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高湛
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yī)院婦產科,河南鄭州 450052
宮頸癌是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 起源于子宮頸上皮內病變,為高危型HPV(HR- HPV)持續(xù)感染所致。大部分的HR- HPV 感染婦女可通過自身免疫能力將其從體內清除,但仍有5%~10%的婦女無法清除,從而導致持續(xù)性HR-HPV 感染[1]。 近年來,關于下生殖道感染與HPV感染的關系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研究[2]認為生殖道微生物感染可造成生殖道黏膜損傷、微生態(tài)失衡,增加人乳頭瘤病毒(HPV)侵襲的機會,進而發(fā)展為宮頸病變。 但不同的感染因子及其與HPV 在宮頸癌發(fā)生中的關系尚未完全闡明。 有研究表明HPV 感染與支原體、衣原體相關[3-4],但是也存在爭議。該研究收集2018 年10 月—2019年4 月在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yī)院婦科就診的HR-HPV感染、宮頸細胞學陰性患者82 例和同期就診的HPV 陰性、細胞學陰性女性50 例分別作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探討HR- HPV 與支原體、沙眼衣原體感染之間的關系。 報道如下。
選取在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yī)院婦科就診的82 例HR- HPV 感染、宮頸細胞學陰性患者設為研究組,臨床表現(xiàn)為陰道炎,白帶過多,部分患者無明顯癥狀;按照納入標準隨機選擇同期就診的50 例HPV 陰性、細胞學陰性女性設為對照組,臨床表現(xiàn)大多無明顯癥狀。 納入標準:①有性生活史; ②無腫瘤及免疫性疾病等病史; ③無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病史。 排除標準:①月經期、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②既往3 d 內曾有性生活史、婦科檢査、陰道沖洗或陰道內用藥者;③近2 周有抗生素使用史。 該研究經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研究開始前, 所有受試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兩組患者在年齡、體重、孕次、產次方面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s)
項目 研究組(n=82) 對照組(n=50) P 值年齡(歲)體重(kg)孕次(次)產次(次)41.3±10.7 57.2±5.2 2.7±1.4 1.4±0.8 42.4±10.9 62.1±8.4 3.4±1.7 1.4±0.5 0.93 0.146 0.875 0.469
采用PCR 反向點雜交法檢測HPV 基因分型,采用培養(yǎng)法進行支原體鑒定, 采用衣原體檢測試劑盒進行衣原體鑒定。
觀察生殖道高危型HPV 感染患者支原體及衣原體的感染狀況及其檢出率。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和處理研究數據。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 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HR-HPV 陽性82 例中支原體陽性34 例,HPV 陰性50 例中支原體陽性11 例,HR-HPV 陽性發(fā)生支原體感染率(34/82) 與HPV 陰性發(fā)生支原體感染率(11/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HR-HPV 陽性82 例中衣原體陽性21例,HPV 陰性50 例中衣原體陽性9 例,HR-HPV 陽性發(fā)生衣原體感染率(21/82)與HPV 陰性發(fā)生衣原體感染率(9/5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 見表2。
表2 研究組和對照組支原體、衣原體檢出結果比較[n(%)]
女性下生殖道是一個獨特的、 動態(tài)變化的微生態(tài)體系。 正常狀態(tài)下女性下生殖道定植著多種微生物,其中乳桿菌為優(yōu)勢菌群。 乳桿菌通過產生乳酸、抑制病原菌的增殖維持陰道微生態(tài)平衡[5]。 一個平衡的微生物群可以預防外陰-陰道感染,當這種平衡被打破則增加感染性疾病的發(fā)生, 還可以通過影響機體的免疫調節(jié)和炎癥反應與多種疾病的發(fā)病機制相關,甚至可能促進癌變[6]。
眾所周知,HR-HPV 感染在宮頸癌發(fā)生中起著重要作用。然而,絕大多數感染HR-HPV 的婦女并未患上宮頸癌, 由于病毒感染的自限性和人體足夠的免疫反應能夠控制感染并阻止其發(fā)展為癌前病變[7]。這說明HPV 本身可能不足以促進宮頸惡性轉化, 其他與HPV 相互作用的因素可能參與了這一過程。 有研究認為[4]宮頸上皮中持續(xù)存在的HPV 感染是由其他病原體引起的炎癥過程所致,可能參與子宮頸癌發(fā)生的病原體包括沙眼衣原體、淋球菌、支原體、陰道毛滴蟲等。 其中支原體、衣原體感染與HPV感染的關系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
支原體最初被發(fā)現(xiàn)于1954 年, 是從男性和女性泌尿生殖道分離出來的常見的生殖道病原體, 它通過細胞粘附蛋白附著在易感宿主粘膜表面, 這種黏附細胞的特性成為其致病性條件。 當機體免疫力低下或黏膜受損時支原體穿透細胞,擾亂正常人體的細胞代謝,導致細胞損傷而使炎癥上行。 支原體與大多數女性生殖道綜合征之間的聯(lián)系已經得到證實[8],如女性盆腔炎、不孕癥和不良妊娠結局,但其與HPV 感染的關系尚不明確。 該研究顯示,HR-HPV 感染組其支原體陽性率41.46%(34/82)顯著高于HPV 陰性對照組22.00%(11/50), 兩組之間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支原體感染與高危型HPV 之間有明顯聯(lián)系,支原體可能增加高危型HPV 感染的風險。Kim 等[9]對264 名女性陰道分泌物進行研究,顯示其HPV、支原體檢出率分別為31.1% 和36.0%, 認為支原體與HPV 感染有一定相關性(P=0.014),支原體感染可能是HPV 感染的一個輔助因素。 張恒等[10]通過分析48 例HRHPV 陽性女性陰道微生物發(fā)現(xiàn)支原體在HPV 陽性女性中的相對含量升高。該次研究結果支持這些觀點。這可能是由于HPV 感染可導致陰道局部乳酸桿菌減少,其正常生理作用喪失,從而使得陰道局部微生物平衡破壞,菌群結構發(fā)生紊亂,后者又進一步增加機體易感染HPV 的風險,形成惡性循環(huán),最終促進宮頸癌的發(fā)生[11]。
關于生殖道衣原體與HR-HPV 感染相關性的研究目前不多。 張睿等[12]認為HR- HPV 感染患者中,較易聯(lián)合感染衣原體。 該研究顯示HR-HPV 陽性和陰性組其衣原體陽性率分別為25.60% ( 21/82) ,18.00% ( 9/ 50),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生殖道高危型HPV 感染與衣原體感染無顯著的相關性。 分析導致這一差異的原因可能是衣原體與宮頸病變無關,也可能與樣本例數少有關,今后需擴大樣本量,進一步揭示其聯(lián)系。
該結果表明, 高危型HPV 感染與支原體感染密切相關,與衣原體無明顯相關性,支原體感染可能是促進高危型HPV 感染的一個輔助因素。 然而支原體感染大多是無癥狀的,建議對于支原體感染的女性,無論有無癥狀,都應行HPV 檢測, 對高危型HPV 感染的患者應同時進行支原體篩查,早期發(fā)現(xiàn)、早干預可能會延緩宮頸病變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