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學作品的翻譯,文化因素無時無刻不在體現(xiàn),而戲劇更要求語言精練易懂,對其翻譯當然也有特別要求,即譯文應盡最大努力做到適應舞臺,讓觀眾即刻明白臺詞和對話的意義,又不失原文韻味,還有本土化特色。歸化法翻譯,是指用目的語言的文化元素代替原文化;語義增補法翻譯,是指在翻譯過程中加入原文中并沒有出現(xiàn)的信息,解釋和注釋等,但須保持對原文和陌生文化的尊重。
關鍵詞:翻譯;戲劇;西班牙戲劇;歸化;加譯
作者簡介:孫小清(1993-),女,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學在讀博士,研究方向:中西戲劇翻譯、西班牙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9--02
戲劇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在西方,其根源可追溯至古希臘,酒神的祭祀活動。在東方,戲劇起源于巫術表演。正如王國維在宋元戲劇史中所說,“歌舞之興,其始于古之巫乎”,把戲曲定義為“合歌舞以演故事”。然而中國現(xiàn)代戲劇卻起源于西方,從二十世紀開始已有許多優(yōu)秀的國外作品被翻譯,引進到中國。在這個過程中,怎樣翻譯的本土化又不失原文韻味,同時結合戲劇語言的特點,口語化,個性化,適合演出是當今譯者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那么,由于戲劇不同于其他的文學作品,有大量的時間讓讀者細細品讀,慢慢回味,和戲劇表演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要求語言精練易懂。為了讓觀眾在當下即刻明白臺詞,對話的意義,舞臺對戲劇翻譯提出了特別的要求,若原文本是適合演出的,那么譯文應盡最大努力做到適應舞臺。
1.翻譯理論與戲劇語言
根據(jù)García Yebra (1997: 47), 翻譯是兩種由于語言障礙而分離的社會得以溝通的橋梁。事實上,翻譯不只是翻譯語言,而是翻譯文本,確切地說翻譯是一個把源語言文本譯到目的語的過程。也就是說,我們把被翻譯的語言稱之為源語言,被譯作的語言為目的語言。
翻譯學家Hatin 與 Mason認為翻譯屬于在社會大背景下的語言交際活動,所以,由于兩種不同的社會的背景與風俗下,關于文化方面的翻譯成了一大難點,尤其是在文學作品的翻譯中,文化因素無時無刻不在體現(xiàn),時時刻刻充當著人物對話與情節(jié)發(fā)展的大背景,所以,原文中的文化因素是每個譯者所面臨的問題。針對這一難題,Hurtado Albir (2014:63)指出文學翻譯的譯者應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yǎng),換句話說有充足的文學知識與良好的語言組織能力才能解決在翻譯過程中出現(xiàn)的類似比喻,修辭,內涵意義等文化方面的問題。根據(jù)這一理論,許多翻譯家認為翻譯亦是文化交際的過程。
Aaltonen (2000: 48)提出,翻譯的劇本也應符合目的語的社會盛行文化趨勢,融入異國文化,所以文化合流在所難免。正如許多學者認為的那樣,文化滲透或同化在戲劇翻譯中是較為明顯的。
王佐良先生曾指出 (1989: 18), “翻譯里最大的困難是兩種文化的不同。在一種文化里頭有一些不言而喻的東西,在另一種文化里頭卻要費很大力氣加以解釋。翻譯者必須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人”。
然而,戲劇翻譯的文化問題不同于其他文學作品,因為它既不可以腳注也不可以在原文中過度解釋說明。這些限制是由戲劇的瞬時性和大眾性所決定的。然而,在演出中又要求在當下傳遞給觀眾相應的信息,因為觀眾沒有機會像讀者一樣再次細細品味作品。因此,在Marco (2002: 58) 認為戲劇翻譯中文化移植是常用的方法。
正如Aaltonen (1993: 27) 所指出,“歸化能是異國的成分變得更譯處理、更為親切,能使觀眾更能理解舞臺上發(fā)生的一切,還能消除異國文化的威脅”。因此,在翻譯中,我們會改編源文本同時保留原意來適應目的語言的文化。英國翻譯理論家Bassnett (1990: 41) 把這稱之為文化功能的等值。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對于文化方面的翻譯,在考慮到戲劇特點的條件下,以保持連貫性為原則,我們應當更多地采用歸化法來更加準確的表達作者的意圖,讓中國讀者輕松的理解譯文內容。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歸化法,由于西漢兩種語言屬于不同語系,遣詞造句的方法不盡相同,語法關系也更為復雜,那么,為了譯文更加符合中國讀者的習慣,我們還應借助別的翻譯方法來更好的表達原文。接下來,通過對幾種翻譯方法的分析,我們會更多地借助語義增補的方法來達到本文的目標。
基于前文提到的翻譯理論與方法,下面將以西班牙戲劇《貝納爾達.阿爾瓦之家》為例來具體研究。
2. 歸化翻譯
根據(jù)Hurtado Albir (2011: 269),歸化是指用目的語言的文化元素代替原文化。歸化主要目的是觀眾能更好地理解作品,減少隔閡,達到最貼近自然的對等狀態(tài)。
我們選取了一段對話內容。
例1:
Bernarda: Las mujeres en la iglesia no deben mirar más hombre que al oficiante, y a ése porque tiene faldas. Volver la cabeza es buscar el calor de la pana.
Mujer 1: (En voz baja) ?Vieja lagarta recocida!
La Poncia: (Entre dientes) ?Sarmentosa por calentura de varón!
貝納爾達:女人在教堂里,不應看任何男人,除了司儀神甫,因為他是穿裙子的。那些左顧右盼無非是在找男人。
婦女甲: (低聲的) 老狐貍精。
蓬西亞:(在牙縫里說)想男人都想瘋了。
在這段對話中,lagarta一詞本意為“雌蜥蜴”,引申義為狡猾的女人,妓女[1]。這里我們可推測出原作者指的是妓女,風流的女人,若根據(jù)本意翻譯成 “蜥蜴精”則超出了中國讀者的想象范圍,因為在中文中,“蜥蜴精”一詞并不會讓觀眾聯(lián)想起妓女或是風騷的女人,此種文化差異我們利用歸化的方法來解決,即在中文中找尋一個具有同等意義的詞來代替,由此,我們可以用“狐貍精” 一詞代替“蜥蜴精”,這樣既保留了原作者比喻的意義又符合中國人的理解習慣,并減少了理解障礙。
3. 語義增補法
Hurtado Albir (2011: 269) 指出語義增補法,即加譯是指在翻譯過程中加入原文中并沒有出現(xiàn)的信息,解釋和注釋等。采用文內增譯的方法來彌補戲劇中不能出現(xiàn)的腳注之憾,由于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異,西語原文中的文化因素對中國讀者或是觀眾來說是陌生的,而且,由于中西方句法詞法的巨大差異,同一句話對中國讀者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因此,語義增補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即給讀者解釋了陌生的文化,語言因素又不失對原文的尊重。我們來看以下的例子。
例2:
Mujer 2: (A Bernarda) ?Habéis empezado los trabajos en la era?
Bernarda: Ayer.
Mujer 3: Cae el sol como plomo.
Mujer 1: Hace a?os no he conocido calor igual.
(Pausa. Se abanican todas)
婦女乙:(對貝納爾達)你們開始打場了沒有?
貝納爾達:昨天就開始了。
婦女丙:太陽下山了,像鉛一樣沉重。
婦女甲:好多年沒那么熱了。(停頓。女人們都開始扇扇子)
在這段對話中,作者用了一個比喻cae el sol como plomo。用“鉛” 比作太陽下山的悶熱,但是在中文中 “鉛”卻沒有悶熱的意象,為了尊重原文,我們可以保留原文中的比喻并在后面加上沉重二字來加以解釋,因此cae el sol como plomo可翻譯為“太陽下山了,像鉛一樣沉重”。
4. 結語
通過借助歸化和語義增補法這兩個方法,對貝納爾達.阿爾瓦之家進行了分析,著重這兩點,總結出了戲劇翻譯的方法和技巧,實現(xiàn)翻譯的交際目的,翻譯戲劇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需要結合多方面進行考量,而且,在巨大的文化差異背景下,怎樣翻的符合中國讀者認知也是譯者應該要重點考慮到的,通過歸化的方法在尊重作和原文的基礎上對原文進行技巧性翻譯,盡最大努力達到作者原本的意圖,才是適應舞臺,適應觀眾的好作品。
注釋:
[1]Real Academia Espa?ola. (2014). Diccionario de la lengua espa?ola (23.? ed.). Consultado en http://www.rae.es/rae.html.
參考文獻:
[1]孟偉根,戲劇翻譯研究,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2012.
[2]余秋雨,戲劇審美心理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3]王佐良,翻譯:思考與試筆,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4]Hurtado Albir, A. (2011). Traducción y traductología: introducción a la traductología. Madrid: Cáted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