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柳
近年來,詩詞節(jié)目的熱播,讓古老的“飛花令”重現(xiàn)生機,進入大眾視野,同時也喚醒了大眾久遠的文化記憶?!帮w花令”,是古人在酒席間用以助興的一種游戲,它要求參與者限時吟出帶“花”字的詩句,并且對“花”字在全句中出現(xiàn)的位置有嚴格要求。
“飛花令”的盛行與復(fù)興,從側(cè)面展現(xiàn)出了“花”這一文化元素在古典詩詞中占據(jù)的重要地位。從古到今,人們賞花、戴花,也詠花、頌花,花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花文化”也早已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血脈之中。
“花神”之妙
古人的日子,是按照花開花落的時節(jié)來過的。花開四季,古人也從花的桔榮盛衰來觀測一年的氣候變化,于是就有了“二十四番花信”。從小寒到谷雨,八氣計二十四候,每候以一花信風相對應(yīng)。南朝的《荊楚歲時說》里記載:“始梅花,終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風?!睆男『?jié)氣的梅花,到谷雨節(jié)氣的楝花,周而復(fù)始的花信風,像樹木的年輪一樣記錄著歲月的流轉(zhuǎn)。
而相較于節(jié)氣對應(yīng)的“二十四番花信”,“十二月花神”則顯得更加生動有趣。從農(nóng)歷一月到十二月,對應(yīng)當季的花通常是一月梅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花、五月榴花、六月荷花、七月玉簪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木芙蓉、十一月山茶花、十二月水仙花,當然,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也有各自版本的十二月代表花卉,被奉為花神的人物更是各不相同。
被冠以“花神”之名的,首先當然是那些妖嬈多姿的古典美人們。南朝的壽陽公主就是梅花花神的代表人物之一,因為她發(fā)明了“梅花妝”。據(jù)說,正月里的一天,壽陽公主與宮女們在含章殿外嬉戲,玩得累了,她便在宮殿檐下小憩。此時,一陣輕風吹落了院中的梅花花瓣,花瓣正好落在壽陽公主的額頭上,又被汗水沾染,留下了淡淡的痕跡。這花瓣痕跡襯得壽陽公主更加嬌媚。后來,壽陽公主便時常用梅花花瓣貼在額頭上作為裝飾,宮人們也爭相效仿。宋代歐陽修的詞“清晨簾幕卷輕霜,呵手試梅妝”,依然能勾起人們對女子美好容顏的想象。當然,“梅花妝”的原材料,未必是真正的梅花花瓣,也可能是艷麗的胭脂。
另一位梅花花神的代表人物,卻不是壽陽公主這樣蕙質(zhì)蘭心的女子,而是以“梅妻鶴子”聞名的宋代土人林逋。林逋生于儒學世家,但他并不像傳統(tǒng)士人那樣秉持著“學而優(yōu)則仕”的理想,熱心考取功名,期待在朝堂上有所作為。他性格恬淡,隱居西湖孤山,不僅終生沒有做官,也不愿意娶妻生子,終日與心愛的梅花、仙鶴為伴,身無長物。這樣的生活方式,即使放在現(xiàn)代,也算得上特立獨行了。林逋愛梅,最能欣賞梅花之美,“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句子,成了千古詠梅的絕唱。梅花清高的精神與隱土的品質(zhì)非常契合,林逋也順理成章地被尊為花神。
與林逋相似,陶淵明也是因?qū)栈ㄒ煌樯疃闪撕笕搜壑械木栈ɑㄉ瘛!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概括了陶淵明恬淡自如的隱土生活。雖然他也會因遭遇缺衣少食、無錢沽酒的窘境而不得不厚著臉皮去“乞食”,但陶淵明與他筆下的菊花,共同為中國人鑄造了一個悠然自若的精神家園,成了千古文人所向往的理想境界。
除了美人與文士,保家衛(wèi)國的將領(lǐng)有時也會被尊為花神。比如楊家將里的楊延昭,就榮登桃花花神之位。相傳桃木有為人驅(qū)逐邪惡的守護之效,可以比擬英烈保家衛(wèi)國的凜然大氣,而桃花顏色鮮艷,飄蕩時又如同一腔熱血,故看似嬌艷柔弱的桃花,也因此被渲染上了鐵血英雄的剛烈之氣。
花神也未必都是樣貌美麗的,比如石榴花花神之一的鐘馗,就以容貌奇特、富有威懾力著稱。榴花如火,與鐘馗疾惡如仇的性格相呼應(yīng),故傳統(tǒng)民間繪畫中的鐘馗,耳邊有時也會插上一朵石榴花。
版本龐雜的“花神”的故事,其實就是花與人之間的奇妙互動。從不同版本的“十二月花神”故事中,我們可以讀出中國傳統(tǒng)花文化中蘊藏著的活潑意趣?;ㄏ笳髁巳说钠犯瘢擞重S富和詮釋了花的內(nèi)涵。
蒔花之趣
古人對花的愛,跨越階層,不分貧富。曾有人總結(jié)出入生的四十件樂事,其中包括高臥、靜坐、嘗酒、試茶、閱書、臨帖、對畫、誦經(jīng)、詠歌、鼓琴、焚香、候月、聽雨、望云、瞻星、負喧、賞雪等,而“蒔花”也位列其中。正是這些“無用之事”,共同構(gòu)成了一個人生命中最靜謐美好的記憶,創(chuàng)造了心靈棲居的空間。
對古代的達官貴人來說,奇花異草是一種賞心悅目的觀賞物;于普通人家而言,花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點綴。如白居易就在詩詞中詳實地記載了京城中人們爭相購買牡丹花的情境——“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牡丹價值不菲,因此人們在養(yǎng)護、移植牡丹時會格外小心和講究,“上張幄幕庇,旁織巴籬護。水灑復(fù)泥封,移來色如故?!碑斎?,這么嬌貴的花兒,就像當時嶺南的荔枝一樣,并不是平民百姓能夠隨意消費得起的。
關(guān)于牡丹,還有一個傳說。有一年冬天,女皇武則天突發(fā)奇想,希望再看到百花齊放的盛景,于是發(fā)下一道圣旨——“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放,莫待曉風吹”。第二天,御花園內(nèi)百花盛開,唯獨牡丹沒有開放。于是,女皇一怒之下,便將牡丹貶到了洛陽。當然,這只是一個有趣的傳說,因為當時其實已經(jīng)有了類似“溫室栽培”的技術(shù),即可以通過人工調(diào)整,讓花卉反季節(jié)盛開。
古人對養(yǎng)花十分講究。北宋的黃庭堅喜歡蘭花,就自己摸索出了一套養(yǎng)護蘭花的方法。他認為必須用沙石種植,花才會長得茂盛,澆灌的水則需要選擇“湯茗”,以確保種出的蘭花清香恰人。如此用心細致的養(yǎng)法,比較費時費力,也需要一定的物質(zhì)基礎(chǔ)。
不過,即使是經(jīng)濟能力有限的人,只要用心,也一樣可以享受蒔花的樂趣。清代乾隆年間,蘇州有一位名叫沈復(fù)的士人。他一生都沒有參加科舉考試,也沒有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事業(yè)。他四處漂泊,一度依靠賣畫為生,生活堪稱落魄。但是,他在困窘中寫了一本《浮生六記》,這本書流傳至今。《浮生六記》中,最動人的除了沈復(fù)和妻子蕓娘相濡以沫的愛情故事,還有那些充滿情趣的生活小事。
沈復(fù)家貧,雖有愛美之心,但顯然不可能像富貴公子一樣大肆采買珍奇花卉來裝點居所。于是,他和妻子就在細微之處下功夫。在《浮生六記》中,他不厭其煩地介紹種碗蓮的經(jīng)驗——“以老蓬子磨薄兩頭,入蛋殼使雞翼之,俟雛成取出,用久中燕巢泥加天門冬十分之二,搞爛拌勻,植于小器中,灌以河水,曬以朝陽,花發(fā)大如酒杯,縮縮如碗口,亭亭可愛”。只要真心熱愛花草,熱愛生活,即使身居斗室,顛沛流離,也一樣可以享受蒔花之趣。碗蓮精致小巧,尤其適合放在案頭,比起池塘中亭亭玉立的蓮花,反而多了幾分耐人尋味的雅趣。
千姿百態(tài)的插花也是古人案頭的一道風景線。為了養(yǎng)護好瓶花,延長瓶花的壽命,古人也耗費了很大的功夫。如將牡丹、荷花的花枝切口浸在蜜糖水中,將梅花枝浸在鯽魚湯中等。不過,花卉是自然之物,用自然之水來養(yǎng)護最佳,于是古人也會專門收集雨水、雪水,用來供養(yǎng)瓶花。
養(yǎng)花能為生活增色不少,而古人在這一愛好上,從不吝惜時間和精力。一些愛花成癖的文人還專門撰寫了花卉類專論書籍,比如范成大的《梅譜》、劉蒙的《菊譜》、趙時庚的《金漳譜》、王象晉的《群芳譜》等。
除了種花、養(yǎng)花、插花,簪花的習俗同樣流傳甚廣。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寫過一首很俏皮的詞:“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詞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年輕女子簪花的情境。她從賣花人處挑選了一支帶著露水的花,而插到頭上之后,又無由地擔心起被花兒搶了“風頭”,于是撒嬌地要讓丈夫來品評一下,到底是自己好看,還是花兒好看。喜歡簪花的不僅是年輕漂亮的女子,連蘇軾這樣的名人,也有過宴飲醉歸,頭簪牡丹招搖過市的經(jīng)歷。
花饌之美
以花為食,是中國古代食文化中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早在屈原的《離騷》中,就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句子。對古人來說,花不僅可以用來看,還可以用來吃,花卉的食用價值與它的觀賞價值一樣重要。
古人的生活態(tài)度中,貫穿著天人合一的理念。如梅花上的雪水清香潔凈,是煎茶的上佳之水,而梅花的花朵本身,也可以是一道佳肴。明代有一本著名的養(yǎng)生大全《遵生八箋》,里面記載了用梅花煮粥的方法一煮粥的水,需要使用雪水,等粥快要煮好時,放入梅花花瓣,煮沸后便可以起鍋了。
至于《離騷》中提到的“夕餐秋菊之落英”,在后代的飲食文化中,也被加以豐富和演繹。宋代的司馬光在敘事詩《晚食菊羹》中,記載了一件有趣的小事。因為平時在官場應(yīng)酬,吃膩了膏粱厚味,回到家中看到園中的菊花時,靈機一動,便讓廚師將其做成了清爽的羹湯,還特地囑咐不要放太多的調(diào)味料。清爽的菊羹吃完之后,他感覺“神明頓颯爽,毛發(fā)皆蕭然”,沉重疲憊的感覺一掃而空,整個人如同置身于山林之間。還有一道以菊花為原料的經(jīng)典花饌菊花魚,相比起來就復(fù)雜一些了——需要先將魚切成薄片,再與清爽的菊花一同煮食,貴在清香鮮美。
除了直接使用花朵作為食材,古人還做花糖、花露等更加精細巧妙的花饌。明末清初“秦淮八艷”之一的董小宛,不僅才貌絕倫,還擅長廚藝,心靈手巧。定居在江蘇如皋水繪園時,她曾經(jīng)創(chuàng)制過好幾道風味絕佳的花糖,世稱“董糖”,還被清代著名“吃貨”袁枚收入了他的《隨園食單》。董小宛的夫君冒辟疆后來回憶說,她會在花朵初開時,采摘來做出糖漬,花汁融入糖中,香味和顏色可以保存很久不變,入口時更是清香撲鼻。董小宛創(chuàng)制的另一款秋海棠露,更是令人嘆為觀止。海棠無香,做成的花糖卻散發(fā)醇香,味美可人,處處隱藏著佳人的巧妙心思。只可惜后來佳人命途坎坷,香消玉殞,“董糖”的做法也沒能流傳下來。
經(jīng)過蒸餾萃取而制成的花露,則可以放入湯粥、茶水、酒水中,不僅有調(diào)味增色的作用,還能養(yǎng)生調(diào)理。在《紅樓夢》中,就出現(xiàn)過“木樨清露”和“玫瑰清露”,不過這都是進貢朝廷的珍奇貢品,價值千金,連王夫人也要囑咐襲人好好收起來,別糟蹋了。
相比直接以花入饌,經(jīng)過加工的花糖、花露可以保存更長時間,食用時不受季節(jié)時令的限制,更符合人們?nèi)粘I畹膶嶋H需求。除了食用,花朵還可以作為日常保健品,甚至入藥,如人們發(fā)現(xiàn)玫瑰花露有理氣和胃的功效,桂花花露有疏肝的作用。明代人還記載過將蘭花用鹽水腌漬三四天,洗干凈后再泡茶飲用的做法。
此外,古代女子也喜歡將鮮花制成胭脂、水粉。相傳慈禧太后使用的胭脂,就是先將上好的玫瑰花瓣用干凈的石臼慢慢舂成厚漿,再用細紗過濾,采集純凈的花汁,然后把蠶絲片放到花汁中浸泡,等完全浸透后取出曬干,最后需要時便直接取用。花可以裝飾容顏,古代美人的紅裝,也永遠散發(fā)著鮮花的幽芬。
“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這是宋人描寫荷花的詞,也是傳統(tǒng)花文化的寫照?;ㄩ_花落,物換星移,那份由花朵帶來的溫柔情愫,卻一直根植在我們久遠的記憶中,在如水的歲月里,映照出最美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