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法良
中圖分類號:S858.31 ? ? 文獻標識碼:C ? ? 文章編號:1673-1085(2019)10-0040-02
鴨瘟,又名鴨病毒性腸炎,是由皰疹病毒科鴨瘟病毒引起的鴨、鵝和天鵝等水禽的一種急性、熱性、敗血性傳染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癱瘓、腹瀉、流淚和頭頸部腫大,俗稱“大頭瘟”。近年來該病流行較輕,只是零星發(fā)病,但是一旦發(fā)病就會表現(xiàn)出高發(fā)病率和高死亡率,損失慘重。2019年2月11日山東濰坊某白羽肉種鴨場飼養(yǎng)的各日齡白羽肉種鴨發(fā)生了疾病,經臨床癥狀、病理變化以及實驗室檢測,診斷為鴨瘟病毒感染。采取鴨瘟活疫苗緊急免疫,最終控制住了疫情,病程長達3周,死亡率較高,危害加大,現(xiàn)將本病診治情況匯報如下:
1 ?發(fā)病情況
2019年2月11日,山東濰坊某白羽肉種鴨場,4個批次種鴨,每批3萬只,日齡分別為60、40、20、4周齡,鴨瘟免疫程序為3周齡和18周齡。最先是60周齡種鴨發(fā)病,發(fā)病之后3d,40周齡種鴨開始發(fā)病,最后是4周齡雛種鴨發(fā)病,20周齡肉鴨沒有發(fā)病。根據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懷疑是鴨瘟病毒感染,采用干擾素、轉移因子、白細胞介素等治療,沒有效果。立即送檢經實驗室檢測為鴨瘟病毒,開始緊急免疫鴨瘟活疫苗,對40和60周齡種鴨注射8頭份,4周齡種鴨注射4頭份,注射完之后1周死亡停止。病程有的長達3周,60周齡種鴨死亡率50%,存活種鴨產蛋率下降了20%,40周齡種鴨死亡率在20%,存活種鴨產蛋率不下降,4周齡雛種鴨死亡率10%,共計死亡2.3萬只。
2 ?臨床癥狀
發(fā)病鴨精神萎靡,羽毛松亂,不愿走動,驅趕時兩翅膀拍打前行,行走不穩(wěn)。采食下降或廢絕,流淚,眼瞼腫大,眼睛周圍羽毛脫落形成濕眼圈,排灰白色或綠色稀糞,肛門周圍糞便污染。
3 ?病理變化
解剖8只病死鴨,發(fā)現(xiàn)食道和泄殖腔粘膜出血、潰瘍,見圖1;有黃色條紋狀假膜,見圖2;肝臟腫大、出血,有白色壞死點,見圖3;脾臟腫大、顏色暗紅;心臟有出血斑點、白色壞死點;卵泡出血、變性,見圖4。
4 ?實驗室診斷
把病死鴨帶回實驗室進行實驗室檢測。
4.1 ?細菌分離與鑒定 ?無菌采取病死鴨的肝臟,分別接種在普通瓊脂平板、麥康凱平板、巧克力瓊脂平板上,置37℃溫箱中培養(yǎng)48h,均未見菌落生長。
4.2 ?PCR檢測 ?參考文獻設計和合成鴨瘟特異性引物,從肝臟和脾臟提取DNA,經PCR擴增獲得一條約512bp的目的條帶,說明患病鴨體內含有鴨瘟病毒。
5 ?治療措施
5.1 ?做好隔離和消毒 ?及時挑出病死鴨進行無害化處理,病弱鴨從大群中挑出單獨單人飼養(yǎng),對鴨舍內外環(huán)境和用具做好消毒工作,做到每天消毒1次。
5.2 ?緊急接種鴨瘟疫苗 ?早發(fā)現(xiàn)、早確診,越早緊急接種效果越好。按照健康鴨到發(fā)病鴨原則,注射鴨瘟活疫苗,劑量要足,一般在4倍量以上,針頭要消毒、勤換,防止交叉感染。
5.3 ?飲水中加入氟苯尼考和維生素,防止繼發(fā)細菌性疾病。
6 ?討論
6.1 ?鴨瘟最佳預防措施是疫苗預防,由于這幾年鴨瘟發(fā)病只是局部區(qū)域流行,很多區(qū)域不再流行,養(yǎng)鴨戶放松了對鴨瘟的免疫,開產前種鴨有的不免疫,有的免疫1次,這樣免疫力不夠,導致鴨群發(fā)病,建議種鴨開產前應免疫鴨瘟活疫苗2~3次,效果較好。
6.2 ?種鴨一旦發(fā)生鴨瘟,最好的治療措施就是緊急接種鴨瘟活疫苗,藥物治療效果差,故一經發(fā)現(xiàn)不要用藥物治療,會延誤緊急免疫時間,影響緊急免疫的效果。免疫時要掌握好注射劑量,根據發(fā)病時間長短、發(fā)病輕重定免疫劑量,一般在4~10倍量不等。
6.3 ?購買育成鴨一定要慎重,目前種鴨場種鴨來源有一部分自己不育成,從外地購買育成鴨,避免不了從疫區(qū)購入,一旦從疫區(qū)購入,會擴大鴨瘟流行范圍,所以要做到隔離觀察2~3周后方可入舍,隔離期間要及時補免鴨瘟活疫苗。
6.4 ?目前種鴨養(yǎng)殖水平較低,鴨舍簡陋,環(huán)境較差,生物安全措施做得很不到位,所以種鴨場要搞好生物安全措施,做好隔離和消毒工作,做到全進全出,建立良好飼養(yǎng)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