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戰(zhàn)平/口述 周羽兵/整理
作為古藤州標志性建筑之一,光華亭與秦觀、陸榮廷、馬師曾、紅線女等名人產(chǎn)生過關(guān)聯(lián),可惜,這個亭已經(jīng)被歲月的洪流湮沒了
據(jù)載,廣西藤縣曾有光華亭、江月樓、孔廟、李衛(wèi)公祠、水月閣等亭、樓、廟、閣三十多座,其中光華亭是藤縣歷史上最為有名的人文景觀。
據(jù)藤縣歷史文化集萃《滿眼風光古藤州》(藤縣文史第27輯)記載:光華亭始建于唐代,在縣城東南,與對面東山浮金亭對峙,是古藤州名亭。其面向東山,背臨高阜,亭下繡江流水,清澈如鏡,對面東山林木蒼蔚,嵯峨峭壁,每當旭日東升,紅霞滿天,亭子在陽光照耀下鮮亮耀目。時人因《尚書大傳》里有句“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又有南朝謝眺《齊敬皇后哀策》云“光華沼沚,榮曜中谷”,便將此亭命名為光華亭。
因為機緣巧合,藤縣光華亭與不少歷史名人產(chǎn)生了聯(lián)系。秦觀(1049—1100年),是北宋一位重要的文學家,與蘇軾有師徒之緣。宋紹圣元年(1094年),宋哲宗親政后,蘇軾、秦觀等人遭貶。秦觀歷時七年的貶謫生涯從此開始。元符三年(1100年),他被赦返京途經(jīng)古藤州,曾在藤州住了一個多月。其間,他最喜歡的便是到光華亭觀景喝酒吟詩。其詩作《光華亭》被許多人所傳頌:
霞通海天曙,月來東山白。
共是憑欄人,誰足當秋色。
該詩作記錄了秦少游在光華亭上與眾人早看晨曦、夜觀月出的心境,也贊頌了東山美景的壯麗。
1100年8月12日,秦少游如往日一樣出現(xiàn)在光華亭,并為亭中眾人吟誦昨晚在夢中所得的好詞《好事近》:
春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處,有黃鸝千百。飛云當面化龍蛇,夭矯轉(zhuǎn)碧空,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
誦后,他口渴索水,水至,他卻一笑而逝。從此,詞人的一縷精魂永遠留在了美麗的古藤州。
據(jù)清嘉慶版《藤縣志》記載,光華亭的位置就在現(xiàn)藤縣人民政府大門東側(cè),即登俊路太平街(巷)原藤縣人民武裝部的舊址,前座為亭,后座為臺。據(jù)《藤縣地名志》插頁“輿界圖”佐證,藤縣人民武裝部舊址為藤城城池之“城守”——即地方政府屯兵地點。光華亭面臨潯江、繡江兩江交匯處,政府遂設(shè)立藤縣驛,傳遞官府文書、接收軍事情報或供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等,還增設(shè)厘捐機構(gòu),對過往商船收取稅金。
關(guān)于光華亭,藤州百姓口口相傳著一個廣為人知的故事。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裝起義爆發(fā),全國紛紛響應(yīng),廣西宣布脫離清廷獨立。之后,時任廣西提督的舊軍閥陸榮廷乘船從柳州、南寧、貴縣(今貴港市)等地巡回視察,并在作為藤城城池之“城守”的光華亭遺址演講臺講演,灌輸“桂人治桂”的思想。陸榮廷演講完畢,從光華亭碼頭離岸時,只見碼頭兩邊有十數(shù)個地痞開攤設(shè)賭,吆三喝五,此景與新政府倡導的理政理念相悖,陸大帥不禁眉頭緊蹙。送行的藤縣縣長觀言察色,也不想有失地方顏面。于是,他讓身邊的三五個團丁驅(qū)散眾賭徒,抓捕為首分子。但是待陸榮廷一行離去后,被釋放的流氓地痞揚言要報復。那個民國縣長看到自己身邊只有三五個團丁,深感勢單力薄,為求保命只得連夜乘船下梧州,棄官而去,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笑柄。老人們說,這個縣長任期僅三個月而已。
上世紀40年代,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著名粵劇大師馬師曾、紅線女等人從西江(潯江)乘船逆水而上,先后到梧州、藤縣、容縣等地巡回演出,在光華亭遺址建起的演講臺上連演粵劇十多場。據(jù)老人回憶,當時演出場場爆滿,縣城萬人空巷。愛國藝人用演出宣傳抗日救亡思想,號召民眾團結(jié)起來,萬眾一心抗日御侮,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國人的愛國熱忱空前高漲。
由于歷史的原因,很多樓、閣已經(jīng)在歲月的洪流中湮沒了,作為古藤州標志性建筑之一的光華亭,也不知于何年何月消失在世人的視線之中,再難以考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