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祥坤
摘要:新高考是我國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為全面認識新高考,需從改革的方向性、系統性、公平性、多樣性和動態(tài)性原則入手,縱覽新高考改革的來龍去脈和內容形式,把握改革的規(guī)律,推動高考考試招生制度現代化,實現教育強國目標建設。
關鍵詞:新高考改革 原則 規(guī)律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8—0172—02
新高考改革影響教育領域的各個方面。無論是從宏觀還是微觀角度講,新高考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始終圍繞方向性、系統性、公平性、多樣性和動態(tài)性幾大原則。
一、方向性原則
1.治國理政服務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盵1]我國最大的政治優(yōu)勢和制度優(yōu)勢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辦好高等教育,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為黨和國家的事業(yè)服務,“目前人類社會還處于階級社會中,在階級社會里,‘超階級或‘超政治的教育是根本不存在的[2]”。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具有服務國家建設的作用,縱觀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好的國家背后都有強大的高等教育作支撐。新高考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實現考試招生制度現代化,為實現現代化強國目標打基礎,為黨和國家的事業(yè)貢獻力量。
2.教育強國目標
教育強則國強,凡是世界強國必然是教育強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到本世紀中葉要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此次新高考改革的目標就是實現考試招生制度現代化,與強國目標同向同行。我國屬于教育大國,不管是中小學還是高等教育規(guī)模都是世界最大的,但還不是教育強國。此次改革的目標直接指向教育強國,以教育強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基。
3.高等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
規(guī)律是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的必然的聯系,高等教育發(fā)展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主要是教育的外部關系規(guī)律和內部關系規(guī)律,外部關系規(guī)律主要研究與社會經濟發(fā)展之間的關系,“是指教育必須受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所制約,并對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的發(fā)展起作用,以促進社會的進步[3]”。內部關系規(guī)律則是研究如何培養(yǎng)人的關系。新高考改革雖然受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影響,但同時也能推動其進步,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更能全方面地評價和培養(yǎng)人才,尤其是多元錄取能使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興趣,實現個性化發(fā)展。不管是外規(guī)律還是內規(guī)律,都在此次改革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高考雖經過多年的改革,但不徹底,遺留和新增了很多問題,如一考定終身、唯分數論、擇校熱等,國際頂尖人才較少,教育對經濟社會的貢獻不是特別突出等。而新高考改革就是要糾正以往的不合理,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要求,推動其進步。同時,回歸教育的本源,充分重視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根據著名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人的智力是多方面的,評價一個人不能僅看智力一個方面,要從多方面、多角度看。只有充分重視其他智力,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興趣和創(chuàng)新性,改革的目標才能真正達到。
二、系統性原則
改革是一項系統性很強的工作,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在改革的過程中必須統籌各方面工作,協調各方面關系,整合多方力量,以使改革順利進行。
1.統籌國際與國內
新高考改革的目標是實現考試招生制度現代化,其中最重要的是與國際接軌。歐美主要發(fā)達國家,由于現代高等教育起步早,發(fā)展也較成熟,在考試招生方面實行多元錄取,如美國SAT、法國的證書制度等,而且這些國家的高等教育體系被打通成為一個整體,實行學分銀行制,學生選擇的多樣性較大。相比我國,由于起步較晚,在招生制度方面還未與國際接軌,國際化水平有待提升。建設教育強國,必須具有國際視野?,F代意義上的大學誕生于11世紀,在開始形成的過程中國際化程度就很高,如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巴黎大學等都是國際性的學術機構,學生和教師不受地域限制,用拉丁語作為通用語言;洪堡創(chuàng)辦的柏林大學,堅持開放辦學理念,吸引了無數全球頂尖教授和留學生到此工作和學習;洛桑聯邦理工學院招聘國際教師,與世界其他大學發(fā)展戰(zhàn)略伙伴關系;新加坡國立大學通過聯合學位和雙學位吸引海外留學生,用國際化標準保證教學和研究質量,與世界頂尖大學建立科研合作關系;美國的杜克大學、耶魯大學為了在全球吸引優(yōu)質生源,制定了完整的經濟資助體系。
2.統籌高校生態(tài)系統
我國目前有2600多所高校,包括“雙一流”高校、地方高校和??圃盒5龋捎诟鞲咝]有很好定位,導致高校之間疊床架屋現象嚴重,一些地方高校沒有形成自己的鮮明特色,發(fā)展質量不高。新高考改革在錄取環(huán)節(jié)合并本科批次和專業(yè)平行志愿,各高校和各專業(yè)面臨重新洗牌,很多學校將失去保護傘,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必須發(fā)揮自己的專業(yè)優(yōu)勢,調整發(fā)展策略,走特色發(fā)展之路。只有每所高校都辦出了質量,我國高等教育質量才會提升。例如“雙一流”高校作為我國高校建設的排頭兵,代表著我國高等教育質量水平,參與國際競爭,而其他的一些地方高校則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服務地方和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同時,各系統之間建立起“立交橋”,打通體系聯結,為學習型社會的實現做好準備。
3.統籌高校與高中發(fā)展
高等教育站在教育的頂端,高中教育則屬于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的一個聯結階段。新高考改革不僅讓高校在發(fā)展質量方面有一個很好的提升,而且在推動高中教育上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由于考試形式、內容和錄取方式等方面發(fā)生了改變,各高中必須積極地適應改革的新常態(tài),在選科和綜合素質培養(yǎng)方面與高校做好對應工作,在培養(yǎng)人才方面不以分數為王,而是充分照顧每個學生的興趣和需求,讓學生學會學習,養(yǎng)成批判性思維。目前,部分高中還未完全領會新高考的要求,仍在走傳統老路,對學生的興趣置若罔聞,以升學為目標。如此這些都是與新高考格格不入的,長此以往,那么,高中的發(fā)展必定會遇到更大的阻礙。
三、公平性原則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主要內容之一,“是教育現代化的基本價值,也是新高考的基本出發(fā)點”[4],最重要的是機會均等。實施方案對改進招生計劃分配方式、改革考試形式和內容、改革招生錄取機制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要提高中西部和人口大省高考錄取率,嚴格控制屬地招生比例,增加對邊遠、貧困和民族地區(qū)考生的錄取比例,探索完善邊疆民族特困地區(qū)加分政策等,體現了公平的思想。新高考把綜合素質納入評價學生的指標,這原本是錄取方式的一大進步,卻出現了階層的劃分。因為綜合素質不是在高中三年就可以培養(yǎng)出來的,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從小培養(yǎng),更需要家庭的財力支撐。在這方面,農村與城市、富裕家庭與非富裕家庭、發(fā)達地區(qū)與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學生有很大的不同,一些城市比較富裕的家庭,由于從孩子很小時便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因此學生高考時占明顯優(yōu)勢。
四、多樣性原則
傳統高考實行的是文理分科,一張試卷一次考試,一考定終身,結果加劇了應試教育和學生負擔,成效不明顯。新高考改革針對這些弊端做了很多的改進。
1.考試形式和內容多樣
新高考在考試形式內容方面主要是完善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引導學生學好每門課程;把綜合素質納入考試內容,全面考察學生的德智體美勞;高職實行分類考試和“文化素質+職業(yè)技能”評價方式;對考試的內容要有科學性,著重考察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評價形式多樣
新高考實行多元錄取,把綜合素質納入評價指標,這就要求對學生實行多元評價,不以分數作為主要依據,要全面考察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綜合評價學生的智力、藝術素養(yǎng)、興趣特長、公民素養(yǎng)等,以保證學生得到公正的評價。
3.錄取形式多樣
錄取是高校培養(yǎng)工作的第一步,隨著新高考對錄取形式作出的改變,各高校對錄取也要采取相應的調整。根據浙江省的做法,在錄取方面有統一高考、“三位一體”、高職提前招生和單獨招考四種招生模式,錄取時實行分段錄取,專業(yè)平行志愿,加重對“三位一體”的錄取比例,規(guī)范特長生的加分辦法,對各省份的高考情況實行不同的錄取政策等。
五、動態(tài)性原則
改革開放以來,高考大大小小進行了三十多次改革,直到今天還在不斷完善。從2014年浙江和上海開始試點,各種考試內容和評價標準不斷地修改和完善,如前不久,湖北、江蘇等8省正式出臺改革方案,其中就把物理作為必選,這一決定正是為了避免之前浙江和上海試點時物理選科人數大幅度減少的現象,因為物理作為理科必選科目,對建設科技強國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總之,高考改革是一個不斷深化和完善的過程。同時,我們要借鑒國外的有益經驗,不斷豐富高考考試和錄取形式,以真正達到教育現代化。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出版社,2017—10—18.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4.
[3]潘懋元,王偉廉.高等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45.
[4]陳善志,馮建民.新高考背景下促進教育公平的機遇與策略[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18,30(4):88—93.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