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學瑩
科學素養(yǎng),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學知識,知道基礎的科學方法,樹立正確的科學思想,并具備一定利用它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利用實驗教學,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提高學生的能力,從而提升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
一、積極引導,提高學生質疑能力
質疑,即提出疑問,以求解答。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科學學習中要運用批判性思維大膽質疑,善于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實事求是,不迷信權威。因此,我們要借助實驗教學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
例如,在《用橡皮筋作動力》一課中,通過實驗大多數(shù)學生得出,橡皮筋纏繞的圈數(shù)越多,彈力越大,小車運動的距離也就越遠。這時,我提出疑問,所有人的結果都一樣嗎?有一組學生勇敢指出,在他們的實驗過程中,當橡皮筋纏繞10圈時,小車的運動距離其實比纏繞8圈時近。我趁機追問,為什么出現(xiàn)不同的結果?到底哪個結果才是正確的?我們應該怎么辦?有同學提出可能是橡皮筋纏繞的圈數(shù)太多了,我們可以再做一次試試。為了得到準確的結論,全部同學再次實驗,將橡皮筋纏繞10圈或更多。結果發(fā)現(xiàn),當橡皮筋纏繞圈數(shù)太多時,小車一松開,由于速度太快,就會原地打轉,從而導致運動距離反而變小。因此,只有在一定范圍內(nèi),橡皮筋纏繞圈數(shù)越多,小車運動距離越遠。在這個實驗中,經(jīng)過實驗-結論-質疑-再實驗的過程,不僅保證了科學結果的準確性,同時鍛煉了學生大膽質疑的能力,幫助學生形成了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二、創(chuàng)設條件,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小學科學課程不僅承擔著小學生科學啟蒙的任務,同時也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根據(jù)調(diào)查顯示,由于受到教學時間或實驗材料等原因的限制,大部分教師在進行實驗教學時,通常會將實驗材料直接呈現(xiàn)給學生,并規(guī)定統(tǒng)一的實驗方法,這種教學方式雖然大大保證了實驗成功的概率,但是嚴重限制了學生的思維,長期以往,學生就會失去主動思考、探索創(chuàng)新的能力。因此,在實驗教學中,我們要努力創(chuàng)設條件,滿足學生的實驗需求,給學生廣闊的思考空間,從而提高其創(chuàng)新能力。
例如,《誰流得更快一些》一課中,要對水、洗潔精、食用油三種液體的流動速度進行比較。為了避免實驗方法的單一枯燥,我提前給學生布置好任務,要求每個學生思考一種實驗方法,實驗材料不限,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間和創(chuàng)新條件。經(jīng)過充分的思考,學生們想到了各種各樣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如將三種液體滴在玻璃板上,看誰先留下來;也有學生說把可樂瓶扎個孔,看哪一種液體先流完;還有學生提到了Y型管,先比較兩種液體誰先流到中間交匯處,再比較另外兩種。對于同一個問題,每個學生的思考方向不盡相同,教師要認真對待每個學生的想法,及時給予適當?shù)脑u價,充分利用實驗教學機會,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鼓勵學生開拓創(chuàng)新,挖掘并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能力。
三、盡職盡責,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課程,要求學生親自經(jīng)歷動手動腦的實踐活動。因此,通過實驗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再適合不過。我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嘗試:
首先,創(chuàng)設實驗情景。例如,在《校園的樹木》一課中,有一個“拓印樹皮”的實驗,要求學生們將白紙貼在樹皮上,再用蠟筆進行涂畫,將樹皮表面的特征記錄下來。教師可以選擇將樹皮帶到教室,讓學生進行操作,雖然可行,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相反,如果教師不怕麻煩,把學生帶到室外進行教學,讓學生近距離接觸真實的大樹,在大自然中進行實驗,不僅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也能促進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
其次,積極巡視指導。由于小學生年齡特點,還沒有形成規(guī)范的實驗操作能力,因此,需要教師在實驗教學中及時地指導和幫助,從而提高其動手能力。以“過濾”實驗為例,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比較復雜的實驗儀器,操作起來有一定難度。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地巡視指導,檢查學生的濾紙折疊、玻璃棒的使用以及漏斗的擺放等是否正確,幫助學生養(yǎng)成嚴謹?shù)膶嶒灢僮鞣绞?,從而提高其動手能力?/p>
四、合理分組,提高學生合作能力
眾所周知,合作,不僅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更是一種智慧。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主動與他人合作,積極參與交流和討論,是實驗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
通常,在實驗課中,我們會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大概三到四人,以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操作和實驗思路的分享匯報。這就要求學生之間首先能夠做到積極地溝通交流,樂于分享和接受彼此的想法,能夠統(tǒng)一觀點。以“做一個太陽能熱水器”為例,這個實驗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利用所學知識制作一個太陽能熱水器。這就需要小組成員分享彼此的想法,大家集思廣益,達成共識,進而完成這個任務。而不是你爭我搶,互不相讓。
除此之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組內(nèi)自我協(xié)商,分工合作,一同完成實驗任務。例如,在《光和影》一課中,學生可以按實驗任務分工,一名材料員,負責管理材料;一名實驗員,負責實驗操作;一名記錄員,負責記錄結果;一名匯報員,負責匯報結果。大家各司其職,和諧共處,既保證了實驗能夠順利完成,又做到了人人參與。并且下次實驗時,學生可以交換分工,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機會。
綜上所述,我們要充分利用實驗教學的機會,做一名合格的引導者,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成長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讓學生成為有能力、有品質的科學人才,發(fā)揮實驗教學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