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長發(fā)
羅伯特·威爾遜·林德(Robert Wilson Lynd)是英國散文家、文學批評家和詩人,他與愛·維·盧卡斯(E.V.Lucas)都是20世紀初期復興查爾斯·蘭姆散文體傳統(tǒng)的先驅人物。羅伯特·林德的散文已經(jīng)匯集成許多部文集出版,并且列入了世界各地大學學生英語閱讀書目之中。然而,羅伯特·林德對于我國廣大讀者包括高等院校英語專業(yè)的學生還是一個十分陌生的名字,當下在書店和圖書館還很難找到林德的作品和有關他的著述,網(wǎng)上所能查找到的他的散文譯文也只有一兩篇。這樣看來,把林德的優(yōu)秀散文翻譯成中文,幫助我國讀者更多地了解他便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了。
羅伯特·林德1879年4月20日出生于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于1949年10月6日去世。他是一名受人歡迎的多產(chǎn)的散文作家、報刊專欄作家、批評家和詩人。林德由于文學上的成就,1928年獲英國皇家文學學會銀質獎章,1932年獲《星期日時報》文學金質獎章。1947年貝爾法思特女王學院授予他榮譽文學博士稱號。
林德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見解獨到,文字幽默流暢。讀林德的《無知的樂趣》,我們不能不為作者對事物觀察的精細,見解的深刻和文體的生動活潑贊嘆。我們許多人對周圍自然界的事物和現(xiàn)象熟視無睹,知道的鳥和花卉的名字也寥寥無幾。還有一些人或不思學習、不求進取,或有了一星半點知識就沾沾自喜。林德告訴我們,無知的樂趣就是承認自己無知,從而積極進取、勤學好問的樂趣。“我們忘記了蘇格拉底以智慧聞名不是因為他無所不知,而是因為他70歲還認識到自己依然一無所知?!鄙鐣妥匀唤缬袩o窮無盡的知識的寶藏等待我們去發(fā)掘,一點一滴知識的獲得增加了我們的智慧,這也正是我們的快樂所在。人們有著追尋知識的好奇心,林德在《最好奇的動物》中贊揚這種好奇。好奇是驅使人們探索的動力,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正是基于人們的一些奇思怪想。世界之所以有今日,在某種程度上應該歸功于人類的好奇。
林德熱愛自然,熱愛生命,喜愛動物和植物,他的《野草贊》肯定了野草的價值,要人們“放棄野草必定是有害的”這一觀念。無節(jié)制地開墾荒地使得野草難以生存,鳥兒也隨之減少和消失。林德用生動的事例說明了保護野生植物、保護自然環(huán)境和保持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独ハx的嗡嗡聲》里進入臥室的昆蟲的叫聲固然令人煩躁不安,而花園里昆蟲的嗡嗡聲就像鳥的鳴叫和大海的濤聲一樣是自然界美妙音樂的一部分?!奥牭嚼ハx的嗡嗡聲所感到的樂趣也是一種回憶往事的樂趣”,它使人“想起童年時那無窮無盡的祥和”。由此林德想到與大約三十年前相比人們的微笑所發(fā)生的變化。過去微笑像是發(fā)自內心,而如今只是禮節(jié)上的慣常做法而已。《走進春天》和《五月》講述了春天帶給自然界的喧鬧和勃勃生機。林德對小鳥和其他幼小的生命充滿了愛憐,唯恐它們受到傷害。錦帶花枝上一只小小的啄木鳥向一只麻雀靠攏的情景和一只幼小的鶇在草地上跳來跳去不知危險的樣子,準確而又生動地呈現(xiàn)在了讀者的眼前。
林德喜歡親近自然,從觀察自然環(huán)境中獲取樂趣。《雙腿》一文要人們邁開雙腿,少乘車,多走路。步行不僅可以鍛煉身體,而且可以一路欣賞風景,了解社會。旅游也是基于這一目的,特別是在一個陌生的地方旅游更可以給人許多奇妙的感受。林德把去加拿大時在輪船上的所見所聞、乘車登上洛基山脈旅途上的驚險經(jīng)歷、在異國他鄉(xiāng)感受到的自然環(huán)境和文化上的差異,寫進了《首次渡過大西洋》《恐高》《尋找熊》和《不同之處》之中,大大開闊了讀者的視野。林德也認真觀察人世間的百態(tài)萬象?!恶R迷》中那癡迷于賭賽馬的人探聽所謂的內部信息是多么地盡心盡力,在賽馬場看臺上跑上跑下投注是多么地不辭勞苦。文章對馬迷們的心態(tài)有著十分深入的刻畫。
林德的散文涉及社會矛盾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一些社會現(xiàn)象和思想政治觀點或褒或貶,態(tài)度鮮明?!兜赖隆芬晃淖l責“假冒的道德”,指出有些人“用被玷污的道德的語言”即用偽善把自己裝扮起來,宣泄所謂的義憤,用制造、夸大宣傳別人的不道德轉移人們對他們自己不道德行為的注意?!兜却匠鐾サ呐銓弳T》從一個新的角度考察英國法律機器的運轉情況。選拔正式出庭的陪審員制度的缺陷造成了不少被召喚來的人們時間的浪費。等待正式出庭的陪審員在巡回審判法庭上聽了一個接著一個刑事犯罪案件的審理,通過觀察對英國法律制度的弊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陡械綒g樂之時》談到戰(zhàn)時倫敦人物質匱乏的情況、遭受的苦難和戰(zhàn)后一些人沉浸在吃喝玩樂之中的情況,而許多社會下層的人民居無定所,生活依然貧困。許多政治家忘記了成千上萬人為之犧牲了生命的理想,并不打算去建設一個新世界。還有些人正竭盡全力阻止變化的發(fā)生。林德問道:“我們正感到歡樂難道可能不僅僅因為我們已經(jīng)逃脫了戰(zhàn)爭的災難,而且因為我們正在逃脫戰(zhàn)爭中許多人為之奮斗的目標嗎?”
林德在《為逃避叫好》中回應了文學批評家對一些作家“有逃避的傾向”的指責,指出像濟慈、查爾斯·蘭姆等等杰出的作家呈現(xiàn)給讀者的是一個更加美麗的世界,“這個世界同樣真實,有時更甚”。《改變觀點》告訴我們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形勢的變化和人們對問題認識的深入,人們的思想認識應該與時俱進,改變觀點的情況不但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也是正常的?!稙榉奂t色辯護》強調粉紅色是象征完美的顏色,它是一種柔和的顏色,與比較深的顏色相比它深淺適度,留有余地。粉紅代表穩(wěn)健、克制,林德說它是“妥協(xié)互讓的顏色”,這一看法與我國儒家“中庸”的倫理思想相一致。中庸指無過無不及的態(tài)度?!墩撜Z·雍也》中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意指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標準。林德認為,如果夫妻之間,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互諒互讓,家庭就會和睦,人與人就會友好相處,國與國就不會發(fā)生戰(zhàn)爭,整個世界就會變得和諧而美好。
(摘自《中華讀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