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 鑫 吳曉棠/伊犁師范大學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中設置了18個學習任務群,學習任務覆蓋文學類文本、實用類文本和論述類文本三種,并在必修部分單獨設置“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可見實用類文本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而且實用類文本教學更加關注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養(yǎng)成以及科學能力的提升,通過學習實用文有助于學生形成科學、理性的思維方式,提高對當下時事熱點的關注,形成較強的判斷力。因此,重視實用類文本教學,探究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需要一線教師和語文教育研究者的持續(xù)努力。
“實用類文本”是課改之后提出的新概念,是指有針對性的應用性文章,區(qū)別于文學類作品和論述類文章,具有很強的時代特征和社會屬性,實用類文本包含的內容很多,如新聞、演講辭、傳記、科普類文章以及報告文學等,實用類文本不僅與日常生活聯(lián)系更為緊密,而且具有語言簡潔明了,邏輯嚴謹清晰,內容真實通俗等特點,其語言風格也與文學類文本有著明顯的不同。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實用類文本選文基本囊括了實用類文本的所有類型,對高中生而言有著不可忽視的教育和實用價值。研究實用類文本教學,可以更好地豐富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和情感體驗,增強其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
實用文的種類很多,除了實用性、真實性以及語言的通俗性這些共性特征之外,其中每一類型的實用文都有著自身的特點。只有了解掌握了各種類型的實用文的特點,才能有效的開展教學,實現(xiàn)實用文的教學價值。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中的實用文選文類型為新聞、報告文學、演講辭、人物傳記、科普文幾大類,下文將選取實用類文本中的演講辭和科普文進行教學策略探究。
演說辭也稱為演講稿,是實用類文本的一種類型。演講辭是指在公關場合或集會上,演說者針對某一問題發(fā)表自己的主張、表達自己的思想或闡明某種觀點的講話文稿。演講辭是進行演講的依據(jù),是對演說內容和形式的規(guī)范和提示,它體現(xiàn)著演說的目的和手段以及演說的內容和形式?,F(xiàn)選取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第四單元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為例,探究高中語文實用類文本中演說辭的教學策略。
1、借助文本分析演說辭特點,發(fā)揮演說辭讀寫說的教學價值
演說要求觀點準確,表達具有沖擊力,語言就有強烈的感染性;同樣演說辭也不同于命題寫作,演說辭的用詞既要符合文章的寫作規(guī)范,又要具有一定的口語化,適合演說,表達觀點。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個夢想》中大量運用了排比、反復、比喻等修辭方法,在演說過程中一直調控著聽眾的情緒,和聽眾形成了緊密的情感互動,因此其演說具有很大的鼓動性。在演說辭教學過程中,可以將教學重點定位在“演說三要素”,即情感、理性、權威三要素,通過在教學過程中探討“演說三要素”,分析演說辭的語言特點,培養(yǎng)學生遣詞造句的寫作能力,完成從寫好演講辭到做好演講的過程,從而真正發(fā)揮演說辭讀寫說的教學價值。
2、組織主題演說活動,培養(yǎng)學生演說能力
《我有一個夢想》是一篇結構分明,語言感染力極強的經(jīng)典演講辭,其中許多膾炙人口的佳句名段已成為激勵黑人進行斗爭的座佑銘。那么此課教學如何做到既有語文味,又有實用性呢?在了解如何寫好演講辭和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之后,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演講情境,讓學生扮演校長、老師、醫(yī)生等其他感興趣的社會角色,選取3位學生分別在課前做主題演講,時間為3分鐘。演講結束之后,請其他學同學對演講內容進行評價分析(他們講了什么內容,演講中心是什么,對你有什么啟發(fā))。學生借此不僅可以了解演講的基本要求,針對具體主題,完整清晰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也能真實地感受語言的力量和“入其耳、感其心”的演講魅力。在基于文本的基礎之上,把演說實踐相結合,實現(xiàn)演說辭的寫作能力和實際演說能力遷移和轉化。
3、開展演講辭的對比教學,鑒賞中外演講之異同
學習《我有一個夢想》這篇課文時,首先要接觸和了解的是作品的語言,這是一篇外國經(jīng)典演講辭,在演講技巧和內容編排上都與中文演講辭有著一定的區(qū)別?!段矣幸粋€夢想》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第四單元,在本單元同時還選編了蔡元培先生的《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同樣是演講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對比兩篇演講辭的演講者的身份、演講內容的構造技巧以及時代背景等,使學生掌握不同身份、不同環(huán)境下應該進行怎樣的演說,了解中外在語言表達方式上的差異,比如《我有一個夢想》中多用語氣激昂的短句和排比句,振奮人心,而《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中則較多引用古文,語言凝練,意味深長,有著中華文化的獨特之處。引導學生學會尊重文化的差異性,多方面地吸收不同國家和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更好地開展演說活動。
科普類文章從文體上來說,屬于說明文,主要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對客觀事物做出說明或對抽象事理的闡釋,使人們對事物的形態(tài)、構造、功能、關系或對事理的概念、特點、來源、等形成科學的認識,從而獲得有關的知識??破瘴牡慕虒W設計既要注重學生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又要關注科學精神、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思維方法的培養(yǎng)?,F(xiàn)選取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5第四單元梁思成先生的《中國建筑的特征》為例,探究高中語文實用類文本中科普文的教學策略。
1、強化語境意識,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
《中國建筑的特征》是一篇事物說明文,側重說明科學知識,全文以科學的態(tài)度、嚴謹?shù)恼Z言向讀者介紹了中國的主要特征,梁思成是中國有名的建筑歷史學家和建筑師,在本篇選文中有很多專業(yè)性極強的詞匯,如脊槫、櫛篦、墻額等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解釋清楚這些詞語放置于建筑學中的含義,必須從詞匯學的角度,從宏觀上使學生掌握詞語的基礎知識。熟悉這類詞可以為閱讀提供廣闊的知識背景,使學生可以深入地理解文章中所闡述的科學知識,提升知識儲備量。
2、篩選整合信息,理解說明對象的特征與要點
相較于文學作品來說,科普文的語言是枯燥的,具有極強的說理性和科學性,那么如何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抓住關鍵信息,獲取重要知識呢?老師需要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字信息篩選整合的能力,能夠從文中提煉出關鍵內容回答老師的問題。在《中國建筑的特征》這篇文字中,梁思成對中國建筑的主要特征進行了有條理的闡述,那么作者概括中國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順序展開的?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之間的“可譯性”?這些問題需要閱讀全文并理清思路,同時還需對文本的前后文進行邏輯梳理,通過對文中關鍵信息的提取,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內涵,進而做到理解說明對象特征與說明的要點。
3、準確把握文意,拉近知識與生活的關系
教材當中很多科普類選文都可以深入生活找尋答案,比如在學習《中國建筑物的特征》時,可開展“建筑學”小組實踐考察活動,學習建筑學的相關知識,在課外可以以小組的形式對當?shù)氐慕ㄖM行調查研究,挖掘中國建筑中所承載的文化底蘊,然后要求各小組提交關于中國建筑特征的調查報告,并進行交流匯報,互相學習,把深奧難懂的科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真正達到實用類文本的教學目的。
實用類文本有知識的學習,還有對敏銳的洞察力、開放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和提升,要讓學生從象牙塔走向實踐,學會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需根據(jù)課文主題明確學習目標,根據(jù)教學內容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相關情境,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實用性研討和社會活動的能力。把課堂還給學生,鍛煉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在閱讀與交流中進行知識的積累和建構,學習和掌握不同文本類的創(chuàng)作,不斷加強語文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實現(xiàn)實用類文本的教學目標,發(fā)揮實用類文本之于學生的應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