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新和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兼任福建省寫作學會會長,在《教育研究》《課程·教材·教法》《中國教育報》《全球教育展望》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200余篇,出版?zhèn)€人學術(shù)專著10余部。代表性專著:《中國現(xiàn)代寫作教育史》《中國語文學史論》《語文:表現(xiàn)與存在》(上、下卷四分冊)。獲教育部高等學??茖W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教育部全國教育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福建省政府優(yōu)秀社科成果獎等。
2019年7月,福建師范大學教授、知名學者潘新和應(yīng)馬來西亞兒童文學協(xié)會會長黃先炳博士邀請,在吉隆坡、雪蘭莪、森美蘭等地參加華文教育學術(shù)活動。期間,潘教授近距離了解海外華文教育歷史與現(xiàn)狀,頗多感喟,對漢語母語教育價值、功能等有了較深邃的思考。本刊從第10期開始,分4期連載潘教授的文章,以饗讀者。
2017年4月,春暖花開的杭州,“千課萬人”組委會的張伯陽兄請我評課,與來自馬來西亞的黃先炳先生不期而遇。我們相聚不超過兩小時,寒暄寥寥數(shù)語。不承想短暫的一面之緣,竟給兩年后的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盛會的相聚埋下了伏筆。
杭州會議離別時,他送給我一本他的著作《走近古人》和一個錨狀鑰匙鏈(一直在我書桌上放著,上有馬來西亞地標雙塔樓與“KUANTAN”字樣小標牌,后來才知道這寫的是他的居住地“關(guān)丹”港),然后就各奔東西。會后,我給他捎去幾本書,便再無聯(lián)系——許多人都這樣萍水相逢、擦肩而過,可有人沒走遠,始終在視線中徘徊,在人生的某個驛站候著。
人生如野鶴飄萍,聚散離合皆命定。偶遇是緣,再聚是情,相知是智,守望是福。四者概率遞減,若能相聚、相知,守望相助,必是心通神契、因緣果報。
2019年3月9日,黃博(從眾稱黃先炳先生為“黃博”)聯(lián)系我,說7月20日在吉隆坡舉辦大型閱讀教學公開課活動,請我當主評人。路途遙遠,且在盛夏,我猶豫了一下,答應(yīng)了:不知海外華文教育怎樣,去看看也好。年逾花甲,常有緊迫感、不確定感,做事得分輕重緩急,我常在寫作與講學中掂量取舍,往往寫作權(quán)重更大些。
出國手續(xù)斷斷續(xù)續(xù)地辦。隨著會期迫近,與黃博聯(lián)系漸多、了解加深,去意漸濃。我7月18日晚到吉隆坡。黃博原說得去學校上班,由他太太余碧音、二公子黃學慧來接機,后來說“老師遠來,不敢怠慢”,便請了假,從兩百公里外的關(guān)丹親自駕車偕同妻兒到機場接我。我到出口處,便見一家人笑盈盈地候著,有如迎接親人。暖心暖肺的人情味,為我以往講學所未遇。
黃博在途中告訴我的第一句話是:除了中國,只有馬來西亞將華文作為“母語”。我有點愕然,我們常說“語文”,少用“母語”,語文就是母語,沒必要特別強調(diào)。黃博為什么這么說,很重要嗎?當時只一閃念,沒來得及細想。
入住“Four points”賓館后,黃博請我到“相聚歡”素菜館參加晚宴。選定“相聚歡”,想必是為歡聚討個喜慶。黃博伉儷熱情的款待,讓我倍感溫馨。17歲的二公子黃學慧的良好教養(yǎng),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話不多,略帶羞澀拘謹,但彬彬有禮、體貼入微:給客人、父母讓菜后,他最后下筷;菜剩得不多時,他先問別人吃不吃,不吃他才吃;后來的一次晚餐,他的弟弟因故遲到,每上一碗菜,他都先夾一點給弟弟留著。
黃博良好的家風家教通過家人的言談舉止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隨后一周,我從更多馬來西亞華僑身上覺察到了這種溫柔敦厚的品性。我隱約覺得,莫非這就是黃博引以為豪的“母語”文化效應(yīng)?
在馬來西亞的日程,黃博替我做了精心安排。住哪家酒店,何時離開,參加什么活動,具體時間、地點,講座、交流時長,誰陪同前往,當?shù)卣l接待,等等,巨細不遺,一清二楚。余碧音老師也全情投入,從開車接中國授課教師到安排住宿、布置會場,每一件事,她都做得耐心細致。她將100馬幣兌換成各種幣值的零幣交給我,既好用又讓我長了見識;送來的水果種類繁多、品質(zhì)優(yōu)良,有的我從未吃過;在各種零食的馬來文包裝袋上一一貼上華文標識;會上給我們送參湯提神時,杯子上分別貼著姓名……碧音老師堪稱最干練、細致、體貼的“后勤總管”。
在講學空檔,黃博給我安排了兩次重要的參觀訪問活動。
19日上午,陳玉甄老師與黃學慧陪我去“林連玉紀念館”。講解員小姑娘盡責、投入,與連玉公身心一體的深情講述使我頗受感染。臨別時,她送給我一大包資料,她的眼睛告訴我,她巴不得全世界都了解、景仰這位“母語”英雄。
被譽為馬來西亞“華教族魂”的林連玉先生(1901—1985)生于福建永春,畢業(yè)于廈門集美學校師范部文史地系。1927年因時局混亂到南洋,后擔任馬來西亞華校教師總會主席。林先生終生為爭取華文教育權(quán)利、繼承中華文化、保根護脈而奮斗,即使被褫奪公民權(quán)、吊銷教師注冊也不為所動。1985年12月18日,連玉公溘然長逝,靈柩在萬人陪送下環(huán)繞吉隆坡市區(qū)游行5公里。從1987年起,每年的連玉公忌日被定為“華教節(jié)”,華僑們還設(shè)立了“林連玉精神獎”,紀念這位母語教育先覺者。
了解了這些,你不覺得驚心動魄嗎?連玉公對母語的衛(wèi)護、對中華文化之愛,以及為爭取“母語”教育權(quán)利忍辱負重、矢志不渝的品質(zhì),讓我重新思考“母語”的價值和精神內(nèi)涵。身處母語中人,我們對其幾乎失感,就像水中的魚對水失感一樣。比如我,何曾想過為爭取“母語”教育權(quán)利竟要拋家舍業(yè)、受盡磨難、孤獨終老,乃至付出生命?何曾想過“母語”存續(xù)事關(guān)“保根護脈”,不失人權(quán)、族權(quán)?離開母語環(huán)境的人,才會深刻地體會到母語的尊貴。在國外華裔眼中,華文教育的意義不只是識字、寫字、說普通話,更在于身份認同和文化傳承。華文“母語”為中華文化根脈所系,這當是海外華文教育的原動力。這一認知,我要在“言語生命動力學”語文學詞典中永久收藏。
22日上午,葉僑艷、張?zhí)┲規(guī)业今R六甲參觀“沈慕羽書法文物館”,我再次受到“母語”的強烈沖擊。沈慕羽是又一位了不起的“母語”英雄。沈慕羽(1913—2009)祖籍福建晉江,是華文教育先驅(qū)、書法大家。他出生于馬六甲,生于斯長于斯,卻與連玉公一樣,對漢語母語、中華文化無比摯愛,為華文教育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擔任教總主席28年,曾因爭取華文列為官方語文被馬華公會開除黨籍。他的書法作品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魂?!邦侓敼俏业膸熥?,關(guān)公的正氣,文天祥的浩氣,我都把它們?nèi)谧⑷胛业暮材?,雄渾持重、樸實忠厚,這是我沈體忝有的風格。切盼同道在這歪風邪氣乖離傳統(tǒng)的潮流里,維護固有神圣不可褻瀆的國粹。”這擲地有聲的肺腑之言出自土生土長的華裔之口著實令人感佩,中國書法家未必說得出如此正氣凜然的話。慕羽公去世后,教總設(shè)立“沈慕羽教師獎”緬懷之。
走近林、沈二公,得知他們的偉績,我才體會到黃博的良苦用心:了解他們方知馬來西亞華教之艱辛,方知華僑何以傾情于這一事業(yè)。至此,我真正體悟到了黃博“母語”二字沉甸甸的分量與根植于基因的深厚情愫:華教先賢與一代代華裔前赴后繼、薪火相傳,才使馬來西亞成為中國之外華文教育最完備的國家;華文“母語”教育不是本該如此,而是長期抗爭掙來的,是靠省吃儉用、捐資助學撐持下來的;他們不畏壓迫,辛苦辦學、慘淡經(jīng)營,為的是后代子孫“不忘本”。
“母語”意味著尋根續(xù)脈,華文字詞、經(jīng)典都在告知華夏子孫,我是誰,我從哪兒來,往何處去。這是我不曾有過的“母語”意識。
在馬六甲,出德成先生(沈慕羽書法文物館理事,我稱他“馬六甲通”)在車上提醒我看一條小巷——祖先最早登岸處。從先輩背井離鄉(xiāng)、漂洋過海到馬六甲起,母語便意味著故國、故鄉(xiāng)之戀。斗轉(zhuǎn)星移,馬六甲濤聲依舊,但華人的鄉(xiāng)愁、鄉(xiāng)思卻綿綿不絕,以“母語”寄托血緣、親緣之情意,撫慰懷念鄉(xiāng)土故園之心靈,凝聚族群、承傳文化、豐盈生命之重任,天經(jīng)地義。
車窗上匆匆一瞥,那條窄小古巷便烙進記憶中。古巷深處傳出的遙遠鄉(xiāng)音,600年絡(luò)繹不絕,永不消逝。無論再過多少年,穿越那不起眼的小巷,仍隱約可見鄭和船隊浩浩蕩蕩、乘風破浪、帆旗獵獵,依稀可聞福建、廣東鄉(xiāng)親南來謀生,前途未卜的沉重步履。三寶山靜臥著萬座墳塋,清明節(jié)細雨蒙蒙、草色青青,家祭香火寄托著哀思、祝福,裊裊飄升。中秋月華下,月餅思親,故園情思氤氳,纏綿悱惻,揮之不去……浸透在骨髓中的族魂鄉(xiāng)思,時光帶不走,煙塵遮不住,在母語鄉(xiāng)音中,綿延傳遞。
在赴大馬的班機上,我旁邊坐著一對50多歲的華僑夫婦,他們祖籍福建永春,是回鄉(xiāng)祭祖的。當年與他們一同到馬來西亞的還有20多位族人,他們已在那里繁衍了幾代人,相互說閩南語,華語也說得很好。
我在班達馬蘭華小A校講學時,遇到來自巴生吉膽島上的小學校長郭美蓮。她祖籍福州,未到過福州,但會說福州話。見到我時,她就用福州話和我聊起來:她先生也是福州人,她有個舅舅在福州,她也想到福州看看……
時空,阻隔不了血緣、親緣。母語是血緣、親緣間神奇的紐帶。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云遮?!保ㄋ巍だ钣M《鄉(xiāng)思》)母語是跨越“天涯”的“橋”,是漂泊的心靈的“家”,有“橋”有“家”,才有人生慰藉與歸宿。無論在異國他鄉(xiāng)落地生根多少代,母語就是身份證、同胞證,是血濃于水的親情。
如此,不難理解母語情結(jié)的生命訴求:精神歸屬、文化認同、心靈棲居。母語的族群凝聚力無可替代。
責任編輯? 姜楚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