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現(xiàn)代稱主人為“東家”。某人請客吃飯,則稱“我來做東”。這種說法追本溯源,是“東道主”一詞?!皷|道主”最早出現(xiàn)于《燭之武退秦師》。春秋時期,鄭國被晉國軍隊和秦國軍隊所包圍,情況危急。鄭文公派燭之武去面見秦穆公,陳述鄭國被夾擊、消滅之后,只會對晉國有利,對秦國反而有害。他勸說秦國留下鄭國:“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供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币馑际?,秦國讓鄭國作為東道的主人,秦國的使者往來經(jīng)過鄭國,一旦資糧缺乏,鄭國就能及時供給。秦穆公頓時醒悟,遂聽從了燭之武的意見。
西,由于“日出于東而落于西”,我們的祖先習慣把“西”作為逝世的代稱。于是有了“一命歸西”“駕鶴西去”等詞語。另外,古代封建社會里,有些大戶人家往往聘請學問高深的人做子女的家庭教師,家庭教師則被稱為“西席”。
南,現(xiàn)代稱某人的職務屬于“人求于我”類型,是“朝南坐”的位置。這種說法,源自《易經(jīng)·說卦》的“古帝王之位向南,故稱人君為南面”。
北,我們?nèi)A夏民族發(fā)源于北方的黃河流域,所以古人習慣上把“北方”與“中國”等同起來。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有云:“(曹操)驅(qū)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這里的“中國士眾”就是指北方的士卒。此外,“北”也有“敗走”的意思。清朝咸豐年間,洪秀全、楊秀清領導太平軍起義,勢如破竹,銳不可當。此時,曾國藩奉朝廷之命在湖南原籍編練鄉(xiāng)勇(即湘軍),鎮(zhèn)壓太平軍。但曾國藩常常失利,無奈之下想向朝廷乞援,于是自擬奏折中有“臣屢戰(zhàn)屢北”之句。他身邊的一位師爺立即提出異議,認為“屢戰(zhàn)屢北”詞意頹唐沮喪,顯示自己懦弱無能,不妨改為“屢北屢戰(zhàn)”,雖事實仍舊,而氣概則完全不同,顯示了自己的百折不撓。曾國藩悟出玄機,稱贊師爺?shù)溃骸耙蛔种祝灾登Ы鹫?,蓋在此耳!”
東、西、南、北四詞連用,常能收到很好的修飾效果。比如《木蘭辭》中有“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又如毛澤東論述中國地域廣大,適宜游擊戰(zhàn):“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边@些句子,讀來讓人印象深刻,經(jīng)久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