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魯湘(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學者)
《一聲啼得滿山紅》中國畫
中國花鳥畫是最能表達中國人親近自然之人生態(tài)度的繪畫形式?!帮L云變態(tài),花鳥精神”八個字,是唐代司空圖用來論詩的。如果一個詩人能用文字絕妙地描繪出天地間的“風云變態(tài)”或山野間的“花鳥精神”,那他就是一位高手,這種“如覓水影,如寫陽春”的本領,是很難達到的,只有做到了“妙契同塵,離形得似”,才算得上一個合格的詩人。司空圖是說用文字來形容描繪“風云變態(tài),花鳥精神”之難,其實,即使是用筆墨色彩來描繪“風云變態(tài),花鳥精神”又何嘗是一件易事呢?因為關鍵是“變態(tài)”與“精神”,文字表現很難,筆墨表現尤難。
所以,中國美術史上的花鳥畫家很多,但名家很少,我們數來數去就那么幾個人,數量要少于山水畫家,但是最頂級的大師,恰恰也是花鳥畫家,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究其原因,一是中國人的人生態(tài)度,特別能在花鳥題材上找到寄托,深淺由人,花能解語石能言。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大寫意的筆墨在花鳥畫上特別甩得開,“書畫同源”的中國文人畫屬性在寫意花鳥畫上表達得尤其充分。但要成為一個大師級的花鳥畫家,一是要“雅人深致”,必須對生活和人性有深刻的體悟,這才能借花鳥而言情,其寄托才會激發(fā)強烈、深刻、廣泛的人類共鳴,不至于畫一堆動植物標本。二是要有很好的筆墨修養(yǎng),好的花鳥畫家,無一不是好的書法家。為什么?因為寥寥數筆的簡率表達,對筆墨質量的要求太高了,這寥寥數筆不僅要求狀物造型,更要表現畫家主體的精神狀態(tài)和文化修養(yǎng),要呈現畫家的個性和風骨的魅力。
伯揆是我認識的當代花鳥畫家中很杰出的一位,不居廟堂之高,而處江湖之遠,一直作為一個自由藝術家生活在畫家群集的北京宋莊。他轉益多師,拜過多位老師,但又不師其跡,不畫地為牢,而是更廣博地從美術史諸大家的傳世之作中學習體會。所以他的畫,不落時人窠臼,而是上溯明代,呂紀、林良筆下“生氣奕奕”的大花鳥在他的筆下再現。熟悉美術史的人都知道,五代和宋開始有成熟的花鳥畫,但這一時期的花鳥畫,從傳世作品來看,多是某種特寫式的構圖,花和鳥往往都是一枝(只)獨秀,背景是空寂無垠的,很有“泠然希音”的孤獨感,作為特寫的花鳥沉落在“ 然空蹤”的無邊浩劫之中,刻畫得精細入微的一花一鳥,與不著一字悠悠空塵的背景形成極其強烈的反差,“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脫有形似,握手已違”,看似非常寫實,但卻內涵著道家之沖漠玄虛和釋家之虛空粉碎。到了明代,呂紀、林良輩把宋人慣用的“前實后虛”的特寫手法變了,變成了前后左右上下全實聚焦!畫幅很大,故而畫面能夠容納的東西也就很多,所以這個時期的大花鳥畫,真的是“生氣奕奕”!如果把司空圖《詩品·纖 》章用來形容呂、林的大花鳥畫那種熱鬧蓬勃、生機盎然的情境,真是恰當不過:“采采流水,蓬蓬遠春,窈窕深谷,時見美人。碧桃滿樹,風日水濱,柳陰路曲,流鶯比鄰。乘之愈往,識之愈真,如將不盡,與古為新?!钡敲鞔€有另外一股花鳥畫的潛流,那就是陳淳、徐渭為代表的文人大寫意花鳥畫,開啟了世界美術史上最早的表現主義繪畫路徑。筆墨語言脫略形似而趨向抽象與表現,個人風格凸顯,畫家主觀意志觀照世界之上,任意折枝、搭配、組合,全無客觀理法可講,作為個人符號的書法被放置于畫面重要位置,甚至凌駕于物象描繪之上。文人印章也是在明代出現,文人繪畫手頭又多了一件表達主觀自我的法器,于是,從明代開始,一種超越繪畫,而融合了文人綜合能力的藝術表現形式出現了,它就是國人津津樂道的“詩書畫印”四絕。四絕一體,最佳載體就是大寫意花鳥畫。齊白石最佩服的青藤、白陽、八大、缶翁,就是這條中國文人表現主義路徑上的卓絕大師。因此,當伯揆上溯至明代時,他必然同時面對呂、林和陳、徐。
看得出來,伯揆的解決路徑是:圖式多取呂、林,而筆墨多取陳、徐。也就是說,在伯揆的大花鳥畫里,構圖是以呂、林的全景花鳥為范式的,我們總能見到“采采流水,蓬蓬遠春,窈窕深谷,時見美人。碧桃滿樹,風日水濱,柳陰路曲,流鶯比鄰”的豐富圖景,這圖景反映出大自然生機勃勃的活力,也表現了中國哲學尤其是理學“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tài)中”的曠達情懷。從筆墨上,伯揆又是自覺從陳、徐文人花鳥畫中汲取營養(yǎng),他很注意筆墨的抒寫性,除了狀物賦形,筆墨自身要有質量,要有感染力,要蒼茫厚重,甚至作為一個漂泊江湖的自由畫家,伯揆的筆墨,在我讀來,自帶一股與生俱來的放曠不羈,還有些許疏野清奇。他的筆墨,暴露了他的內心,映現了他的自我。雖然畫的都是花花草草和禽魚之屬,無非是水流花開,晴雪滿汀,但我也從他的畫中,尤其是筆墨里,聽到一個燕趙男兒“壯士拂劍,浩然彌哀”的悲歌!所以,我希望有一天,能夠看到伯揆“大風卷水,林木為摧”的新作,唯性所宅,真取弗羈,與率為期,庶幾斯人!
(己亥中秋兮父魯湘于京華城南)
《茂林雅坐心隨云閑》中國畫
《好音》中國畫
《河邊拾趣》中國畫
《驚春》中國畫
《春曲》中國畫
《一枝獨秀》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