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
問題意識也稱思維的問題性心理品質,是指人們在認識活動中,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并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tài)。心理學研究表明,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是思維的起點,當個體產生“為什么”、“是什么”、“怎么辦”等一系列疑問時,思維才真正啟動。因此,強烈的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動力,它促使個體去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我國《禮記·中庸》中也有相類似的經典概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說明學習過程中要善于提問和思考,方有辨別力和行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時期是培養(yǎng)和訓練科學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無論在學校還是在社會,都要把學習同思考、觀察同思考、實踐同思考緊密結合起來,保持對新事物的敏銳。由此可見,真正的學習和強烈的問題意識是相伴相隨的,在學習過程中,善于提問和思考,才能獲得真知。
思政課長期以來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學習被動,課堂參與度低。且思政課與專業(yè)課相比較而言,其顯性效益不突出,學生興趣不高,學習動機不足。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基于學生的內在需求服務于學生,積極關注學生的所思所想就是為了破解這一困境。學生提問題,教師解答問題,或者雙方共同探討問題,讓課堂在問題的迸發(fā)與回應中生動鮮活起來,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和保持學習動機。
在新時期成長起來的“90后”、“00后”大學生,從小就受到不同的文化及價值觀念的沖擊,思想非?;钴S,知識源和信息源日益多元化和復雜化,這無形當中加劇了高校思政課與不同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競爭,學生的思想也不同程度地出現(xiàn)與主流意識偏離的異化。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折射出的恰恰是他們思想領域的真實現(xiàn)狀,教師則可借此更準確地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心理脈象,制定出更具針對性的教學方案。
以學生的問題為出發(fā)點和歸宿,有利于將思政教師、學生、及教學內容等課堂基本要素有機結合起來,“一方面積極關注學生在思政課教學中存在的思想問題和理論困惑,另一方面又積極關注社會發(fā)展中的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并力圖從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視角予以有效的回應和解答,從而在思政課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實現(xiàn)教師、學生與教學內容之問以問題意識為導向的有效視域融合,以達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目標和要求”。
學生的獲得感不僅指使學生在知識上有所收獲,而且還要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尊嚴、滿足和喜悅。以問題為導向的思政課堂,以學生的問題為起點,以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鏈引導學生思考、明辯,并積極尋求答案和解決問題的出路,在這一交流和對話過程中,體現(xiàn)出教師對學生的關注、理解和尊重,學生則體驗到尊重感、成就感和價值感,從而對教學內容真正地理解和認同,自覺接受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
思政課作為一門人文類課程,要積極服務于學生的職業(yè)發(fā)展。問題意識經過長期的訓練會轉化為一種學習能力,具備這一能力,學生會把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當成一種習慣,在未來的工作中也會善于思考、探索和鉆研,這是其職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不竭動力。
概括而言,當前高職院校的思政課中,學生普遍缺乏問題意識,習慣于被動接受,基本格局是教師問,學生答,教與學之間缺乏問題的流動與對話。
(1)教學內容理論性太強,缺乏時代感,脫離社會現(xiàn)實和學生需求,導致學生提不出問題;(2)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度不足,不能敏銳地發(fā)現(xiàn)學生的問題,不善于引導學生提問和思考,或者對學生的問題不能積極地回應,打擊和消解學生發(fā)問的興趣和主動性;(3)長期以來的教育文化背景造成很多教師喜歡聽話、順從的學生,比較排斥“問題學生”;(4)教師囿于教學計劃和教學進度,為確保順利完成每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不能為學生提問和答疑解惑分配出充足的時間;(5)教師權威性過強,不允許學生質疑教學內容和挑戰(zhàn)教師的權威,對學生的問題予以不容辯駁的回應,使得學生不敢提問題;(6)教師自身知識儲備不足,擔心或害怕學生提出問題而自己不能有效解答,影響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常?;乇軉栴}或視問題而不見。
(1)不能提問: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不足,甚至在某些領域完全是空白,缺乏提問的能力;(2)不善提問: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學生習慣于教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模式,思維被動,缺乏發(fā)現(xiàn)問題的敏感性和主動提問的意識;(3)不愿提問:新一代大學生是在快餐式知識背景和智能化時代之下成長起來的,他們每天接收大量的信息,卻不加思考,即使有問題也可以隨時隨地在搜索引擎中找到答案,這必然造成思維的惰性;(4)不會提問:學生在中學時期對思政理論問題關注較少,缺乏基本的理論修養(yǎng),提出的問題較為膚淺,或者沒有探討的價值;(5)不敢提問:從小懾于教師的權威,沒有養(yǎng)成質疑和批判的思維習慣,或者擔心過多提問會引起教師的反感影響成績。
思政課教師需要努力優(yōu)化課堂氛圍,給學生提供一個開放的、民主的、平等的、包容的心理環(huán)境,讓學生自覺敞開問題意識之門,愿意提問、敢于提問、樂于提問。教師對學生的問題應持不打擊、不嘲笑、不輕視、不回避的態(tài)度,對于精彩的問題要充分肯定,積極回應,對于較淺顯的問題,可以耐心引導學生做更深入的思考,對于一時難以回答的問題,可暫時擱置,待課下研究后及時回復學生。教師尊重、包容、謙虛的態(tài)度會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感和親和感,激發(fā)他們與教師對話的意愿和熱情。
思政課應充分利用時代的有利條件,搭建起多元化的師生溝通的橋梁,把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從課內延伸到課外。QQ、微信、微博、公眾號,以及現(xiàn)在已廣泛應用的藍墨云班課等,都可以成為學生發(fā)問的媒介,某些工具的匿名性還可使學生減少顧慮和戒備之心,能更真實地表達內心的疑問。
思政課理論性強,涉及到政治、歷史、經濟、法律、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個領域的內容,對于知識基礎較為薄弱的高職生來說,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社會現(xiàn)實是問題的源泉,思政課要充滿生機和吸引力,理論必須“接地氣”,必須實現(xiàn)教學內容向生活化、實際化的轉化。要緊密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和廣大青年學生的生存現(xiàn)狀,并使之有效融入課程內容體系和教學過程之中,將反應重大社會現(xiàn)實的熱點、焦點、難點問題引入課堂,創(chuàng)設真實具體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去體會概念與生活的差異,捕捉理論與現(xiàn)實的矛盾,以此培植問題意識的生長點。
高職生雖然以學習專業(yè)技術為主,但其接受的畢竟是高等教育,要具備基本的研究能力。研究性學習能力是問題意識的重要條件。思政課要改革和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團隊式學習、翻轉課堂等都是非常有效的研究性學習方式。教師要主動嘗試新興的課堂組織模式,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研究、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迸發(fā)出思維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