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曉雷 劉麗霞
臨床中最常見的一種胃腸功能性紊亂疾病就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發(fā)病機制復雜,屬于一種多發(fā)疾病,多半以食欲不振、腹部不適、疼痛等癥狀為主。在中醫(yī)理論中,該種疾病屬于“胃脘痛、痞滿”等范疇,根據中醫(yī)學的治療經驗,其臨床效果顯著,本文旨在進一步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采用中藥調理脾胃升降治療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4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開展本次研究,病例選取時間: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分組方法:采用抽簽法分組,共2組(對照組、觀察組)。本次研究已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且患者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了知情同意書。觀察組240例患者年齡為22~61歲,平均(43.89±6.49)歲;男女分別為123例、117例;病程為1~11年,平均為(6.24±0.61)年。對照組240例患者年齡為23~62歲,平均(43.91±6.53)歲;男女分別為119例、121例;病程為1~12年,平均為(6.27±0.62)年。組間基線資料(病程、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1.2.1 中醫(yī)診斷標準根據中國衛(wèi)生部頒發(fā)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中藥新藥治療痞滿癥狀的指導原則進行診斷[1],所有患者均反復發(fā)作2個月以上,存在脹滿、飽脹、脹痛等癥狀。
1.2.2 西醫(yī)診斷標準根據國際胃腸病學會制定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診斷標準以及中國中醫(yī)內科學會《中醫(yī)胃腸病學》中的診斷標準[2],該480例患者均具有上腹疼痛、上腹不適癥狀,在經過排便之后未能緩解,同時存在持續(xù)性的上腹疼痛。經過臨床B超、內鏡等檢查,全部排除器質性病變,均符合臨床診斷標準。器質性病變包括:消化系統(tǒng)腫瘤、慢性膽囊炎、膽結石、消化性潰瘍等。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存在上腹正中疼痛以及不適的患者;2)未進行過腹部手術的患者;3)臨床資料完整以及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排除標準:1)糖尿病患者;2)系統(tǒng)性的硬化癥患者;3)認知功能異常、精神疾病等系統(tǒng)疾病患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的240例患者給予西藥治療措施,給予患者10 mg西沙必利(生產廠家:山東淄博新達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國藥準字H20020343)口服治療,每日3次,均在飯前20 min左右用藥,共治療28 d。觀察組的240例患者均采取中藥調理脾胃升降治療方案,調理脾胃基本藥方包括:茯苓10 g,姜半夏10 g,黨參10 g,枳殼10 g,陳皮10 g,厚樸6 g,炙甘草5 g,白術10 g等[3];存在食滯的患者在基礎方上加用炒麥芽與焦山楂各15 g;存在胃熱的患者加用黃連3 g[4];失眠多夢的患者加用合歡皮15 g,茯神10 g;痞滿甚的患者可將基礎方中的枳殼改成20 g,白術與黨參改成6 g;肝胃不和的患者加用白芍10 g,柴胡10 g;脾胃虛寒加干姜6 g;針對噯氣甚的患者給予枇杷葉10 g與旋覆花10 g[5]。根據患者臨床實際情況進行對癥下藥,將其對癥藥方放置水中煎熬,分成早晚2份服用,每日1劑,共治療2個療程,一個療程為14 d。
1.4.2 觀察指標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變化情況、生活質量評分、空腹血漿胃動素以及臨床治療效果等。
1.4.3 療效判斷標準治療效果包括顯著、有效、無效等3種,總有效=顯效+有效。顯效:2組患者各項指標全部恢復正常,臨床上腹疼痛、反酸、惡心、乏力、燒心感等癥狀全部消失;有效:治療后2組患者各項指標有所恢復,癥狀有明顯好轉;無效:治療后2組患者臨床癥狀均未發(fā)生變化,甚至加重。生活質量評分包括心理功能、物質生活、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等4種,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74)進行評價[6],分數越高表明患者改善情況越好;臨床癥狀積分主要分為重度、中度、輕度3種,分別為3分、2分、1分,無癥狀反應則為0分,其中包括惡心與嘔吐、上腹脹、泛酸、燒心、乏力、噯氣、上腹疼痛、進食少等;空腹血漿胃動素采用放射免疫分析進行測定,分別在患者晚飯后14 h以及加測之前的1 h,抽取患者3 ml空腹血,將抑肽酶與抗凝劑加入其中,確保檢測的濃度以及準確性。
2.1 2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83%)高于對照組(89.58%),組間對比存在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各項積分對比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惡心與嘔吐、上腹脹、泛酸、燒心、乏力、噯氣、上腹疼痛、進食少等癥狀積分均低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例,
2.3 2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血漿胃動素變化情況比較治療前2組患者空腹血漿胃動素變化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高于對照組,數據對比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3。
2.4 2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改善情況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生活質量各項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心理功能、物質生活、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等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存在明顯差異(P<0.05)。見表4。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血漿胃動素比較
(例,
表4 2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例,
在臨床中功能性消化不良屬于一種常見多發(fā)疾病,該種疾病在西醫(yī)領域中屬于一種功能性紊亂疾病,而在中醫(yī)理論中屬于“胃脘痛、痞滿”等范疇,其臨床癥狀表現為食欲不振、上腹疼痛、泛酸、不適等等[7]。在中醫(yī)學理論中對于該疾病已經積累了非常豐富的治療經驗,取得的效果也比較顯著,該病主要發(fā)病機制是因患者情志失調、虛氣留滯、外邪內陷、脾胃虛弱等等因素,該病的病位在胃部,其病變臟腑為脾胃。有相關醫(yī)案指南提到[8],胃宜降則和、脾宜升則健,兩者之間共為氣機升降之樞紐。患者自身的脾胃功能與氣機升降存在一定的相互關聯,并且對其發(fā)病也存在一定的影響。其中飲食的吸收、水谷的運輸、消化等等均具有重要關聯[9]。以往采取西藥治療措施,雖然能對其胃腸道動力進行改善,避免出現食物滯留以及反流情況,不斷加強并改善其胃腸運動,治療該種疾病的西藥無法抑制乙酰膽堿的活動,也無法對其多巴胺的受體進行阻斷,因此不會增加患者胃酸分泌,也不會造成患者血漿胃動素水平異常,但其臨床不良反應較多,極易導致患者發(fā)生可逆性的肝功能異常。
患者脾胃升降失常的病機是清氣在下、濁氣在上、則生飧泄、則生脹,患者脾升胃降則能夠確保進食正常的吸收、消化、排泄,因此在其治療過程中需給其脾升胃降的功能進行全面完善,從而逐漸調理患者消化系統(tǒng)疾病[10]。而調理脾胃升降的主要治療方針就是促進患者胃腸運動改善,脾胃得健,從而中焦氣機和順等等。不僅能夠調理患者脾胃升降,恢復患者氣機的調順,對其臨床癥狀改善也具有重要作用。很多研究提出[11],枳殼能夠改善患者胃腸平滑肌,對其作用能夠起到雙向的調節(jié)性,不僅能夠將其胃腸作用保持興奮,對其平滑肌張力以及解痙攣等作用也具有顯著效果,全面加強其自身排空能力,促進患者胃腸蠕動[12]。藥方當中的白術與黨參不僅能夠雙向調節(jié)患者胃腸功能,還能夠全面改善患者胃腸激素的分泌情況,而半夏則能夠調節(jié)患者胃腸功能,加強其腸道的蠕動情況,陳皮會起到促進消化,改善其胃液分泌等等功效。
綜上所述,功能性消化不良采取中藥調理脾胃升降治療,其臨床效果顯著,可全面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并對其脾胃升降情況進行調理,促進患者氣機通暢,不僅能夠恢復患者各項癥狀積分情況,對改善血漿胃動素也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見,該種治療方式不僅臨床效果顯著,對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也具有明顯效果,可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