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外國語學院
筆者以費米爾的目的論為基礎(chǔ),結(jié)合口語導游詞的特點,以目標聽眾為依歸,從詞語和句子兩個層面對翻譯策略進行分析和探討。在詞匯方面,主要用詞匯選擇、音譯和意譯等技巧進行分析;在句子方面,從句序調(diào)整和語態(tài)轉(zhuǎn)換等方面進行探討;希望以規(guī)范的英語語言,盡力還原原文信息。
該翻譯實踐報告共四章,第一章為翻譯任務(wù)簡介,包括項目背景、原文簡介以及委托方要求等;第二章為翻譯過程,涉及翻譯過程以及譯后檢查等;第三章以目的論為準則,對翻譯案例進行具體分析。
合肥,由于近年來經(jīng)濟得到迅速發(fā)展,也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前來旅游。合肥文化屬于徽州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13年12月份,英國廣播公司(BBC)播放了一部名為“拜訪世界上發(fā)展最快的城市”合肥城市旅游專題片。
講解詞是傳播文化最直接的媒介,所以對合肥主要景點講解詞的翻譯質(zhì)量決定了是否能準確地弘揚合肥文化。然而,目前的情況遠不能令人滿意。因此需要繼續(xù)研究來改變現(xiàn)狀。首先,大多數(shù)的導游詞研究主要是為讀者服務(wù),忽略了聽眾。為讀者服務(wù)的譯文復雜句眾多,用詞偏難,如果用在導游現(xiàn)場的口語介紹,則不太合適,因為在短短的時間傳達大量的信息,不僅會使外賓失去繼續(xù)了解的興趣,同時也造成理解的困難。這些研究也忽略了導游詞文本主要的特點,即口語化、準確化等。其次,大多數(shù)的研究忽略了口語講解詞的文化特點。故筆者將運用多種翻譯方法進行實踐,從詞法、句法兩個層面進行分析,希望讓更多的人更好地了解合肥。
筆者結(jié)合自己的翻譯經(jīng)驗和水平,最終選取的翻譯材料為《合肥市部分旅游景點的解說詞關(guān)于李鴻章故居、逍遙津公園、三河、安徽歷史名人館部分名人介紹》,同時,參考了一些平行文本,請教了一些歷史專家,在安徽省高校翻譯平臺得到了一些翻譯界朋友的幫助。
本次翻譯內(nèi)容選取了合肥旅游景點的解說詞,其中包括李鴻章故居、逍遙津公園和安徽歷史名人館部分名人介紹。李鴻章故居主要介紹了故居的布局特點和與李鴻章有關(guān)的生平事跡等;逍遙津公園主要介紹了公園的布局、與之相關(guān)的歷史遺跡和歷史人物,名人館則是主要介紹一些安徽歷史名人,比如曹操和包拯等。
“導游詞,即導游解說詞,是導游員在指導游覽時進行講解,傳播文化,交流感情時所使用的語言?!蓖ǔв卧~包含的內(nèi)容有歷史典故和故事,風俗習慣,園林建筑,哲學和宗教(丁大剛,2008)。一般說來,導游詞是以口語的、準確的和生動的方式給游客進行講解。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目標語言也應(yīng)該遵守這些規(guī)則。
本報告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包括項目背景、原文簡介和報告結(jié)構(gòu)的介紹;第二部分是介紹翻譯過程,即翻譯過程和譯后檢查;第三部分是介紹翻譯理論和導游詞的文體特點,并通過翻譯對具體案例進行分析。
漢語導游詞中,具有中國特色的專有名詞多、英語無對應(yīng)詞,這些難點經(jīng)常導致筆者無從下手,為保證翻譯質(zhì)量,滿足委托方的要求,筆者反復閱讀原文,在忠實原文的基礎(chǔ)上,盡量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由于有些詞含有特定的歷史文化因素,理解起來比較困難,筆者經(jīng)查閱資料也無法解決的,就去請教一些歷史專家,或者向安徽省高校翻譯協(xié)會群里面的老師和同學們求助;筆者對譯文進行反復推敲修改,根據(jù)目的論等的方法,以期與規(guī)范的導游詞文本靠近,做到形似義近,使譯文更符合導游詞語言的表達。
譯后的檢查工作非常重要,因為這可以體現(xiàn)一個譯者對待工作的態(tài)度、服務(wù)精神和專業(yè)素養(yǎng)等。筆者的譯后檢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自我檢查,每個句子都檢查是否通順,檢查專有名詞前后翻譯是否一致,檢查錯譯、漏譯以及標點使用;(2)比較兩種語言在表達方面的差異,對一些容易出現(xiàn)歧義的語句進行修改,保證譯文的準確性和專業(yè)化;(3)安徽省高校翻譯群里的老師和同學對一些語句提出問題并給予幫助,還有導師在此基礎(chǔ)上對譯文進行修正和指導。
翻譯目的論屬于德國功能翻譯理論的一個分支,起源于上個世紀70年代,主要研究的是文本與譯文功能、翻譯目的和翻譯行為等。其中費米爾認為譯文的接受者對于翻譯過程起著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在導游詞翻譯的過程中,只要是游客的信息,對譯者來說都很重要。因此作者在遵循以“傳播中國文化為首要目的”和“以外國游客為服務(wù)重心”原則的前提下,得靈活的運用翻譯策略與技巧進行翻譯。
費米爾提出的以文本目的為翻譯過程第一法則的翻譯目的論是功能派的主要理論。(仲偉合,1999)目的論并不著重原文與譯文是否對等,或者信息傳遞是否完美,而是強調(diào)要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礎(chǔ)上,以原文的功能目的,選擇最合適的翻譯策略。也就是說,譯者得按照特定翻譯目的選取合適的翻譯方法和策略。
由于委托方提供的文本內(nèi)容是用于英文導游在景點介紹之用,這就要求翻譯以小詞和短句為主。在這個交際過程當中,譯者一方面要照顧新的文化和語言等制約,另一方面又必須盡可能依從原文的句子結(jié)構(gòu)。
筆者基于該理論,考慮內(nèi)容的目的與功能,以目標聽眾為依歸,針對翻譯過程中出現(xiàn)的背景知識缺失,詞匯累贅,漢英句式差異等現(xiàn)象所造成的問題,采用了相應(yīng)的翻譯策略進行分析。
1、詞語翻譯
口語導游詞的詞匯具有以下特點:(1)選詞簡單;(2)注重現(xiàn)場效應(yīng);(3)用詞精確;下面對一些詞匯翻譯進行案例分析。
①詞匯選擇
由于導游詞是以口語體的形式說給聽眾聽的,聽眾又得在有限的時間去掌握大量的信息,所以導游詞在用詞方面以小詞為主,以追求通俗易懂。
例1
盡管包拯是個高官,他卻像普通人一樣過著清廉的生活,包拯去世前曾告誡子孫:“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后代子孫做官的人,如有犯了貪污財務(wù)罪而被撤職的人,都不允許放歸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許葬在祖墳上。如果不繼承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孫后代。)
譯文:Although Bao Zheng was a high-ranking official,he lived a simple life as other ordinary people.Before he died,he instructed his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and said the family would not accept those as family members discharged from official post because of crimes related to corruption.After death,their bodies would not be accepted to be buried in family cemetery.Those who failed to obey his words would not be considered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by him.
分析:句中“盡管”沒有譯成“albeit”,而是譯成“although”;“清廉的”沒有譯成“frugal”而是“simple”;“子孫”沒有譯成“descendants”或者“offspring”而是“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全都翻譯成小詞,通俗易懂。
②補充背景知識
補償背景知識,是指通過添加相關(guān)背景資料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以減少文化在傳遞過程中的流失。在譯文中可以針對一些中國特色的詞匯等根據(jù)歷史文化背景加上一些詞,這樣可以增加游客的游覽興趣。一般地名,按我國及聯(lián)合國的相關(guān)規(guī)定,是應(yīng)該按音譯來處理的。對于旅游材料類中的地名,特別是有文化內(nèi)涵,或叫有“故事”的地名,則按前后關(guān)聯(lián),或叫“上下文”進行背景知識補償處理,以保證譯文與譯文效果的一致。
例2
有證可考,有史記載的就有三國新城、袁術(shù)墓群、回龍橋、斛兵塘。
譯文:According to records,there are many historical sites,for example,Sanguo Xincheng,a historical garrison barrack dating back to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Yuan Shu Tomb,(Yuan Shu was another warlord who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time before the beginning of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and he controlled the largest areas at that time,but was later defeated by Cao Cao;);
Huilong Bridge,“hui” in Chinese means retreat; “Long” means dragon,which was used to address emperors or kings in the ancient times; Huilong Bridge means the Bridge by which emperor of Wu retreated;
Hubing Pool,“Hu” in Chinese is a measurement unit; “bing” means soldiers;Hubing means “counting soldiers”;The “pool” was actually a dried one that was used to count soldiers.Hubing Pool was a lower place the Wei used to count soildiers and after that,it was deserted and filled with water.
分析:此句,對“三國新城”、“袁術(shù)墓群”、“回龍橋”的翻譯分別采取了背景知識補償進行處理。如果只用音譯,則會造成文化缺失。對于“回龍橋”的翻譯,首先得弄清楚,什么叫“回龍”,如果不搞清楚,這個橋就沒有了文化底蘊,也就是個死物,更不會引起游客的興趣?!盎佚垬颉笔紫仁菢?,橋是通名,按意譯沒問題。如是地名標注,“回龍”二字是專名,所以用音譯處理,作為“故事”的引子,就要考慮適切性的問題。否則就沒有意義了。筆者查閱資料后,發(fā)現(xiàn)龍是指代吳王,而回有撤回的意思。(張祥云:廬州府志)于是補上背景知識,Huilong Bridge,“hui” in Chinese means retreat; “Long” means dragon,and is used to address emperors or kings;Huilong Bridge means the Bridge by which emperor of Wu retreated.另外,龍子也是龍,在說吳主時,不用再譯成“son of dragon”.
“斛兵塘”,首先得弄清楚這里的“塘”是什么,如果不弄清楚,則會造成文化缺失,也會使得游客失去興趣,經(jīng)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它并不是一個塘,而是三國時期曹操用來清點士兵的地方。相傳三國時期,曹操率領(lǐng)大軍進攻東吳,屯兵合肥,安營扎寨時,人馬浩蕩,無法計數(shù),為清點人馬便挖出了這口旱塘,做為計量將士的場所,斛兵塘由此得名。所以這里的“塘”是比喻義,指的是一個“旱塘”,功能是“清點人馬”,所以“塘”處理成The “pool” was actually a lower place the Wei used to count soldiers.
2、句子翻譯
英語與漢語屬于兩種不同的語系,所以有著不同的句子結(jié)構(gòu)和特點。在語言轉(zhuǎn)化地過程中,得以準確性為前提,翻出符合英語語言規(guī)范地句子。從這個角度出發(fā),筆者主要用句序調(diào)整和語態(tài)轉(zhuǎn)換方法來處理導游詞。
①句序調(diào)整
中式思維與英式思維的差異往往會導致漢譯英時英文和漢語的語句順序不一致,所以在把漢語譯成英語時,需要根據(jù)語境去調(diào)整句序,使譯文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和規(guī)范。
例3
盡管在三國演義和其他民間文化中被描述成一個多疑、殘忍的角色,曹操仍然是一個卓越的統(tǒng)治者、軍事家和詩人。
譯文:The historic Cao Cao was a brilliant ruler,military strategist and poet,although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as a cruel and suspicious character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nd other folk cultures.
例4
為了實現(xiàn)洋務(wù)運動的“自強”和“求富”目標,李鴻章優(yōu)先保證淮軍裝備的升級更新,創(chuàng)辦軍事工業(yè),以滿足國防建設(shè)和戰(zhàn)爭的需要,為了解決能源、燃料、交通等問題,還開辦了鐵路、礦務(wù)和電報等。
譯文:Li Hongzhang gave priority to upgrading the Huai Army’s weaponry and building military industries to meet the need for national defense in order to make the country stronger and richer as proposed in Westernization Movement.Li Hongzhang also set up many businesses,such as railways,mineral and telegraph industries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supply of energy and fuels.
分析:例3例4,一般情況下,漢語將原因、背景、條件等放前,重心靠后。然而英語的語義重心靠前,一般將語義放于句首,各部分按照邏輯關(guān)系由主到次連接。所以,在翻譯過程中,也得遵循這個原則。針對這一習慣差異,例3英譯時,將“although”引導的條件句后置,語義重心前移。使得譯文更加符合英文表達。例4英譯時,將“in order to”的目的狀語從句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