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力宏
摘要:中老年人臨習書法的目的:經(jīng)過兩到三年的臨摹,能夠?qū)懸皇制恋拿P字,創(chuàng)作出書法作品。
學書當學隸,學隸書同樣能打好書法基礎,關鍵是要從漢隸入手,從臨摹中學到法度;學隸當學《曹全碑》。
《曹全碑》是漢代隸書中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是目前中國漢代石碑中保存比較完整、字體比較清晰、字數(shù)較多的碑刻精品。
《曹全碑》的特質(zhì)、特點:字體秀麗飄逸、舒展奔放;一,蠶頭雁尾,一波三折。二、雁不雙飛,蠶無二設。三、重濁輕清,斬釘截鐵。
《曹全碑》的書法教學主要采用四步法:即臨帖,雙鉤描摹,背臨意臨,創(chuàng)作(集字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
關鍵詞:《曹全碑》結構;特點;教學四步法
當今中國中老年人是一個龐大的群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生活質(zhì)量的不斷提高,串門聊天、道說東家長西家短、打牌打麻將等傳統(tǒng)的休閑娛樂方式,在中老年人閑暇生活中已“退居二線”,學習書法已成為他們追求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一處獨特風景,并豐富著他們的業(yè)余生活。他們參加書法學習的動機,雖然不盡相同,但仍然期望在參加活動中盡量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學有所成。所以,科學、簡單易學的書法教學方法是他們學習書法的保障。
中老年人書法教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理論性為輔的教學,因而要從書法的特質(zhì)出發(fā),從所選字帖的特點為對象出發(fā),從古往今來的書法教學經(jīng)驗和教訓出發(fā),對這些經(jīng)驗和教訓要有分析有批判,加以選擇、“揚棄”,為中老年人所用。
中老年人學習書法是為了掌握基本的書法知識,學會漢字的書寫方法,培養(yǎng)認真的書寫態(tài)度和良好的書寫習慣,以求書寫的漢字達到正確、端正、整潔、美觀比較熟練的程度。初步達到能集字創(chuàng)作、能創(chuàng)作出作品。
學習書法首先要激發(fā)興趣。興趣是一種動力,中老年人對某種事物發(fā)生了興趣,就會自覺地去追求、去觀察、去研究、去創(chuàng)造。有了興趣,學習書法往往能起到舉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學書當學隸
學習書法究竟從何種書體入手為好,我認為學隸書比較容易入門,學好隸書后,能旁通其它書體,而古代的書法家大都主張學書須從漢隸入手,方是探求本源的辦法,否則其意不高,取法不上,得法亦必不能上。如清代著名學者萬經(jīng),他的隸書取法東漢《曹全碑》,作品去其纖秀,而得其沉雄;清代書畫家、揚州八怪之首金農(nóng),他早年的隸書從東漢隸書入手,“墨守漢人繩墨”,“風格規(guī)整,筆劃沉厚樸實,結構嚴密,多內(nèi)斂之勢,而少外拓之姿”,中年以后,隸書出新變形,用筆只折不轉,古樸渾厚,字的間架修長,樸素簡潔,人稱“漆書”。
在我以往的書法教學中,常有學生來詢問:“老師,我們能否不學楷書,直接從隸書入手學?”我覺得這個問題問得好,學隸書同樣能打好書法基礎,關鍵是要從漢隸入手,從臨摹中學到法度;按照《曹全碑》教學四步法,細細讀帖,先了解《曹全碑》的特質(zhì)、特點,然后認真臨帖,這樣就能學到隸書之精華。再重點在字形和間架結構上下功夫,待學好后再學楷書或行書,這就經(jīng)歷了一個從簡到繁的過程,進步會更快,亦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果。
隸書是楷書的前身,在唐以前,楷書也稱隸書,到中唐楷書成熟后,和隸書有區(qū)別,才改稱楷書,它是從隸書中分出支流,所以說隸書是母體,楷書、行書、草書為子體。
二、為什么首選是《曹全碑》
中老年人書法公益班教學,《曹全碑》是首選,是學習隸書書法的最佳范本。一是《曹全碑》是漢代隸書中的代表作品之一,是目前中國漢代石碑中保存比較完整、字體比較清晰、字數(shù)較多的碑刻精品,它自明代萬歷初年出土就受到書法家及文人墨客的高度重視,自明代出土以來吸引著無數(shù)的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對中國書法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二是《曹全碑》以結體勻稱、舒展奔放著稱于世,字形多取橫勢,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個別字偶做長、方結體,橫向開張流暢,縱向含蓄穩(wěn)健;三是《曹全碑》在技法上以精到整飭勝,強化運筆時的提按輕重變化,古人寫篆書時用筆的縱向提按要求在《曹全碑》中已不見痕跡,而《曹全碑》在運筆時則有意思地強調(diào)提按動作,形成筆畫軌跡顯著的粗細、轉承變化,起、行、收用筆的三過程都有了明確的體現(xiàn);四是變畫為點、變連為斷。我們知道篆字不用點,即使用點也只是一種渾圓點。而在《曹全碑》中點已獨立了出來,不再依附于橫畫豎畫。而且點法也日益豐富,有圓形點,挑點,三角點等等。綜上所述,我認為《曹全碑》的這四大特點對于學習書法的中老年人來講,是非常合適的。把《曹全碑》作為首選,作為范本是正確的。
從漢代隸書《曹全碑》入手,教中老年人解讀兩漢各種不同類型隸書的美學內(nèi)涵和產(chǎn)生背景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有助于我們對隸書本體的深層認知。通常,我們是從現(xiàn)存的兩漢碑拓片印刷字帖的載體來認識隸書的。但是,通過漢碑拓片的印刷字帖載體來認識隸書還遠遠不夠。因為這樣還無法認識隸書美學內(nèi)涵的形成淵源。因此,我們要將二千多年前的篆書、簡帛書的隸變過程置放在兩漢文化背景中去解讀,探求出隸書美學形成的文化和思想淵源。只有這樣,我們才算了解了隸書的起源。在兩漢,隸書不但通過隸變過程最終形成自己的獨立風格和美學特征,同時還有著向草率和規(guī)范兩極方向發(fā)展的整體趨勢。一方面,隸書在過分強調(diào)書寫狀態(tài)中逐步脫離了隸書的原本實用立場,進而在持續(xù)草化過程中因書寫的態(tài)勢不同形成了另一種我們所說的章草;另一方面,則表現(xiàn)出對隸書原本書寫形態(tài)的規(guī)范建構,而且這種規(guī)范建構是以形式秩序確立為前提的并由此奠定了楷書的基礎。
三、《曹全碑》的特點分析
(一)筆法特點
1、《曹全碑》的“蠶頭雁尾,一波三折”。意思是說寫橫畫和捺筆時不必寫得筆直,可以有起伏波折,捺筆與長橫的寫法相似,“起筆蠶頭、收筆雁尾”這是隸書用筆上的典型特征,特別是隸字中的主筆橫、捺筆幾乎都用此法。所謂“起筆蠶頭”,即在逆鋒起筆的用筆過程中,同時將起筆過程所形成的筆畫外形寫成一種近似蠶頭的形狀。"收筆雁尾",即在收筆處按筆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筆出鋒并回鋒。另外,隸書的運筆中還應注意以下幾點。如一個字中有數(shù)橫相迭時,一般是最末一橫寫成帶蠶頭雁尾如“主”,其余都寫成短橫。如一字中既有長橫又有長捺,一般是長捺用蠶頭雁尾,長橫不用,如“大”的寫法就是。如橫在別的筆畫包圍之中,橫的寫法也不能蠶頭雁尾如“國”。就是說,蠶頭雁尾在一個字中只能出現(xiàn)一次,否則就會影響字的美觀,影響觀眾的審美視覺,所以前人說“雁不雙飛,蠶無二設”。
“重濁輕清,斬釘截鐵”的意思是說在一個字中線條筆畫可粗可細,粗處重濁一些,細處輕清輕盈一些,寫點、寫短橫短豎要快疾提停筆,不能徐徐頓筆。要象斬釘子截鐵塊一樣堅硬有力。
2、化圓為方、化弧為直。是隸書簡化篆書的兩條基本路子,如果不了解篆書的圓線條,就不易掌握好隸書方筆的寫法,因為隸書中的直畫或方折,很多都包藏著篆字的圓形弧勢,而《曹全碑》豎畫橫畫往往有明顯的波動性,豎畫化圓為方而橫畫基本上略帶弧勢,所以說《曹全碑》的筆意,是建立在筆畫圓形弧勢運動方式基礎上的。
3、《曹全碑》點的寫法很多。主要有圓形點,挑點,三角點三種,寫圓點落筆后,提筆逆鋒向上,轉筆回鋒向左收鋒于點內(nèi);挑點的寫法先裹鋒向左,即轉鋒略按,向右提筆運行,末筆不向點內(nèi)回筆收鋒,筆鋒尖圓外露;三角點的點有欹側的變化,先逆鋒向左,然后折鋒,向右下按筆,最后緩緩向右上露鋒收筆。
(二)《曹全碑》的結構特點:
1、扁平舒展,圓筆為主。結構呈扁方形是漢隸的共性,這是由漢隸結字多取橫勢而決定的。但《曹全碑》中有些字的結構之扁到了幾乎不能再扁的地步,如“近”、“心”、“亡”字。一反篆字縱向取勢的特點,而改以橫向兩邊取勢,造成字形呈扁方,書寫收縮縱向筆勢而強化橫向筆勢,字形兩邊分展。
2、大小相間、布白勻稱,是《曹全碑》間架結構特點。大者如“學”字,小者如“以”字,兩者之間的大小比例相差一倍左右,布白勻稱表現(xiàn)在一個字中點畫之間互相協(xié)調(diào),相同點畫間的距離大致均等,字的筆畫組合也疏密勻稱,如“輔”字的左部“車”與右邊“甫”勻稱排列,筆畫之間的凈空很均勻,左右相合又顯得疏密勻稱。
3、獨體字的筆斷意連。由線條筆畫直接組合而成字,沒有偏旁部首的支撐,就叫獨體字?!恫苋愤€將篆字中許多一筆盤旋連綿寫成的筆畫斷開來寫,允許筆與筆間出現(xiàn)銜接痕跡,甚至筆斷意連。如“出”字上邊“山”部右豎斷開來寫,左連右斷,使其字充實又不迫塞;“易”字下邊第三撇斷開,上引下虛,更顯空靈,反而相映成趣。
四、《曹全碑》教學四步法
選好《曹全碑》字帖后,就可以開始臨帖了。我在中老年人書法教學中主要采用四步教學法:(一)、對臨;(二)、雙鉤描摹;(三)、背臨意臨;(四)、創(chuàng)作(集字集偏旁部首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
(一)對臨。對臨時,要揣摩所寫字的線條長短、斜正、粗細、轉折處的點畫俯仰呼應提按及其間架結構的安排,并牢記于心,下筆才能準確無誤。臨帖時把字帖放在左前方,教中老年人對照字帖上的字,細心觀察和領會要臨習的字的點畫形態(tài),結體特點和運筆方法,細心照樣寫出。臨帖切忌寫一筆看一筆,這樣寫容易支離而無貫通之氣。要看一個字寫一個字,寫完后,兩相參照,反復錘煉修改,日益精進。臨帖時舉一反三,如寫好“一”字后,可接著寫“二、三、土、士、王、玉、主”等字,臨帖時要強化訓練,一個筆畫一個字,練個十來遍,記住所練筆畫字的各種線條變化。
(二)雙鉤描摹。①雙鉤,是以透明的薄紙復在要臨習的某個字上,把映照出的字用很細小的狼毫筆鉤畫出字形的輪廓,稱為雙鉤;雙鉤完成后,然后再用墨填。稱為雙鉤填廓法。②描摹,也是用透明的薄紙復在要臨寫的某個字上,按照映照出的字形,描摹其字的筆畫和位置,也稱描紅。
(三)背臨意臨,此種方法是不對照字帖、脫離字帖,用記憶的方法寫字帖上的字,力求與原作形神兼似;意臨,是臨帖者需要達到的較高水平,按自己的理解來練習的一種方法。臨帖、雙鉤描摹和背臨的目的在于繼承,再求形似的基礎上與古人精神暗合;意臨是指在繼承古人間架結構、用筆與精神上能自發(fā)創(chuàng)造,加上自己的情緒,而達到“與古人”離之境界。
臨寫時不宜一味求快,每一筆畫都應快慢有致。比如,回鋒起筆要慢一些,用筆中的“藏鋒虛勢入紙”和“藏鋒實勢入紙”的比較訓練上,中段行筆提按、轉折或方圓要稍疾一點,回鋒收筆時疾、徐、澀結合,力送毫端。
(四)創(chuàng)作
1、集字集偏旁部首創(chuàng)作,就是選定要書寫的作品內(nèi)容后,照著字帖上已有的偏旁部首和字來寫作品。
2、創(chuàng)作,就是選定要書寫的作品內(nèi)容后,拋開字帖,熟練地運用臨摹中學到的字的間架結構和用筆技法技巧,獨立書寫完成有《曹全碑》特質(zhì)、特點以及有帖意的完整的作品。
五、作品的創(chuàng)作
臨摹、雙鉤、描摹、背臨、集字集偏旁部首創(chuàng)作的最終目的在于檢驗自己的學習所獲,在于實際運用,在于創(chuàng)作書法作品。實際運用即所謂為實用書法,它的作用就是將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文體用書法形式藝術性的表現(xiàn)出來。如為街道社區(qū)寫通知、海報、標語、啟事、請柬、對聯(lián)、聘書、獎狀和宣傳欄等;而更重要的是以有意味的線條和墨色,進行自由、任意、獨立的書寫抒情,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書法作品。
(一)作品的形式
中堂、條幅(有三條屏、四條屏、六條屏等)、橫幅(橫批)、斗方、扇面(團扇、折扇、宮扇),對聯(lián)等(楹聯(lián))。上下聯(lián)寫在兩張仄長條形紙上,長寬無一定尺寸。上下聯(lián)可寫在一張長條形紙內(nèi)。
(二)作品格式
在選定創(chuàng)作內(nèi)容后,書寫時應將紙的四周適當留空,留出的空白自然形成一個白色的邊框,作品更具整體效果。書法作品按傳統(tǒng)的書寫習慣,為縱行排列。不論橫式、豎式都是每行從右上到下,從右至左依次書寫,字間、行間皆有一定間隔,且行距大于字距。而隸書卻相反,無論豎式橫幅,都是字距大于行距。這樣視覺美感,視覺沖擊效果更好。
(三)作品落款蓋章
落款寫在正文之后,款字只能及正文的三分之一以下。正文末行下空白較多,款字可寫在正文末之下,但不可太擠;正文末行下留空較少,款字則另寫一行,寫在正文末行左側,??钭謨?nèi)容及書寫順序依次為:正文的題目、出處、作品書寫的農(nóng)歷年月、書寫者的姓名(年長者或年幼者還可寫上年齡),有的還可以寫上書寫時的地點。姓名印章鈐于落款字下,印章大小與款字相連,兩印之間相距一印位置;啟首章鈐在正文首字下面的右側,壓角章鈐在正文第一行右側下面的倒數(shù)第一字或者第二字的空白處。
參考文獻:
[1]王迅《中師書法教學中的幾個問題》[A],團結出版社,1990年第一次印刷。
[2]李萍《淺談外國留學生書法教學》[J],1993年第一期,
[3]馬于強《<曹全碑>怎樣臨習一一結構特點》[N],大筍覽書的博客 2014年07月20
[4]《隸書》[Z],作者不詳
[5]《五指執(zhí)筆法》[Z],作者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