把今生慢成歷史,把時光,織成生命的另一面。
因為纏綿自有時,直到靈魂被抽絲剝繭。
絲綢的光澤呀!是歲月的話語,說著說著,就滑向了江南,仿若水滴融入流水。
水泥的逶迤是為了堵住誰的嘴?
如果,這是一種懸崖,請一叢野草讀一下石頭的心事吧。
在江南,雨水打字,流水成冊,槳櫓翻書的速度,比不上船家的一網(wǎng)情深。是的,這是石駁岸對生活的舉手稱贊。而我們,曾把童年縱身一躍,激起一個時代的浪花。
那時,什么都可以開花,什么都可以八千里路云和月。一尾魚,一只蟹,在水泥的妥協(xié)處,找到了人間。而現(xiàn)在,我只能呆呆地站立著,看落葉無聲。
而我不關(guān)心這些,我只是在尋找,那一只被船扯住的耳朵今生安在?它聽見了集市的喧鬧以及祖輩們迎來客往的笑臉,甚至,竹簍里翻身也無法解放的魚,在演奏無聲的命運交響。
還有更多的鳥鳴……
我用石駁岸拓下這些回憶。
風(fēng)仍舊柔,雨仍舊綿。
此時,我又想起了爺爺是一個石匠。
他的工具箱仍端坐于樓梯間的角落,仿若一段石駁岸,堅固了我的記憶,又無法全部圍攏。
開裂的木縫像極了他遺像上的微笑。
店鋪的柵板依著墻,看游人如織,看石縫中一棵搖來晃去的野草,如何躲避著陌生的腳印。它們安居,習(xí)慣于記憶的冷卻,而锃亮的石板,似乎愈加飽滿,仿若一個油膩的中年男。
石板街,柔性江南的脊骨,如同石橋、石灘,堅硬了某個小鎮(zhèn)的愛恨情愁。
但它的情愁呢?
異鄉(xiāng)為何處?多高?多遠(yuǎn)?我們無法揣度??芍刚J(rèn)的,是它們已放下利器,一心向佛。樹木換成人群,鳥鳴變成喧鬧,在塵土之下,仍舊底氣十足。
夜幕走來又走去,石板仿若一排蒲團(tuán),在等待著真實的體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