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華
楊樂 中國科學院院士,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參會者。
1978年3月,北京依然春寒料峭,楊樂和他的同事們卻感受到了久違的溫暖。
從當年3月18日到31日,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科技界知名學者5500多人與會,連同列席代表共7300多人。作為廣大科技工作者代表,楊樂上臺領取“全國科學大會獎”。
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作了重要講話,號召“樹雄心,立大志,向科學技術現(xiàn)代化進軍”。“四個現(xiàn)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xiàn)代化?!编囆∑降闹v話令楊樂記憶猶新。
敏感的人們當時就意識到,全國科學大會的籌備和召開,是對“十年動亂”中遭到嚴重破壞的科技工作的全面撥亂反正,徹底解放了知識分子。此后的發(fā)展也一次次用實踐證明“科學技術就是生產(chǎn)力”的論斷是多么強烈地推動了中國的進步。
當年33歲的任正非也參加了這次大會。2019年,他回憶當時參加大會的情景時說:“1978年3月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我們聽了很多前輩作報告,包括陳景潤。當時我們聽得淚流滿面,太感慨了,國家終于承認我們是這個國家的‘兒子,鄧小平講話中說我們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全場歡聲雷動,我們是工人階級了,不是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了,很興奮。”
如今的人們也許不太明白任正非所說的“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這頂帽子曾經(jīng)有多么沉重。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趙忠賢在2018年的一次座談會上回憶起了“文革”中的待遇。那時,他在中科院物理所參與一項國防任務,在和人因工作的問題而發(fā)生矛盾后,竟被罵“你個臭知識分子”。趙忠賢的遭遇是我國當時科學技術領域的一個小小的縮影。在“文革”“十年浩劫”中,科學技術領域成為重災區(qū)。解放以來17年的科技工作被當作“反革命的資產(chǎn)階級科研路線”遭到徹底否定。
楊樂回憶,他和張廣厚1956年考入北京大學,1962年畢業(yè),1966年研究生畢業(yè)?!拔母铩遍_始后,他們不得不停止了研究。那時,他們還住在中科院數(shù)學所的集體宿舍。要么政治學習,要么寫大字報,要么到學校看大字報,就是不能看書學習研究,否則就會被批為走白專道路,走資本主義道路。后來,又到農(nóng)場勞動、到中學教書、到工廠干活,直到1971年,周恩來總理過問科學院的工作,研究環(huán)境稍有轉機。
1972年,陳省身、楊振寧等科學家回國訪問,他們看到中國的狀況后委婉地表示,基礎理論研究還是有意義的。1971年底到1972年初,楊樂和張廣厚重新開始了研究工作。首先是搜索本領域世界最前沿的進展。其間,他們看到了一篇美國同行的文章,文中提到了楊樂和張廣厚的研究成果。原來,“文革”前,楊樂和張廣厚發(fā)的一篇論文,恰好解決了英國數(shù)學家W.K.Hayman提出的一個問題。從那時起,楊樂和張廣厚先后在函數(shù)值分布理論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獲得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
1976年5月,美國純粹數(shù)學(相當于國內(nèi)的基礎數(shù)學)與應用數(shù)學代表團到中國訪問,想深入考察中國的數(shù)學研究水平。中方組織了60多場學術報告,但美國人的總體評價是,中國的數(shù)學研究與世隔絕,研究水平比較一般。不過,陳景潤的“哥德巴赫猜想”與楊樂、張廣厚的“函數(shù)值的分布理論”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
一切都亟待改變。
楊樂說, 全國科學大會并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在此前后,黨中央還有一系列的重大舉措來撥亂反正,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在新的征途上奮勇前進,比如說給“文革”中間受迫害的老科學家平反昭雪,恢復高考和研究生的考試,恢復學術職稱(在黨中央的批準下,1977年10月,中科院破格提升陳景潤為研究員,提升楊樂和張廣厚為研究員)、實施國家津貼,恢復科學系統(tǒng)和學會的活動,制定全國學科發(fā)展規(guī)劃,加強國際學術交流等。
1977年7月,鄧小平正式復出。1977年8月4日,鄧小平親自提議召開并主持的全國科教工作座談會,全程5天參加會議的全部議程。
原國家科委副主任吳明瑜如此評價:“如果說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預示著科技春天的到來,那么這次會議就是春天前的驚雷?!?/p>
1977年9月18日,中共中央發(fā)出了《關于召開全國科學大會的通知》,明確指出:“四個現(xiàn)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現(xiàn)代化,能不能把科學技術搞上去,是關系到我們國家命運和前途的大問題?!?/p>
大會各項籌備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許多故事流傳至今,依然動人。
陳景潤的故事就與全國科學大會緊緊相連,成為科學家和科學技術重新得到尊重和重視的標志。
1978年1月,《人民文學》發(fā)表《哥德巴赫猜想》,之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轉載了這篇長文。
一夜之間,科學家成為全國上下崇拜的偶像。
1978年,楊樂和他的同伴張廣厚一道走進了人民大會堂,參加了全國科學大會。楊樂第一次聽到了“科學技術是生產(chǎn)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全場掌聲雷動?!熬驮诮裉?,中國翻開了嶄新的一頁?!?楊樂當時想。
作為全國科學大會的組織者之一,吳明瑜認為,在全國科學大會前后,鄧小平改革的思路已經(jīng)非常明確了。通過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推動科技教育界的改革,一下子就帶動了全國各個方面,促進了全中國的改革開放??梢哉f,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正式宣告了全面改革開放的開始,而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已經(jīng)揭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
在科技領域,全國科學大會之后,從中央到地方,迅速平反冤假錯案,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恢復專業(yè)技術職稱,提高知識分子待遇,改善科研工作條件,我國的科技事業(yè)蓬勃發(fā)展。
每一項政策的改變都在此后的發(fā)展中凸顯其價值。比如,允許學者重新走出國門。楊樂說,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國家選派了大批訪問學者到美國、西歐、日本等國進修,他們刻苦努力,回國后成為科研戰(zhàn)線上的骨干。1977年開始恢復高考的學生,認真學習,許多人畢業(yè)后在國內(nèi)外繼續(xù)深造,攻讀博士學位,逐漸成為杰出的專家學者。
全國科學大會通過了《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草案)》,這是我國改革開放后制定的科學技術發(fā)展長遠規(guī)劃,也為中國后來制定科教興國戰(zhàn)略和人才強國戰(zhàn)略奠定了基礎。
楊樂介紹,新世紀以來,從中央到省、市各級黨政組織和領導都大力支持科研和教育,經(jīng)費支持逐年迅速增加,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努力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深化科研和教育體制改革,進一步擴大學術交流和對外開放。
在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用詩人的語言宣布:“我們民族歷史上最燦爛的科學的春天到來了?!?/p>
數(shù)十年過去,時間已經(jīng)見證并且仍將見證科學春天的勃勃生機。
編輯:陳棟棟 chendongdong@ceweekly.cn? ? 美編:黃河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