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無錫明慈心血管病醫(yī)院腎內(nèi)科 江蘇 無錫 214000)
終末期腎臟病患者常見的治療方式為維持性血液透析,其是維持患者生命,延長患者存活時間的重要治療方式,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也在不斷增多,腎臟替代療法的不斷發(fā)展使得維持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不斷提高,但心腦血管疾病成為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占一半以上[1]。長期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期間低血壓及血管鈣化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低血壓會影響血流動力學的穩(wěn)定性,使得患者出現(xiàn)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導致多器官缺血,進而引發(fā)死亡[2]。血管鈣化能評估血管異常情況,根據(jù)鈣化程度,能評估患者的存活時間?;颊叱霈F(xiàn)低血壓及血管鈣化均與年齡、接受透析治療時間及并發(fā)糖尿病的因素相關[3]。為進一步探討老年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期間低血壓與血管鈣化的相關性,下面本文回顧性分析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48例老年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臨床資料,整理具體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48例老年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齡最小61.4歲,最大88.9歲,平均年齡(69.47±3.15)歲;接受透析治療時間1~11年,平均時間(6.78±1.14)年,所有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在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下,簽署知情同意書。
低血壓評估:透析過程中每隔1小時測量患者血壓1次,當收縮壓低于90mmHg或者收縮壓下降20mmHg,且患者出現(xiàn)頭暈、嘔吐或腹部不適等低血壓癥狀,需要給予患者生理鹽水回輸治療。血管鈣化評估:由1名單盲觀察者評定,并使用胸部平片的檢查方式進行判斷,鈣化總長度是將主動脈弓線行分布的間斷的鈣化長度相加,總長度大于2cm。
①老年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低血壓及血管鈣化情況分析。
②老年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壓的單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8例患者,出現(xiàn)20例主動脈血管鈣化情況,且血管鈣化患者的低血壓發(fā)生率顯著高于無血管鈣化患者(P<0.05);低血壓患者的血管鈣化發(fā)生率顯著高于無低血壓情況患者(P<0.05),見表1。
表1 老年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低血壓及血管鈣化情況分析
經(jīng)分析后可知,性別、透析年數(shù)、糖尿病、平均收縮壓、平均超濾量及血管鈣化是低血壓發(fā)生的相關因素,見表2。
表2 老年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壓的單因素分析結果
低血壓多因素原因分析結果顯示,男性、糖尿病、平均收縮壓、平均超濾量及血管鈣化均是其影響因素,見表3。
表3 老年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壓的多因素Logtisic分析結果比較
老年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發(fā)生血管鈣化的情況遠高于普通人群,且男性患者的比例明顯多于女性患者,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血管鈣化的發(fā)生率呈遞增趨勢,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老年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鈣化發(fā)生率不斷增加[3]。臨床調(diào)查研究得知[4],心腦血管疾病是導致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而患者出現(xiàn)血管鈣化情況后,會引起心腦血管疾病[5]。低血壓是老年維持性血液透析常見的并發(fā)癥,患者出現(xiàn)低血壓情況,不僅影響治療效果,更使得疾病進一步惡化,導致患者出現(xiàn)心絞痛及心律失常情況,甚至直接威脅患者生命[6]。
低血壓及血管鈣化兩種并發(fā)癥均為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本次研究中,血管鈣化患者的低血壓發(fā)生率顯著高于無血管鈣化患者(P<0.05);低血壓患者的血管鈣化發(fā)生率顯著高于無低血壓情況患者(P<0.05)。單因素及多因素綜合分析可知,血管鈣化均是影響患者低血壓發(fā)生的獨立因素,表明血管鈣化與低血壓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
綜上所述,血管鈣化與低血壓存在較大的關聯(lián),控制血管鈣化進程能有效減少低血壓情況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