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海
一
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種麥,谷雨種大田。這是小時候就會背誦的節(jié)氣歌,現(xiàn)在還能回想起父親坐在炕頭上數(shù)著手指自言自語說節(jié)氣歌時的神情。
在喧囂的城市中待久了,早已記不得哪一天是驚蟄,哪一天是谷雨了,然而哪一天是清明卻是不能忘記的。二十四節(jié)氣中只有清明既是節(jié)氣,又是節(jié)日。春分之后,萬物復蘇,寒食之后,天清地明。踏青,郊游,掃墓,放風箏,蕩秋千,這些遠古風俗在現(xiàn)代都市里保留下來的只有掃墓了吧。
二
今年的清明,沒有紛飛的細雨,遠遠近近的街頭一如往日一樣寧靜安詳。遠離故鄉(xiāng)的我在清明這一天,沒有親人的墓碑可掃,只好站在窗前,一邊看著遠處山岡上漸漸濃郁起來的綠色,一邊回想昨日和幾個朋友到墓地去看望一個去年逝去的朋友。放上一束鮮花,在石爐里點上三根香煙,我不知道他知不知道我們來看他了,但我能夠回想起他狠狠地吸上一口煙,笑瞇瞇地看著每一個人的樣子,那個朋友叫積慶。
三
清明,是寄托哀思的日子。祭祀回來的老唐說,他從早上三點就看天棚了。老唐的愛人已經(jīng)去世多年了,但他依然時常陷入懷想之中。我知道老唐是一個重情的人,他說他很想逃離,但逃離到天涯之后,不知道還會不會想她。我知道,傷情,是因為清明的日子里會有墓碑、會有鮮花,還會有對故人刻骨銘心的懷念,這種懷念縈繞于心,揮之不去。但我想,清明,還是一個屬于春天的節(jié)日,清明,不一定非要點燃慎終追遠的香火,天空也不一定非要有細碎纏綿的小雨,我們可以一身素衣地向逝去的故人鞠躬,也可以在晴朗的天空下自由地行走,還可以約上三五個好友,喝上一壺杏花村酒,讓所有的情緒在清明這個日子里釋放。我們所感傷的,可以是那些逝去的親人,我們釋放的,也可以是某年某月積纏于心的某種憂郁的情結(jié)。
四
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清明到了,春天就到了。
春天,是一個播種的季節(jié),也是一個夢想的季節(jié)。海子在春天就做了一個夢,靜靜地躺在鐵軌上,把自己的靈魂,獻給了溫暖的春天,把美麗的詩和美麗的愛情留給了后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樣的季節(jié)里,誰不希望夢想持久下去呢?但死亡,也是讓夢想永恒的一個方法。
在朋友的墓前,我也想到了我的明天。死亡的方式我無法選擇,魂歸何處我也無法預知,但我是決計不要墓碑的,不用鋼筋水泥來禁錮我的靈魂和肉體,一定要把骨灰撒向大海或是曾經(jīng)去過的某一個山岡,這是我來到這個城市之后決計要做的一件事。
既然走了,就要決絕,讓靈魂自由地飄蕩,不應當在清明這一天再從老遠的地方匆匆地趕回來等候親人的鞠躬。春暖花開的日子,應當是快樂著遠行的日子,那時的我,一定會一身輕松地走在通往天堂的某條開滿鮮花的山路上。
五
父親在世的時候,是不主張燒紙的。父親常說,燒紙燎地皮,灑酒地皮濕,沒有用。我也時常說一句調(diào)侃的話,上墳燒報紙——糊弄鬼呢。其實,燒紙也好,鮮花也好,只是一種儀式,一種經(jīng)年堅守的習俗?,F(xiàn)今的人們并不真的相信有什么鬼神。清明也好,七月十五也好,只不過是人們找個時間節(jié)點來緬懷逝去的親人,寄托我們的哀思。身在他鄉(xiāng)的我,到哪兒去祭奠我逝去的那些親人呢?
六
在北方,清明就可以不穿棉衣了,盡管偶爾還有些寒意,但陽光下紫色的地氣已經(jīng)開始升騰了,桃花開了的時候,大地也開始色彩斑斕了,田野,開始有了忙碌的身影,遠處的山岡和村莊,就像母親的懷抱,溫暖地張開了。在這樣天清氣朗的溫暖季節(jié),還有什么理由一味地憂傷呢?生命,是一個輪回的過程。從母腹降臨世界,從童年走向青年,從中年走向暮年,從一座城市走向另一座城市,每一個階段都是一個成長的過程,而死亡,也只不過是人生戲劇中的一個片斷、高潮,或是收場,那些長長短短或蹣跚、或堅定的足跡,就是我們?yōu)樽约鹤囗懙纳鼧氛隆?/p>
抬起頭來笑一笑吧,思念和憂傷屬于過去,對于只有百年人生的我們來說,未來并不漫長。迎春花的花期雖然短暫,但它卻用怒放的生命生動了整個春天,用樂觀的姿態(tài)迎接每一個黎明,這是我們的使命,即使明天告別這個世界,今天,我們也應當神采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