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超
摘要:政治認同這一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新時期初中道德與法治的必然追求,也是課程標準的重要要求。因此,初中道法教師要秉承立德樹人的根本原則,進一步更新教學理念,以學生的需要作為教育工作的第一選擇,讓教育教學策略與方法成為學生心理渴求,在課堂上建立起適宜學生學習的課堂信任氛圍,使學生知榮辱、明“大德”。
關鍵詞:認同? ?信任? ?尊重? ?真實
學校教學最基本的環(huán)節(jié)是課堂教學,而課堂氣氛是全體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與情感狀態(tài)的表現。課堂是培養(yǎng)學生的主陣地,課堂上的感知、理解、生成,升華都需要最適宜的課堂氣氛。初中《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主要的德育課程,核心素養(yǎng)主要由四點構成:即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具體為以培育負責任的合格公民為中心,以培育學生的道德品質、健康生活以及法治理念為基本點。培育初中生政治認同素養(yǎng)是社會轉型時期國家對人才的必然要求。經濟全球化、互聯網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和緊密,復雜多變的環(huán)境使得青少年意識更個性化,價值追求多樣性更加鮮明。而作為一名中國公民,初中生必須熱愛祖國、忠于祖國,對祖國有較強的認同感與歸屬感,要站在中國立場,以中國公民的身份自覺遵紀守法,維護社會秩序,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要明“大德”。
課堂氣氛是指在課堂教學情境作用下,在學生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情緒情感狀態(tài)。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科學的教學思想指導下,通過行之有效的調節(jié)方式,引導學生沉浸在課堂規(guī)定的情感氣氛中,是教與學雙方感情的暢通與交流。如果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采取強制和壓制性的態(tài)度來對待學習者,那么學生的反映出來就是對課堂的不信任,學生表現出情緒沉悶,反應冷漠,啟而不發(fā),那么課堂教學就沒有吸引力和凝聚力,那么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也就僅僅是傳授知識,而不會讓學生提高覺悟,陶冶情操,從而對政治認同感這一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也起不到應有的效果。因而政治認同的素養(yǎng)培養(yǎng)需要一種信任的課堂氣氛為基礎,只有課堂的信任,才會有政治上的認同,才能產生情感上共鳴,進而轉化為自覺的行動。
教師必須相信,信任是人類成長和發(fā)展中所固有的力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責任就是以恰當方式取得學生的信任,這種教育觀念的核心就是要以學生的需要作為教育工作的第一選擇,讓教育方式與措施成為學生心理渴求?;谶@一理念,在政治認同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上可試從以下方面創(chuàng)建信任的課堂氣氛。
一、“親其師而信其道” 用人格的力量去感染學生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親其師而信其道”的說法,古文中記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边@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中,才能與自己的師長建立彼此信任的關系,才能積極采納他們的意見建議,即便是師長不在身邊,也能遵循道理。而“親其師信其道”,想要表達的是只有師生之間關系融洽,學生才樂意與老師溝通交流,才能建立起對老師的信任;老師才能在學生當中樹立起威信,學生才能在學習中投入更多的熱情。
培育政治認同素養(yǎng)是初中生形成核心價值觀的需要,一方面國家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國民教育的全過程,另一方面作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的教師應成為核心價值觀的“形象代言人”,一個人的素質高低,不僅看他的知識和技能,更要看他的思想道德境界,想要獲得學生的信任與認可,不但要求教師要有深厚的專業(yè)功底,同時更要有人格的魅力,才能夠贏得學生們青睞。教師應善于與學生溝通,懂得用自己人格的力量去感染學生,爭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其實學生也非??释c老師進行平等的交流和溝通,而尊重學生,是處理師生關系一個重要準則。馬卡連柯認為教育的全部秘密就是尊重學生。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愛好,尊重學生的情感,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等,核心是尊重學生的人格。因此,尊重應該成為教師工作的出發(fā)點,作為一名教師,要心胸寬廣,善于用尊重他人的行為影響學生,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尊重老師的勞動,才愿意與老師接近,向老師袒露自己的心扉。為此,教師對學生要充滿愛心,做到耐心啟發(fā),循循善誘,而不是頤指氣使,“橫桃鼻子,豎挑眼”的。只有我們給予學生應有的平等和尊重,學生從心理上接受了教師,才能激發(fā)學生潛化的思維意識和創(chuàng)新才能。
二、“一言堂”變 “議事廳” 探求學生的真情實意
心理學家康姆斯和斯奈格對教師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提了一些建議,其中一條提的就是“給學生必須提供一種民主的課堂氣氛?!币酝慕虒W過程中大多是教師在講授知識,和學生進行對話。而新課標中教育教學對話的精髓是: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平等地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因此,在教學中,老師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堂上多表達多思考,要注意教師、學生、文本、生活的平等對話,把學習氣氛活化。在我的課堂上,學生經常相互“爭論”,一起探討問題,我不認為他們沒有一個個舉手發(fā)言是不對的,相反,我認為這樣可以讓他們學出個性,學到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從而超越自我。在學生發(fā)言時,我們要注意傾聽,尊重學生的獨特的情感體驗,肯定學生發(fā)言中的閃光點,補充學生發(fā)言的不足,鼓勵學生自由地、有個性地、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創(chuàng)造力量最能發(fā)揮條件的是民主”。 課堂上樹立民主作風,在教學中創(chuàng)建民主、平等的和諧的交流氛圍,使學生人格塑造和創(chuàng)新思維受到良好的發(fā)展。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動創(chuàng)造自我創(chuàng)新,要讓學生大膽質疑,敢于發(fā)表自已的不同看法,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思維,而不是被動接受教師課堂的灌輸,滿足于教材提供的現有的答案,只有這樣的課堂才會呈現出其樂融融的活躍氛圍,這種的教學氛圍能激活學生思維,釋放學生對學習的潛能,讓學生敞開心扉,真誠地與教師、同學對話,這就是一種信任的課堂氛圍。這種課堂氛圍的創(chuàng)建有賴于我們每一位教育者去為之不懈地努力奮斗。
三、“鮮活”的事例造就學生真實的感覺
今天我們在課堂上所傳遞的知識與學生所面臨的社會生活的真實情境缺乏聯系,知識的真正價值與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不能聯系起來,課堂沒有領會知識所蘊含的文化精神、價值判斷,而是僅停留在知識的講解上。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越來越傾向于課堂對話、經驗對話、文本對話。教師通過具體的事例和現實的體驗活動對話引領,以典型具體的時政材料作情境引導,為學生提供達成政治認同的背景。通過機械的講授理論知識來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在課堂上是行不通的。只有讓學生通過真實鮮活典型的時政案例,學生才會有真切的領悟。時政情境必須選取貼近學生生活,對學生產生一定影響,同時能從中感悟政治認同的熱點時政。比如說要讓學生感知到中國的發(fā)展力量,科技的日益強大,完全可以選取近日發(fā)生的時政案例,比如:珠澳跨海大橋開通實現了世界上“六個第一”,復興號高速列車的成為全球最長的高速列車,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在世界很多國家留下了中國橋、中國路、中國車的標志,一個個偉大的工程預示著中華民族的復興。在此還可以讓學生來列舉中國有哪些超級工程,這非常直觀讓學生從活生生的生活案例中內化感悟提升政治認同;所以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yǎng),應依托生活中的鮮活事例;同時我們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捕捉學生生活中發(fā)生的故事作為情境材料,根據學生已形成的知識經驗和情感認知,“俯下身”看學生在生活中怎么做,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激發(fā)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內心體驗,營造生活、 情感、 人格互動融和, 多層次, 立體型的道法課堂。
四、“課堂辯論”才是說服的藝術
教學方式多種多樣,如果教師能夠根據教學內容的變化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方式,就可以更加的適應學情,激發(fā)學習興趣,課堂就會提高學生的信任度。課堂辯論是符合道法課堂的有效教學形式,是一個不斷提問、不斷解答、逐步明朗的過程,既有師生互動,還有生生互動。課堂辯論對澄清事物的本質屬性是一種有效的比較法,辯論要選擇有爭議的話題,避免一邊倒,或學生們普遍關心的話題,這樣設題容易引發(fā)學生的興趣,他們愿意參與其中,有話可說。在參加辯論之后,學生自己看問題不再那么表層,對于一些社會問題不會忙著站隊,而是有了更深的思考,學會了冷靜地分析問題,學會了多元地看問題,發(fā)現一些原來自己不那么相信的事情也有他的道理,會從一些自己從來沒想過的角度分析問題。實際生活中也是一樣,大家往往被事物的現象所迷惑,客觀的真理,有時只有通過辯論,才能識別異同,明辨真?zhèn)巍?/p>
當前學生發(fā)展的核心素養(yǎng)成為引領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發(fā)展方向?!督逃筷P于全面深化課堂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了我國各學段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明確了當今學生必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所需品格和關鍵能力,當代中國的政治認同,就是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法課堂的每個內容都是都體現出這一素養(yǎng)的應有之義,因此,初中道法教師必須遵循立德樹人第一的原則,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策略與方法,在課堂上建立起適宜學生學習課堂信任氛圍,發(fā)展學生的信任品質。
參考文獻:
[1]王宏.學科政治認同素養(yǎng)培育淺論[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36).
(作者單位:山東省肥城市曹莊礦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