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道宏
商南縣醫(yī)院消化內鏡室,陜西商洛 726300
胃癌是臨床中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疾病, 該疾病的發(fā)病與死亡率在各類惡性腫瘤中居第二位[1]。 胃癌在發(fā)病早期不存在典型的臨床癥狀,十分容易被患者忽略,其早期診出率在10%以下,而臨床中有超過60%的患者診出時已經(jīng)發(fā)展至中晚期,此時,必須進行手術治療和放化療[2]。食管胃結合部腺癌也是一種胃腸道惡性腫瘤,近幾年,其臨床發(fā)病率逐漸升高,該疾病一般浸潤患者胃壁深層,往往合并淋巴結轉移和肝轉移情況,治療難度比較大,放化療效果較差[3]。 阿帕替尼屬于小分子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2 酪氨酸激酶抑制劑,該藥在2014 年被批準用于胃癌和食管胃結合部腺癌伴肝轉移的治療[4]。 此次研究主要是為了明確阿帕替尼治療胃癌和食管胃結合部腺癌伴肝轉移患者的臨床應用,對此,文章對該院2014 年1 月—2019年1 月收治的100 例胃癌和食管胃結合部腺癌伴肝轉移患者進行了觀察,現(xiàn)報道如下。
研究對該院收治的100 例胃癌和食管胃結合部腺癌伴肝轉移患者進行了觀察, 采用隨機雙盲對照法將患者分成兩組,一組采用給與手術治療+常規(guī)化療,一組在此基礎上給與阿帕替尼治療,分別作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50 例患者。研究組患者年齡37~74 歲,平均年齡(52.7±1.8)歲,包括21 例男性和29 例女性,其中食管胃結合部腺癌患者18 例, 胃癌患者32 例, 臨床分期:I 期患者8例,II 期患者6 例,III 期患者18 例,IV 期患者18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38~76 歲,平均年齡(53.1±1.9)歲,包括20 例男性和30 例女性, 其中食管胃結合部腺癌患者16 例,胃癌患者34 例, 臨床分期:I 期患者6 例,II 期患者6 例,III期患者17 例,IV 期患者21 例。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比較。
納入標準: 所有患者經(jīng)胃鏡活檢及病理學檢查均可確診為胃癌和食管胃結合部腺癌, 影像學檢查提示淋巴結轉移和肝轉移情況;患者及其家屬同意進行該次研究;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該次試驗。
排除標準:排除藥物過敏患者;排除手術禁忌證的患者;排除患有免疫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排除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排除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疾病的患者;排除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排除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
所有患者均在該院進行手術治療和放療, 經(jīng)手術切除食管胃結合部和胃部病變組織, 該次所有患者遠端胃大部予以切除, 給與畢Ⅱ式胃腸吻合與Braun 吻合術,針對Middle 及Upper 區(qū)腫瘤, 實施全胃切除術+食管空腸Rouxen-Y 吻合術,常規(guī)清掃淋巴結。 化療方案如下:1 000 mg/m2、d1~d14 卡培他濱(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3 3365)+100~130 mg/m2、d1 化療;100~130 mg/m2、d1 奧沙利鉑(國藥準字H20093892)+40~60 mg、d1~d14 替吉奧,每天兩次;替吉奧(國藥準字H20080802)口服化療。3 周為1個化療周期, 連續(xù)治療4~6 個周期。 給與250 mg 氟尿嘧啶(國藥準字H11020223)+10 mg 多柔比星脂質體(國藥準字H20113320)+50 mg 奧沙利鉑 (國藥準字H20093 892)行灌注化療栓塞。
研究組在上述基礎上給與阿帕替尼(國藥準字H2014 0105)治療,250~850 mg/次,1 次/d,具體依據(jù)患者病情而定,4 周為一個周期。 用藥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藥物耐受情況,合理的調整用藥劑量,一般患者在2~3 周將出現(xiàn)不良反應,此時需要調整用藥量,或是停藥,停藥時間應當控制在2 周內,癥狀消失或大部緩解后復用。
將患者的治療療效分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穩(wěn)定和進展4 個維度,經(jīng)影像學檢查確定患者治療情況,治療有效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50×100%。 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用藥不良反應。
此次研究使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組間數(shù)據(jù)的分析,其中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86%(43 例), 對照組的治療有效率為68%(34 例), 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6%(8 例),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40%(20 例), 兩組不良反應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比較
胃癌和食管胃結合部腺癌出現(xiàn)肝轉移是導致疾病進展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 肝轉移一般通過血液轉移實現(xiàn),經(jīng)門靜脈轉移至肝臟而后形成病灶[5]。在出現(xiàn)肝轉移后,再行單純的化療對疾病的控制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因而,臨床中更多的考慮聯(lián)合其他手段進行治療[6]。
臨床研究表明胃癌患者血清中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水平較高, 有大約30%的胃癌組織中存在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因而,通過抑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可以對疾病的進展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7]。 阿帕替尼屬于小分子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2 酪氨酸激酶抑制劑, 該藥具有高度選擇性, 可以競爭小分子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2 酪氨酸激酶結合點,阻滯下游信號的傳導作用,從而阻斷腫瘤血管新生和供血。 該藥在2014 年被批準用于臨床治療。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86%(43 例),對照組的治療有效率為68%(34 例),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提示: 阿帕替尼治療胃癌和食管胃結合部腺癌伴肝轉移效果顯著,能夠被用于手術和化療效果不理想的患者,有效的控制和緩解病情。 此外,阿帕替尼本身是一種小分子靶向藥,能夠靶向針對病灶,減少了對其他軀體組織和器官的影響,因此,其不良反應也比較少。 這一點觀點在結果2.2 中得到了論證,結果2.2 顯示,研究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為16%,而對照組高達40%。 方成等[8]也對阿帕替尼治療胃癌和食管胃結合部腺癌伴肝轉移的療效進行分析,其研究結果指出: 阿帕替尼用藥下, 患者治療有效率為85%,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各項數(shù)據(jù)與常規(guī)化療患者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其研究與該研究論證的觀點一致,僅存在一定的數(shù)據(jù)差異,可能是受患者個體差異和病例數(shù)的影響。
綜上所述, 阿帕替尼治療胃癌和食管胃結合部腺癌伴肝轉移療效比較顯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進展,且不良反應較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確?;颊咦襻t(yī)囑展開治療,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