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松霖
親歷者
屠呦呦?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獲得者
2015年10月5日上午11時30分,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學院諾貝爾大廳內,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評委會常務秘書長烏爾班·林達爾宣布,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授予中國藥學家屠呦呦,以及愛爾蘭科學家威廉姆·坎貝爾和日本科學家大村智,以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這是中國科學家因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女科學家,是中國醫(y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y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對于屠呦呦來說,諾貝爾獎不僅是一項巨大的榮譽,更是她幾十年默默堅守的一個最佳注腳。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寧波,其名“呦呦”源自《詩經》中的詩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蒿”。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學醫(yī)學院藥學系生藥專業(yè);1955年畢業(yè)后到衛(wèi)生部中醫(yī)研究院(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前身)中藥研究所工作。其后,屠呦呦開始了14年寧靜的科研工作。
直到1969年1月21日,屠呦呦迎來科研人生的重要轉折。這一天,屠呦呦接到任務,要她參與并領導中藥所的“523”任務。
彼時,美國發(fā)動了二戰(zhàn)以后參戰(zhàn)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越南戰(zhàn)爭。隨著戰(zhàn)事升級,越南戰(zhàn)場上出現了美越之外的“第三方敵人”——抗藥性惡性瘧疾。有資料顯示,1964年越南戰(zhàn)爭中美軍因瘧疾造成的非戰(zhàn)減員比戰(zhàn)傷減員高出4?5倍。能否抵抗瘧疾,成為越南戰(zhàn)場上美越雙方的“勝負手”。
受越共主席胡志明請求,毛澤東、周恩來指示,有關部門要把解決熱帶地區(qū)部隊受瘧疾侵害,嚴重影響部隊戰(zhàn)斗力,影響軍事行動的問題作為一項緊急援外、戰(zhàn)備任務立項。
鑒于任務的緊迫性和艱巨性,只靠軍隊的科研力量在短期內完成這項任務的難度非常大,只有組織國內更多的科研力量,軍民大協(xié)作才有可能更好地完成這一緊急援外戰(zhàn)備任務。由此,涉及全國諸多省市、行業(yè)的科研工程拉開了序幕。為了保密,任務以1967年5月23日的開會日期為代號,被稱為“523”任務。
“523”任務也落到了中醫(yī)研究院肩上,但此時的中醫(yī)研究院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受“文革”影響,當時的中醫(yī)研究院科研工作幾近全面停頓,許多經驗豐富的老專家已靠邊站。
那樣特殊的歷史環(huán)境下,中醫(yī)研究院的“523”任務重擔落在了屠呦呦肩上。39歲的屠呦呦,雖然職稱上是實習研究員,但來到中藥所已14年,兼具中西醫(yī)背景,科研水平已經步入中藥所第二梯隊。以當時中藥所的現狀,屠呦呦正是比較合適的人選。
1969年1月,屠呦呦被任命為課題組組長,正式走上抗瘧之路。到1971年9月初,屠呦呦團隊篩選了100余種中藥的水提物和醇提物樣品200余個,但篩選過的中藥里,對瘧原蟲的抑制率最高的也只有40%左右。
盡管結果令人失望,但屠呦呦沒有放棄?!爸匦侣裣骂^去,看醫(yī)書!”從《神農本草經》到《圣濟總錄》,再到《溫病條辨》……屠呦呦帶著團隊重新埋頭在一摞摞厚厚的古籍中。
在反復研讀文獻的過程中,《肘后備急方》關于青蒿的描述給了屠呦呦至關重要的靈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p>
為什么古人用“絞汁”?既往的提取研究,一般中藥常用水煎煮或者用乙醇提取,但結果都不好,難道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忌高溫和酶的影響?
經過周密的思考,屠呦呦重新設計研究方案,又歷經了上百次失敗,到1971年10月初,經歷過190次失敗后,在191號青蒿乙醚中,中性提取物樣品抗瘧實驗的最后結果顯示,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了100%。
為了讓191號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盡快應用于臨床試驗,綜合分析青蒿古代的用法并結合動物實驗的結果,屠呦呦向領導提交了志愿以身試藥的報告。“我是組長,我有責任第一個試藥!”
屠呦呦的試藥志愿獲得了課題組同事的響應,1972年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員一起住進了北京東直門醫(yī)院,成為首批人體試毒的“小白鼠”,他們在醫(yī)院嚴密監(jiān)控下進行了一周的試藥觀察,未發(fā)現該提取物對人體有明顯毒副作用,其后,科研團隊又補充5例增大劑量的人體試服,受試者情況均良好。
至此,青蒿素的提取終于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初戰(zhàn)告捷后,屠呦呦和“523”其他成員繼續(xù)致力于青蒿乙醚提取物中有效成分的純化與分離工作。
1981年10月,在北京召開的國際會議上,屠呦呦作的題為《青蒿素的化學研究》的報告,引起世界衛(wèi)生組織專家的極大興趣,并認為這一新的發(fā)現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將為進一步設計合成新藥指出方向。
屠呦呦進一步思考。在1985年,開始了抗瘧疾新藥雙氫青蒿素及其片劑的開發(fā)研究工作。又歷經7年,終于將發(fā)現于1973年的雙氫青蒿素,在1992年獲得新藥證書并轉讓投產。這是屠呦呦對中國乃至世界做出的又一重要貢獻。當年,她主持的雙氫青蒿素及其片劑項目被評為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為此她被中醫(yī)研究院聘為終身研究員,成為中國中醫(yī)科學院第一位終身研究員。
雙氫青蒿素在制藥企業(yè)投產后,取名為“柯大新”,被廣泛用于各種瘧疾的治療。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統(tǒng)計,全球有20多億人生活在瘧疾高發(fā)地區(qū),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qū)約2.4億人受益于青蒿素聯(lián)合療法,約150萬人因該療法避免了瘧疾導致的死亡。古老的中國小草釋放著令世界驚嘆的力量。
北京時間2015年10月6日13時,當屠呦呦接到林達爾的電話,通知她獲獎并表示祝賀,邀請屠呦呦赴瑞典參加諾貝爾獎頒獎大會時,耄耋之年的屠呦呦說道,“這不僅是個人的榮譽,更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科學工作者的認可”。獲獎之后,屠呦呦還曾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這句話。
這既是一位老科學家的謙虛,也并非客套話。
4年前的2011年,作為醫(yī)學界諾貝爾獎的拉斯克獎花落屠呦呦,評委會所依據的是三個“第一”:第一個把青蒿素帶到“523”任務,第一個提取出有百分之百抑制率的青蒿素,第一個做了臨床試驗。
但青蒿素的研究歷程既飽含著屠呦呦等一批科研工作者的心血汗水,也離不開舉國體制的共同協(xié)作支撐。
1967年項目啟動運行,60多個科研單位、500多名科研人員組成這個科研集體。1978年11月28日,在揚州召開青蒿素鑒定會時,主要研究單位就列了6家,主要協(xié)作單位有39家之多,參加鑒定會的人員達100多人。
原全國“523”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張劍方說:“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國科技工作者集體的榮譽,6家發(fā)明單位各有各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從傳統(tǒng)醫(yī)藥中用現代的科技手段研制成功一種新結構類型的藥,發(fā)明證書上的6個單位中,無論是哪一個單位,以當時的人才、設備、資金、理論知識和技術都不可能獨立完成?!?/p>
時任中國中醫(y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院士說:“青蒿素就是幾十家科研機構、幾百位科學家共同奮斗的結果。舉國體制在當年困難的條件下發(fā)揮了極大作用,這種團隊精神永遠不會過時。”
編輯:陳棟棟? chendongdong@ceweekly.cn? ? 美編:孫珍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