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特里斯坦與伊索德》是典雅之愛的代表作之一。典雅之愛被學(xué)者普遍認為是浪漫愛情的源頭,也是最早產(chǎn)生人文主義萌芽的文學(xué)題材之一。本文將通過研究《特里斯坦與伊索德》中的愛情故事,探索典雅之愛中的人文主義光輝,揭示十二世紀歐洲精神解放的過程。
關(guān)鍵詞:特里斯坦與伊索德;典雅之愛;人文主義;精神解放
作者簡介:王宇晨(1995.8-),女,漢,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海倫縣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法國文學(xué)。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9--01
《特里斯坦與伊索德》最初是流傳在普羅旺斯地區(qū)的民間故事,于十二世紀被法國詩人貝盧耶以書面用語重新改寫。圓桌騎士特里斯坦與公主伊索德相愛,但后者被迫嫁給特里斯坦的舅舅和君主國王馬克。這對戀人被馬克王拆散,直到死后才重聚。
十二世紀的法國人被封建制度劃分為不同階級,并受到教會的精神控制,他們在婚姻和生活中并不自由。出于對自由和美好愛情的渴望,典雅之愛迅速在貴族婦女間流行起來。南部行吟詩人以圓桌騎士特里斯坦的傳說為題材,表達了人們浪漫的愿望。
但《特里斯坦與伊索德》的故事更多地關(guān)注的是愛情,并沒有明確表示出對政治和宗教的批判,它是否真的表現(xiàn)出了人文主義精神?我們將通過分析概括書中愛情的特點,來探索人文主義的痕跡。
特里斯坦與伊索德的愛情有三個鮮明的特點:愛情萌生在地位卑微的騎士和高貴的皇后之間;特里斯坦對伊索德敬重且服從,就像信仰女神;二人的愛情是婚外情,對婚姻而言是不道德的背叛行為。
一、人性:愛情與階級差異
特里斯坦是為馬克王效忠的騎士,來自封建社會的相對下層,是為貴族家庭服務(wù)的一方;而伊索德是馬克王的王后,家庭中的支配者,處于最上層階級。他們之間有一道無法逾越的階級鴻溝。
在中世紀的法國,婚姻對貴族來說,是一種加強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的有效方式,因為貴族新娘往往以大量金錢、土地和父母的援助作為嫁妝。伊索德的婚姻是兩個國家之間的聯(lián)合手段,如果伊索德沒有與領(lǐng)主結(jié)婚,領(lǐng)主馬克王將失去鞏固自己統(tǒng)治的機會,伊索德的家族也將失去強大的女婿。因此,跨越社會階級的婚姻是封建制度所不歡迎的。
特里斯坦與伊索德的愛情與封建制度相悖,但迷人而超前,他們敢于為愛反抗封建制度的婚姻和階級框架。其次,特里斯坦對伊索德的愛,促使他變得更為勇敢、正直、文雅,他的地位也隨之不斷提升,越來越接近馬克王所在的階層。為了得到貴婦的垂青,低階層的騎士們效仿著貴族的生活和美德,不斷拉近和貴族間的距離,使得階級差距逐漸縮短。
另外,特里斯坦的愛情,也是對其效忠的領(lǐng)主馬克王的背叛。愛情破壞了特里斯坦和馬克王的友誼和君臣關(guān)系,使得特里斯坦被馬克王驅(qū)逐,不再為其服務(wù);馬克王的政權(quán)也因此遭到了削弱。
因此可以說,特里斯坦對伊索德的愛,即卑微騎士對高貴女士的愛,是對上層階級的挑戰(zhàn),包含著反對封建社會階級制度的嘗試。這種典雅愛情給了騎士對領(lǐng)主不忠的理由,也成了騎士奪取領(lǐng)主特權(quán)的開端。由于階層構(gòu)成了歐洲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基礎(chǔ),特里斯坦的愛情也實際上撼動著封建社會框架的根基。
二、神性:圣潔的女士與完美愛情
伊索德被賦予了許多圣潔而神奇的特點:她美麗,高貴,善良,迷人,懂得醫(yī)藥知識。她是最初拯救重傷的特里斯坦的人,也是最終唯一能治愈特里斯坦致命傷痛的人,如同能夠治愈一切疾病傷痛的慈悲圣母。
從伊索德身上可以看見帶有神性的美德,但同時她也是一名凡人,她是圣母信仰的具象化與世俗化符號。《特里斯坦與伊索德》歌頌人的美德與情感,意味著神不再是唯一的文學(xué)主題。人們轉(zhuǎn)而審視自身,挖掘人類本身的價值。
伊索德?lián)碛兄惺兰o法國人崇拜的圣母的特質(zhì),而特里斯坦對她絕對尊重和服從,就像愛著圣母。他們之間的愛純潔美好,沒有性和骯臟的欲望:特里斯坦與伊索德同床共枕時,兩人之間的劍,避免了兩人的肢體接觸,象征著無性之愛。就如多米尼克·布戴所說:“……騎士必須服從他的女士……女士表現(xiàn)得不可接近……對女士的愛是對圣母的愛的摹本。[1]”騎士以愛圣母的姿態(tài)愛著高貴的女主人,并在愛情中品嘗殉道般的痛苦,同時獲取引導(dǎo)與救贖。
特里斯坦的典雅之愛是對圣母的宗教之愛的反射,同時也將愛轉(zhuǎn)變?yōu)閷ε缘氖浪字異?。敬愛的對象由神轉(zhuǎn)為人,昭示著人不再滿足于宗教信仰,天主教的控制力逐漸削弱。
三、天性:婚外戀情
典雅之愛的愛情永遠是婚外情。在當(dāng)時的封建統(tǒng)治者和教會看來,婚外戀情既不道德,更是犯罪。因此,騎士與貴婦之間的愛情,總是面對著雙重阻力。
婚外戀情起源于不幸福的婚姻,出于政治利益和繁衍后代的目的,伊索德被迫與年邁的馬克王結(jié)婚,但她所愛慕的卻另有其人。毫無疑問,對伊索德來說,這并非帶來幸福的婚姻。
與特里斯坦相愛,是伊索德少女的天性,也是對遏制天性的不幸婚姻的反抗。對愛的渴求,使這對戀人敢于無視道德和婚姻的束縛,也表現(xiàn)出伊索德對無愛婚姻和道德框架的不滿,以及追求世俗幸福的勇氣。
典雅之愛中的騎士與貴婦的婚外戀情,違背當(dāng)時的道德和法律要求,但也是擺脫封建制度和宗教精神控制的嘗試。低階層的男性與婦女不再順從教條,而選擇聽從自己的欲望。他們贊揚人的本能,并以自己的意志去愛他人。當(dāng)人開始聽從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封建制度和宗教的控制力便開始逐漸衰退,人文主義開始引導(dǎo)人們的思想。
特里斯坦與伊索德的愛情,是人性、神性與天性結(jié)合的產(chǎn)物,促使騎士階級打破固有的封建等級制度,將對崇拜神轉(zhuǎn)化為審視人類自身的價值,并試圖反抗封建社會和宗教的壓迫。它既繼承了中世紀的封建制度和宗教信仰,又進行了轉(zhuǎn)化和抗爭,孕育了人文主義的萌芽。
注釋:
[1]多米尼克·布戴,《典雅與完美之愛》,巴黎索邦大學(xué),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