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重要實證——神木石峁
數量最龐大的要數骨針,多到難以逐個計數,最后只能稱重,按照概率計算,大約有14000 枚。還有各種經過了不同工序加工的骨料,展示了石峁先民制作骨針的整個過程,石峁人采集到骨料后,先把它們砸開,磨制長條形的骨片,然后將骨片進行切割,分割成細小的骨條,再將骨條打磨、拋光、鉆孔,最終加工成骨針。邵晶認為在皇城臺上一定存在著大型骨器作坊,產品包括骨針和其他骨器。
還有很多紡輪以及炭化的麻布片。知名考古學家劉莉還在紡輪上檢測出了羊毛遺存,說明那時的石峁人既可以紡麻線,也可能紡毛線;大量的箭簇,雖然沒有發(fā)現箭桿,但發(fā)現了許多箭桿整直器,說明當時石峁人已經具備了發(fā)達的造箭能力。還有珍貴的海貝。石峁人把海貝做到了陶器上。揚子鱷骨板、鴕鳥蛋殼、水晶等也是稀有物品?!斑@或者說明當時石峁的統治階層政權非常穩(wěn)固強大,足以支撐石峁進行廣泛的物質交換。”
截至目前,石峁古城仍是一本無字天書,人們對它的了解還非常有限。但經過考古學家的努力,我們已經大概可以讀出這座石城的一些信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吳小紅與科研團隊一起,從皇城臺多個位置取了 木、壁畫草拌泥、木炭等樣品,進行了系統的碳14 年代測定。“經過大量實驗及數據分析,結果顯示除個別數據較早或偏晚,絕大部分數據在時間上呈現出一致性,皇城臺建造和早期使用的年代可能在公元前2200 年到公元前1900 年之間?!?/p>
為了計算4000 多年前石峁修建城墻所耗費的人力資源,考古隊曾組織人力,不借助現代機器,修復了一段長僅20 多米的倒塌城墻。30名工人足足干了一個月。整個石峁古城,內城城墻長5700 米,外城城墻也有4200 米,所有城墻長度加起來近10 公里,殘存最高處達3 米以上,可以想象當年建城時動用的人力物力之巨大。孫周勇說,中國北方與石峁基本同時的石城遺址數以百計,僅從面積分析,以幾萬到十幾萬平方米的遺址數量最多,面積接近100 萬平方米的遺址數量急劇減少,而達到400 萬平方米的僅有石峁城址一座,它的核心地位顯而易見??脊艑W家李伯謙先生建議:還是要把石峁遺址放在中華五千年文明起源與發(fā)展的進程中來研究,放在史前中國六大區(qū)系或者更多區(qū)系的相關文化范圍之內研究。盡管石峁在古文獻中沒有記載,但也要結合古文獻記載進行深入研究。
多學科的研究成果在不斷充實著我們對于石峁的認識,那個消逝的王國一次次以不同的面貌在邵晶腦海中浮現:“我們可以想象,4000 多年前,石峁這里有一個實力非常強大的王國,從北面的大青山南麓到南面的延安蘆山峁;從西面的毛烏素沙漠邊緣到東面的呂梁山區(qū),都是它的控制范圍。這個王國等級分明,人口眾多,已經有一套維持統治的管理體系。城市建筑整齊堅固,王族居住在70 米高的皇城臺上,會舉辦大型宴飲,口簧與管哨、球哨等樂器合奏,烹牛宰羊、觥籌交錯?!?/p>
當年,石峁遺址的周邊環(huán)境應以草原為主,生業(yè)形態(tài)為典型的北方旱作農業(yè)系統,大量種植粟與黍。石峁的山羊是中國目前發(fā)現的最早的一批山羊,產肉兼產奶。石峁人同時從事農業(yè)生產、畜牧和狩獵活動。目前調查,幾乎每個山峁上都有院墻的墻體、有單獨的墓葬區(qū)?!案鞣N小的部族或家族匯聚石峁城,滿滿當當,沒有一塊兒空地……”邵晶這樣描述。
石峁最早因玉而被世人所知。目前統計,世界各大博物館收藏的石峁古玉有數千件左右,大概都是清末流失的。美籍德裔漢學家薩爾蒙尼在20 世紀30 年代出版了《中國玉器》一書,描述了他從榆林農民手中收購的一件50 厘米的玉牙璋,整個榆林地區(qū)只有石峁才有這種類型的玉器。目前這件玉器保存在德國科隆遠東美術館。
1958 年,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期間,被叫作“石峁山遺址”的石峁遺址首次被考古工作者記錄和關注。根據調查信息和采集標本,認為它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1963年,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開展陜北長城沿線的考古調查,石峁遺址是這次調查發(fā)現的諸多史前遺存之一。1976 年,陜西省文管會對石峁遺址的考古調查特別是石峁玉器的征集引起世人高度關注和學界的濃厚興趣。當時西北大學考古系戴應新教授去石峁遺址調查。當地農民稱,在高家堡鎮(zhèn)附近的黃土梁上,有很多石塊壘砌的墻,經??梢栽趬p中找到一些玉器。戴應新征集了126 件玉器,并將調查簡報發(fā)表在1977年第3 期的《考古》上,引起考古界的重視。后來,戴應新還以《神木石峁龍山文化玉器》為題,公布了這批玉的名錄和相關情況,考古界為之震動。
從20 世紀80 年代開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石峁”這一位于陜西省榆林市神木縣的偏僻鄉(xiāng)村,開始在全國甚至世界考古界走紅……1981 年,西安半坡博物館開展了石峁遺址的首次考古試掘工作,但由于條件限制,曾認定遺址的范圍僅90 萬平方米左右,到2000 年以后,這座古城的遺址外城墻還一度被誤認為是戰(zhàn)國長城。2011 年,由陜西省、市、縣三家文博機構組成聯合考古隊,對石峁遺址進行了區(qū)域系統調查。2012 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與榆林市文物勘探工作隊、神木縣文體局聯合組隊,開始對石峁遺址重點發(fā)掘及復查,取得了重要收獲。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論壇評選的2012 年度“全國六大考古新發(fā)現”以及國家文物局評選的2012 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2013 年8 月,和土耳其的“哥貝克力石陣”等共同入選首屆“世界考古上海論壇”的“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十大發(fā)現”。2016年,持續(xù)進行的石峁遺址考古與調查項目榮獲中國考古學會2011 至2015 年度“田野考古獎”一等獎。2016 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陜西省人民政府頒布了《石峁遺址保護規(guī)劃(2016-2030)》……
2018 年5 月28 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fā)展綜合研究”成果發(fā)布會。神木石峁遺址與浙江良渚遺址、山西陶寺遺址、河南二里頭遺址一起組成五千年中華文明史的重要實證,相關內容均已經被列入中學歷史教科書。2019 年5 月,石峁遺址等6 個項目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