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錫鴻
摘 要:新課程引領教學理念的更新,強調學生個性的發(fā)展,注重有效課堂的構建。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一直以來都是廣大教學工作者的普遍共識和共同心愿。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就需在深入領會貫徹新課程標準的同時,樹立對“有效教學”執(zhí)著追求的理念,引導學生逐漸建立自主的、靈動的、合作的學習方式,以獲取理想中的教學預期。下面,本文就對新課改下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策略展開論述,旨在進一步深化數學課程改革,實現初中數學有效教學。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數學;有效教學
在應試教育理念統(tǒng)治下的初中數學課堂中,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教以學生更多的知識和解題技巧,教師往往采取的是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這便嚴重阻礙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和主體性的發(fā)揮,進而更無從談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和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在此背景下,教師應及時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將學生學習意愿的激發(fā)擺在首位,并借助趣味導入、直觀教學和合作學習等多重有效手段來不斷調整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方式與方法,以使傳統(tǒng)課堂長期低效的現狀得以及時扭轉,從而實現初中數學有效教學。
一、實施趣味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意愿
于初中生而言,他們對于一門學科的學習往往在極大程度上建立在興趣的基礎上,且更加傾向于將學習過程融入一定的趣味場景之中,而非通過機械地背誦和記憶來掌握所學知識。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將學生學習意愿的激發(fā)擺在首位,并通過對導入環(huán)節(jié)進行精心設計來提高課堂教學的吸引力,進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
在教學“相似三角形”這部分內容之初,為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意愿,我向學生講述了一個故事:“在一個晴朗的日子里,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來到埃及參觀胡夫金字塔。環(huán)視一圈后,他向身邊的人詢問金字塔的高度,人們告訴他至今沒有一個人能測量出金字塔的高。泰勒斯聽后稍作思索,便說他可以做到。眾人紛紛表示不可能,只見泰勒斯拿出一條結繩,并在助手的幫助下很快測量出了金字塔的高?!敝?,我利用課件出示了相關情景圖,并向學生問道:“同學們,你們知道泰勒斯是用什么方法測量出金字塔的高度的嗎?”如此,通過對導入環(huán)節(jié)進行精心設計,不僅引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思考,而且還為接下來探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作了鋪墊。
二、運用直觀手段,突破教學難點內容
鑒于數學學科的抽象性和邏輯性比較強,僅憑教師一味地口頭講授難以深化學生的感性認識,這便為學生的學習和理解帶來了一定的阻礙。現如今,現代教育手段的出現和迅猛發(fā)展為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對此,教師不妨運用現代教育手段創(chuàng)設圖文并茂、動靜結合的直觀情境,將數學知識變枯燥為生動、化抽象為具體,從而達到突破教學難點內容、加深學生理解認識的目的。
三視圖的形成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不易通過語言文字進行描述。因此,“三視圖”這節(jié)課的特點便是難說、難畫、難想,常規(guī)的教學方式和手段缺乏直觀性和探究性,學生學習和理解起來具有一定的困難。于是,為突破這一教學難點,在認識簡單幾何體時,我運用信息技術將課本中的幾個圖例的組合過程借助現代教育手段展現了出來,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體會簡單組合體的組合形式。之后,我再次借助信息技術展現了由拼接和切割兩種方式綜合生成的組合體的三視圖的形成過程,并重點演示了虛線的處理,以強化學生對三視圖中虛、實線的理解和運用,使學生對空間圖形的認識在初中幾何的基礎上適當地上升到理性層面。
三、基于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和深入推進,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理念、模式、方式與方法已然不能適應學生的學習需要和能力發(fā)展需要。鑒于此,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我們不妨利用初中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這一性格特點,通過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引發(fā)學生認知上的沖突,使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在合作學習中發(fā)揮主體作用,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在教學“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這部分內容時,我先是以三幅太陽升起的照片導入了新課,并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地平線與太陽的位置引出了直線與圓的三種位置關系。接下來,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觀察到的直線與圓的三種位置關系,對圓心到直線的距離與半徑之間的數量關系和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合作探究。在這期間,我會在班內巡視輔導,對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予以及時的指導和點撥,以便在充分保障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同時,還能夠實現教與學的相互促進。
總而言之,要想實現初中數學有效教學,教師就需盡早走出“教教材”的誤區(qū),并以興趣教學為基礎、以情境創(chuàng)設為依托、以能力培養(yǎng)為重點,充分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親歷數學知識的探究過程,以達成理想中的教學預期。
參考文獻:
[1]黃月嬋.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數學有效教學的探討[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06):100+204.
[2]顧韜.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7(04):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