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靜逸
摘要:歧義現(xiàn)象是語言的一種特殊表現(xiàn)形式。將詞匯歧義、語法歧義及語用歧義作為研究重點,根據(jù)自身實踐經(jīng)歷及領悟,探討歧義產(chǎn)生的根源及表現(xiàn)形式,并從相關翻譯實例出發(fā),深入研究歧義現(xiàn)象的理論與實踐,為英漢翻譯提供有效的策略。
關鍵詞:翻譯 歧義現(xiàn)象 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8—0101—02
歧義是指“一個句子有多種表達意義,這些意義之間在語義上并沒有多大的關聯(lián)的現(xiàn)象”(呂俊,侯向群,2001)。簡言之,就是一個語言結構對應了一個以上的含義。在人際交往中,由于翻譯涉及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包容和理解,產(chǎn)生歧義也在所難免。由于歧義的引發(fā)原因不盡相同,Newmark將之分為六種類型,分別是:詞匯歧義、語法歧義、語用歧義、文化歧義、方言歧義及指稱歧義(Newmark, Peter, 1988)。本文以此翻譯理論為基礎,將詞匯歧義、語法歧義及語用歧義作為研究重點,結合日常翻譯實踐中的相關案例,探討產(chǎn)生歧義的根源,探究其形式并總結出一些相關的翻譯策略。
一、歧義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
1.歧義現(xiàn)象和語言交際的關系
語言交際往往伴隨著歧義現(xiàn)象。在英語中,音節(jié)相同,卻往往能表達不同的詞語。相同的詞匯,意思又不盡相同。英語語法也相當靈活,更易產(chǎn)生歧義。例如,“get it”有獲取、得到的意思,除此之外它還有另一層含義,表示“明白了”“知道了”。在不同的語境中,一句話可以表達多重含義,如“he lay on his back”,可以理解為“他面對著相反的”“他面對著往后退”。實際上這句話應該是“他仰面躺著”(張萍,2018:160—161)。顯而易見,歧義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往往是因為英語語言自身存在的問題。
2.無意中產(chǎn)生歧義
由于在翻譯的過程中語言使用不當,或語句本身存在問題,通常會出現(xiàn)歧義現(xiàn)象。這種歧義現(xiàn)象成為人們溝通交流的絆腳石。歧義現(xiàn)象是語言發(fā)展過程中衍生出來的,但其造成的影響也并非完全是負面的。有時候歧義現(xiàn)象是一些人為了一定的氛圍和效果而故意制造的,這就屬于有意歧義。如果運用恰當,會產(chǎn)生幽默效果。
二、歧義現(xiàn)象的表現(xiàn)形式
1.詞匯歧義
如果一個多義詞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不同意義,且在同一個句子中均成立,那么便是詞匯歧義指代不明,對象不唯一,也由此產(chǎn)生歧義,話語接受者在理解上就可能出現(xiàn)偏差,致使翻譯困難重重。例如,“Helen cant bear children.”這句話中“bear”一詞有多種意思,如“生育”“忍受”等。這句話不考慮語境的話,有兩種翻譯,一種是“海倫無法忍受孩子”,而另一種是“海倫不能生孩子”。由此可見,詞的多義性很容易造成歧義,使話語的接受者理解上出現(xiàn)偏頗。
2.語法歧義
與詞匯不同的是,句法側重于研究句子的構成。喬姆斯基(Chomsky)把句子劃分為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簡而言之,表層結構即是深層結構的外在表現(xiàn)。所以,表層結構的含義有時并不能確定,考慮到其深層結構,句子便很容易產(chǎn)生歧義,通常我們將之稱為語法歧義。
例1:“Tom ?wants a boy to finish the paper.”這句話中,如果不定式to finish the paper是作定語,用于修飾賓語boy,那這句話就要譯為:“湯姆需要一個男孩來完成這篇論文”;如果不定式是用來作狀語,修飾Tom wants a boy,那這句話就該譯成:“湯姆需要一個男孩,以便他能寫完這篇論文?!?/p>
例2:“I dont teach because teaching is easy for me.” 這句話中,否定轉移通常會導致表達含糊不清,從句子的深層結構來看,若譯為“教書太過容易,我不教”,那么否定副詞“not”否定的是全句;或者“not”用于否定后面的原因狀語從句,譯為“我不是因為教書容易而教”。
3.語用歧義
“在應用語言時,不同的語境中語言結構的含義也不相同,這就是所謂的語用歧義”(姜望琪,2000)。例如,“The bag you are carrying is a bit heavy.”這句話粗略一看,是指這個包有點重,但再細想,不同的語境中,意思又有了變化,因為包太重,所以說話者有可能是請別人幫忙提一下包,亦或是在委婉地拒絕別人的請求,無法幫忙提。
三、歧義現(xiàn)象的翻譯策略
1.語境化
語境化,即結合整個篇章(微觀語境)和文化背景(宏觀語境)來理解具有歧義的語言單位(陳愛兵,2007:179—180)。從篇章結構看,一個句子在語義上與其他句子是相互限制的,結合上下文,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必須是相容的,邏輯上也必須是通順的。如下例:
“Five and you nearly were killed when I brought the fish in too green and nearly tore the boat to pieces.”(五歲。當我把一條生龍活虎的魚拖上船的時候,那家伙險些兒把那只船撞得粉碎,你也險些兒送了命。)
“He never went turtling.That is what kills the eyes.”(“這倒也奇怪,”老頭兒說。“他是從來不去釣龜?shù)?,那才傷眼睛哩。”)(朱海觀譯)
這里的kill和green都是一詞多義。kill一詞有“殺死”“破壞”“使痛苦”等含義,第一段中kill直接用的本義,即“喪失性命”一意;第二段中,聯(lián)系前文的eye,這里指的眼睛“痛苦”,所以譯為“傷眼睛”。我們通常用green的本義,即“綠色的”,但這里受到前文的fish所限制,聯(lián)系語境,“綠色的”之義并不適用,從語義上看與fish不搭。因此根據(jù)這里的語境,green取“精力旺盛”之義更為恰當,也更符合語義。因此,翻譯時要把握好句子內部詞、詞組的修飾、搭配關系,這樣更有利于對句子的爭取理解。
2.歸化
歸化,即將原語言準確地用中文表述為目的語讀者能夠接受的形式。翻譯是通過兩種語言的轉換,涉及兩種文化背景,為了便于目的語讀者理解,在翻譯過程中出現(xiàn)的歧義現(xiàn)象可以采用歸化的策略處理。
四、結語
翻譯過程中出現(xiàn)歧義現(xiàn)象時,我們要采用合適的翻譯策略,了解其結構與語境,反復揣摩方可作出定論。最重要的是,譯者要對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知識有充分的了解,憑借豐富的翻譯經(jīng)驗以及對句子語言結構的敏銳直覺,精準地把握其含義。
參考文獻:
[1]Newmark, Peter.A Text Book of Translation [M].New York: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Ltd,1988.
[2]呂俊,侯向群.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張萍.英語語言翻譯中的歧義語境法及其翻譯策略初探[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6):160—161.
[4]姜望琪.語用學—理論及應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5]陳愛兵.英語歧義結構的分類和翻譯方法[J].外語教學,2007(19):179—180.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