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亞男, 任鏝蓉, 岳圓圓, 趙 麗, 廉美蘭, 高 日*
(1.延邊大學農(nóng)學院;2.延邊林業(yè)科學研究院:吉林 延吉 133000)
貢菊(Chrysanthemummorifolium(Ramat) Tzvel. cv. Gongju)系菊科菊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主產(chǎn)黃山歙縣金竹嶺地區(qū)。貢菊以頭狀花序入藥,是我國4大藥用菊之一,味甘苦、性微寒,具有疏風清熱、平肝明目、解毒消腫的功效,同時作為高級茶飲、保健品被開發(fā),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1]。然而,近年來因貢菊重茬種植等問題,造成種質(zhì)嚴重退化,加上病蟲害嚴重,造成產(chǎn)量下降,甚至絕產(chǎn)[2]。植物基因工程技術(shù)是獲得創(chuàng)新品種的技術(shù)手段,在改良植物的抗病蟲害和抗逆性、提高天然藥物含量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目前,這種技術(shù)在菊屬植物中研究較多,如通過超表達F3′H基因,使菊花花色發(fā)生明顯改變[3];DREBa基因的轉(zhuǎn)入,提高了地被菊的抗旱能力[4];超表達E2F基因,使甘菊花朵變大[5],這些研究表明,通過功能基因的轉(zhuǎn)入可有效地改良菊花種質(zhì)特性,促進菊花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但是,至目前為止貢菊轉(zhuǎn)基因研究處薄弱狀態(tài),對其再生體系建立的研究尚未見報道。因此,為了建立貢菊再生體系,該研究以試管苗葉片作為材料,研究了提高不定芽誘導的條件,并對生根條件也進行了優(yōu)化,為今后開展貢菊轉(zhuǎn)基因研究鑒定基礎。
選擇田間生長的健壯貢菊,切取1 cm的莖段,用洗潔劑清洗,自來水沖洗1 h,再用70%酒精消毒40 s,然后用0.1%氯化汞溶液消毒2 min,用無菌水沖洗4次,用無菌濾紙吸干表面水分后,接種到MS+蔗糖30 g/L+瓊脂0.8%的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基的pH值調(diào)節(jié)為5.8。培養(yǎng)條件為光照強度2 000 lx,光周期16 h/d,溫度(25±2) ℃。
1.2.1 BA和NAA對不定芽分化的影響
無菌試管苗培養(yǎng)30 d后,選擇頂部第3和第4片葉,將其切成0.5 cm×0.5 cm大小的葉盤后,葉背下放到含不同濃度6-芐基腺嘌呤(BA)和萘乙酸(NAA)的MS培養(yǎng)基的培養(yǎng)皿中,每個培養(yǎng)皿接入16個葉盤。BA濃度設置為1.0,1.5,2.0和2.5 mg/L,而NAA濃度設置為0.1,0.3,0.6和0.9 mg/L。培養(yǎng)條件同上。每個處理重復3次,培養(yǎng)30 d后調(diào)查不定芽的分化率和分化的不定芽數(shù)。
不定芽分化率=分化不定芽的外植體總數(shù)/接種的外植體總數(shù)×100%;
不定芽數(shù)=分化的不定芽總數(shù)/分化不定芽的外植體總數(shù)。
1.2.2 試管苗葉齡對不定芽分化的影響
在莖端培養(yǎng)20,25,30,35和40 d時,分別取底端第2、3片葉片作為外植體,將葉片切成0.5 cm×0.5 cm,接入MS+BA 2.0 mg/L +NAA 0.6 mg/L+30 g/L蔗糖+0.8%瓊脂培養(yǎng)基中。每個培養(yǎng)皿放入16個葉盤,每個處理重復3次,30 d調(diào)查不定芽的分化率和平均每個外植體分化不定芽數(shù),培養(yǎng)條件同上。
1.2.3 IBA濃度對生根的影響
將從葉片中分化的不定芽切成2 cm長,分別接種含不同濃度吲哚丁酸(IBA)的培養(yǎng)基中,IBA濃度設為0,0.25,0.5,0.75和1.0 mg/L。每個培養(yǎng)瓶接種3個外植體,每個處理重復3次,30 d后調(diào)查幼苗生根和生長狀況,培養(yǎng)條件同上。
1.2.4 羧芐青霉素(Carb)濃度對不定芽分化的影響
將培養(yǎng)25 d的貢菊試管苗葉片切成1 cm×1 cm大小,接種到MS+BA 2.0 mg/L +NAA 0.6 mg/L+0.8%瓊脂+30 g/L蔗糖培養(yǎng)基中,附加不同濃度的Carb抗生素(1 000,750,500,250和100 mg/L)。30 d后調(diào)查不定芽的分化率和平均每個外植體
試驗數(shù)據(jù)3次重復平均值,采用SPSS 11.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鄧肯氏新復極差法作顯著性差異分析,顯著水平為0.05。
為篩選出適合誘導貢菊愈傷組織和不定芽的培養(yǎng)基,將BA和NAA以不同濃度分別組合進行誘導不定芽研究。接種10 d后,葉盤邊緣開始形成愈傷組織,30 d后,部分愈傷組織形成小芽,其中,BA 2.0 mg/L+NAA 0.6 mg/L組合每個葉盤能分化出3.4個小芽,誘導不定芽數(shù)80.7%,誘導不定芽數(shù)最多,其次為BA 2.5 mg/L+NAA 0.6 mg/L和BA 1.5 mg/L+NAA 0.3 mg/L組合。其他的BA和NAA組合,都能形成愈傷組織,但是愈傷組織不能形成不定芽或者不定芽形成的較少(表1,圖1a)。適合誘導不定芽的激素組合為BA 2.0 mg/L+NAA 0.6 mg/L。
表1 BA和NAA濃度對誘導不定芽的影響
注: 同列數(shù)據(jù)后小寫英文字母表示不同處理間差異顯著(P<0.05),下同。
由表2可知,葉齡不同分化的不定芽數(shù)也有差異,葉齡小,葉面積較小,且葉片較薄,誘導不定芽數(shù)也低;葉齡為25 d的葉片鮮嫩,誘導不定芽率最高,為88.4%,平均每個葉盤分化不定芽數(shù)為4.6個(圖1b);葉齡繼續(xù)增加,葉片增厚,適合操作,但是誘導的不定芽數(shù)逐漸減少。因此,適合誘導不定芽的葉齡為25 d。
表2 試管苗葉齡對不定芽分化的影響
a:試管苗葉片接種于MS+BA 2.0 mg/L +NAA0.6 mg/L培養(yǎng)基中后的第30天。b: 培養(yǎng)30 d后,不定芽的分化;c: 葉片接種到含250 mg/L的Carb的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40 d后的不定芽分化和生長情況;d: 在IBA濃度為0.25 mg/L的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30 d后的試管苗生根及生長狀況。
圖1 貢菊不定芽分化和生根
Fig.1 Adventitious bud differentiation androoting of chrysanthemum Gongju
IBA促進貢菊無菌苗生根,接種7 d后,加入IBA的處理,在幼苗莖底端形成白色凸起,14 d后,能分化出數(shù)條不定根。未加入IBA的處理,在12 d后,莖的底端形成白色凸起,20 d后能形成不定根。由表3可知,IBA濃度為0.25和0.5 mg/L時,株高、根數(shù)、地下部鮮物重和干物重都顯著高于其他處理;在根長中,IBA濃度為0.25 mg/L的處理好于0.5 mg/L處理。繼續(xù)增加IBA濃度,幼苗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長都明顯下降。因此,IBA濃度為0.25 mg/L時更適合貢菊生根。
表3 IBA濃度對幼苗生長和生根的影響
Carb抗生素不僅對農(nóng)桿菌有抑制作用,同時也會抑制貢菊葉盤的不定芽形成,Carb濃度在100和250 mg/L,不定芽誘導率分別為87.6%和85.7%,每個葉盤平均分化3.7和3.9個植株(表4,圖1c),與不加Carb處理的誘導率和葉盤分化苗數(shù)無顯著差異。Carb濃度繼續(xù)增加,不定芽誘導率和葉盤平均分化不定芽數(shù)逐漸降低(表4)。
表4 Carb對誘導愈傷不定芽的影響
植物激素是組織和器官等組織培養(yǎng)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質(zhì),激素的種類,濃度和配比是植物器官誘導愈傷組織和不定芽的關(guān)鍵因子。以菊花葉片為外植體建立再生體系,其中激素BA、NAA等應用的較多[6]。梁芳等[7]研究表明,MS+NAA 0.1 mg/L+BA 1.0 mg/L適合傳統(tǒng)菊花“獅子頭”愈傷組織誘導及分化。地被菊品種“鋪地金”和“北林紅”再生培養(yǎng)基分別為MS+BA 2.0 mg/L+NAA 1.0 mg/L和MS+BA 1.0 mg/L+NAA 0.5 mg/L[8];切花菊“神馬”的最適誘導不定芽再生培養(yǎng)基為MS+NAA 1.0 mg/L+BA 1.0 mg/L[9]。本研究發(fā)現(xiàn),適合誘導愈傷組織和不定芽的培養(yǎng)基是MS+BA 2.0 mg/L+NAA 0.6 mg/L,與上面所報道的菊花再生體系中激素濃度有差異,這可能是不同品種導致,菊花可以異花授粉,菊屬遺傳背景復雜,不同基因型需要不同激素濃度和配比。
目前,常用的抗生素主要有羧芐青霉素、頭孢霉素(Cef)、卡那霉素(Kan)、氨芐青霉素(Amp)和潮霉素(Hyg)等[10],周小梅等[11]報道,9種抗生素對根癌農(nóng)桿菌EHA105有抑制效果,發(fā)現(xiàn)羧芐青霉素效果最好。羧芐青霉素濃度過高抑制轉(zhuǎn)基因細胞生長,濃度過低則不足以抑制農(nóng)桿菌生長[12]。羧芐青霉素濃度在菊花“Reagan Elite White”遺傳轉(zhuǎn)化體系中為200~300 mg/L,而菊花“神馬”為300 mg/L能夠抑制不定芽分化。因此,不同基因型的植株遺傳轉(zhuǎn)化體系添加的羧芐青霉素濃度不同。本研究發(fā)現(xiàn),250 mg/L的羧芐青霉素對貢菊葉片誘導不定芽無影響,且能夠抑制農(nóng)桿菌生長,但濃度為500 mg/L時,不定芽誘導率明顯降低(表4),這與茶,大豆和葡萄遺傳轉(zhuǎn)化體系中的羧芐青霉素濃度相似[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