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研究喬凡尼·貝利尼的生平,以探索其在描繪顏色、光、空氣、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他在作品中光與影的他創(chuàng)新了許多新的題材、在繪畫形式和配色上帶給大眾新的感受,將文藝復興的寫實主義提升到另一個新的境界。
關鍵詞:喬凡尼·貝利尼;光與影;表現力;宗教
一、繪畫中的光與影
光與影是人們視覺藝術的進階形式,是人們觀察世界、認知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繪畫中光與影的表現起到了點綴物象與分別物象特征為其畫龍點睛的重中之重的作用。光與影在世界上繪畫風格演變出了豐富多彩的表現方式與作用。繪畫的語言表現在各類繪畫作品的顏色、空氣、光影的互補、對比中所體現出來的。繪畫的語言變得更加充實,畫面更加細膩。表現更加深動,不同類型風格各異的畫家用這種新穎的表現手法豐富著繪畫的語言。研究一位畫家的光影表現可以深入了解畫家的創(chuàng)作習性與個性,可以將其運用到自己的繪畫中來,中和成為我們自己獨有的繪畫語言。
光影是反映一切事物特征的必要條件在極致色彩產生的畫面效果中,色彩的展現離不開光影的影響。意大利的氣候和威尼斯獨特的光影,形成了威尼斯畫家以光影反差體現色彩為主的意識形態(tài)
二、淺析貝利尼作品
通過研究喬凡尼·貝利尼的生平,以探索其在描繪顏色、光、空氣、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他在作品中光與影的他創(chuàng)新了許多新的題材、在繪畫形式和配色上帶給大眾新的感受,將文藝復興的寫實主義提升到另一個新的境界。貝利尼更在1470年間的作品向世人展現了他更寬廣的繪畫視野和不同的表現形式,而他的個人風格則成為文藝復興后期中威尼斯繪畫的基本特性。
貝利尼的畫作雖顏色用暗但卻一樣能鮮明的體現作品中畫面的光影感、充滿靜謐的智慧感是因為他的畫作本身習慣使用較中黃灰色調所混合的色彩讓整幅作品的畫面讓他在大冷色調上體現出衣物絲綢的光感、衣料的垂墜感也明確的展現。這種色彩的使用法使畫面更為柔和,更為容易塑造畫面的虛實感,朦朧感也有一定程度的體現。貝利尼的畫作中雖然主題是充滿宗教色彩的,但是卻更能體現出一種當時社會愜意的生活感。
三、貝利尼作品中的光與影
由于貝利尼的畫作都是帶有很濃重的宗教色彩的。而后在《談喬凡尼·貝利尼創(chuàng)作中的色彩語言》一文中說到早期的貝利尼在畫面中很少使用黃色,因為圣約伯教堂祭壇的裝飾品相對比較限制檸檬黃與鉛錫黃但是在畫作中如果沒有黃色是較難表現出畫面的光感的,但是貝利尼考慮到他室內的整體亮度,認為比較鮮明的黃色會使得畫面光感不夠完整。從而貝利尼在自己晚期的畫作中他都會使用類似赭石似的較深的黃色來體現畫面的模糊光感,同時也體現出宗教文化主題作品的神圣、神秘感。
《談喬凡尼·貝利尼創(chuàng)作中的色彩語言》文中說到15世紀后期貝利尼在嘗試顏色對比中對于光和影在畫作中使用的成功原因是因為他的作品中能很好地把握色彩顏料的調和創(chuàng)造出較為精確的顏色用法。坦培拉與油結合能讓色彩融合性更好,再加上用色調制十分細膩所以貝利尼的畫作暗色不是暗,加以褐色、土黃、綠色做調和,不用亮色也能擁有亮色達不到的光感。
四、結語
貝利尼的畫作中所能體現的這種畫面層次并不是只仰仗著他精湛的調色技巧 、繪畫功底。需要完成一幅精美而流芳百世的畫作需要的遠遠不止于這些。在調色的基礎上貝利尼還在作畫思想上與其他畫家有不同的想法通過當時的社會背景需要在畫作光影邊界的表面紋理表現出更大的范圍性作畫,這樣能使貝利尼在作品畫面中留有更大的空間來處理畫作的細節(jié)。比如要通過畫面紋理繪畫體現圣母 、圣子的衣物細節(jié),神情細節(jié)、明暗光影細節(jié)體現出宗教文化對于當時人們的博愛、博大的胸襟。
他所使用的的調色法能使各種顏料迅速地精準調色,油畫顏料在暗部能產生最大化的亮度,能在更大的紋理空間中精確的作畫,使畫面簡潔有力畫面背景使用偏灰的底色加上細膩的筆觸讓畫面的更有空間感,配合不同的稀釋劑可以更好地捕捉透明色,使得光色更加生動,暗色調為光色互補但缺不會形成較的反差。畫面更為和諧深刻。在調和顏色時可以適量加上少許亮色做成托會有更鮮明的光影感,使得畫面表現力更強,顯示主題與兩點。明確的輪廓,恰到好處的光影處理,從而表達出畫作本身的完美意境。
參考文獻:
[1]楊文嬌.油畫中色彩語言的情感表現[D].天津師范大學,2018.
[2]宋琪.光與影在油畫藝術中的應用探索[J].藝術品鑒,2017(09):214.
[3]侯斌.論“光與影”技法在油畫創(chuàng)作當中的表現[J].明日風尚,2016(06):321.
[4]馬良翊.宗教題材在油畫中的美學價值探析——以西方基督教繪畫為例[J].智富時代,2015(03):297.
作者簡介:鮑海婷(1996.10-),女,漢族,籍貫安徽六安,湖北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