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平
摘要:“一帶一路”倡議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致力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手段和宏偉方略,面對少數人的曲解非議和詰難,既要有博大胸襟和文化自信,更要有證實自身思想的理論武器和現實案例。探尋古代“南方絲綢之路”遺跡迤沙拉彝族村,發(fā)掘“南絲綢之路”的特征、內涵,為當前“一帶一路”倡議提供價值思考和文化認同根基。
關鍵詞:南方絲綢之路 彝村文化 一帶一路
中圖分類號:J6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7—0116—02
發(fā)源于古代中國的“絲綢之路”包括四條:“西北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其中“西南絲綢之路”是指從長安、成都等地出發(fā)經過雅安、蘆山、西昌、會理、攀枝花、楚雄、大理、保山、騰沖等地,出境到達緬甸、泰國、印度、中亞的線路。三星堆和金沙遺址文物證實了“西南絲綢之路”早在商周時期就已存在,司馬遷在《史記》中稱此道路為“蜀身毒道”,后人稱為“古夷道”。迤沙拉彝族村位居四川攀枝花金沙江畔“南方絲綢之路”拉乍渡口之上的山嶺間,是川滇古驛站。這個村占96%的彝族居民是深受“南方絲綢之路”影響的彝族支系——俚濮彝族。迤沙拉村是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也被稱為“天下彝家第一村”。
一、迤沙拉村的文化現象
1.百戶相鄰,千人聚居的農牧業(yè)文化
迤沙拉村是由374戶1535人聚群而居的超大民居群,集中分布在150公頃的半山坡,建筑總面積超過67000平方米。戶戶高墻,家家大院,飛檐斗角,集而不依,擁而不堵,相鄰墻壁間最窄處僅30—40公分。穿巷便道縱橫交織,猶如迷宮。庭院養(yǎng)殖家家雞鴨齊鳴,戶戶豬肥牛壯。三輪車、摩托車、小汽車,拖拉機、農耕機擠滿庭院。山頂牧牛羊,半山種水果,玉米、大豆、花生等作物套種樹間。日暮下,農民開著農用車務農歸來,載著農具、家人和滿車的歡笑,牛羊成群穿過村道,家禽歡歌迎接主人的歸來。山坳里,地膜作物在節(jié)水滴灌和現代農耕技術的幫助下,瓜果四季熟,蔬菜品種多。有著田園牧歌和世外桃源般生活的迤沙拉村早在“十二五”期間就已經成為攀西優(yōu)質的蔬菜和2000畝葡萄酒原料的重要基地,農民人均收入位居攀西農村前列。
2.彝、漢、白族風格兼具的特色民居文化
三百多棟座北朝南的三合院、四合院依山勢和功能設計,布局嚴謹又巧奪天工。借山石為基,夯紅土為墻,配以木柱支撐,青色筒板瓦蓋頂,飛檐翹角以造勢,疏密得法,錯落有致,高高的馬頭墻留存著徽派建筑的標記。堂屋三間高居北坡,走廊上方伸出重檐,廂房左右前出,倒座房位于院壩下方石坎之上,庭院大門造型精巧。合院上下兩層皆有走廊貫通,既有晚唐廊廡合院的造型格局,更兼具西南干欄式建筑的適用。整個建筑主次分明,尊卑有序,天井體現了傳統(tǒng)漢文化;以花木蟲魚鳥獸裝飾木頭雕刻的格子門、格子窗、吊柱、走廊、欄桿,石雕的臺階、柱礎等則是借鑒了白族民居的風格;庭院內花木葳蕤,鮮花盆栽相映爭趣,更具江南小院的神韻。
3.彝漢相融的民風民俗
每戶堂屋上方均擺放造型大氣威嚴、做工考究的供案,置放祭品香火。堂屋正中上墻掛置“家堂”,以紅布記錄祖輩家支作為彝族人認祖歸宗的圖譜,旁邊立“天地君親師”牌位。彝族傳統(tǒng)的婚配姑舅表優(yōu)先婚,姨表禁婚,同族內婚、家支外婚文化得以延續(xù),新婚3天內新娘由姊妹陪宿不能與新郎同房,傳統(tǒng)彝族的“指腹為婚”“娃娃親”“哭嫁”等習俗已經消亡,“轉房婚”已不是必然,自由戀愛婚姻成為常態(tài)。喪葬請道士念經,請先生看地,由畢莫誦讀彝族的《指路經》指引亡靈回歸祖籍故里。他們歡度彝族和漢族的各種節(jié)日,但不過“彝族年”。祭奠祖先,祭拜雞腳神(煞神)和土地神,供奉松樹神。土生土長的“起家大院”經理鄭自偉說:“里潑彝族的文化風俗既有佛教的,也有道家的,還有彝族和漢族的融合”。“起家車輪子,毛家筆桿子,納家包谷子,張家酒壇子”,這里崇文重道,這里開放包容,這里人才輩出,這里有火把節(jié)的“打跳舞”,這里還傳唱著來自明朝宮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談經古樂”。
二、迤沙拉村對于“一帶一路”倡議的價值
1.“一帶一路”影響世界是由點到面、從量到質的過程
事物的發(fā)展遵循著以上特點,始終貫穿著矛盾運動的基本規(guī)律。如果說古絲綢之路是老祖宗們的智慧,它促進了沿線地區(qū)人民經濟繁榮文化進步和社會文明,迤沙拉村奇跡般地留存下了這種交流開放的成果,成為了“南方絲綢之路”驛站上文化、精神、實物的博物館和活化石,他們以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建筑風格、文化習俗、價值觀念等深刻影響并帶動周邊方圓數十公里的彝人向現代化邁進,產生了多民族文化融合和內外向型經濟互補共存的特有山村彝區(qū)現象,那么今天的“一帶一路”正是這一智慧的發(fā)展和延續(xù)。我們堅信在不遠的將來,必將在所有參與“一帶一路”的國家和地區(qū)形成更多這類具有影響力的“星星之火”。
2.“一帶一路”倡導文化交流和價值互補的中國發(fā)展模式切實可行
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現代化地區(qū)與傳統(tǒng)落后地區(qū)之間看似是不平衡的,后者往往處在價值鏈交換的弱勢方。閉塞、阻礙、逃避這種交流互通并不能減少因歷史文化地理因素等造成的客觀差異,也無益于經濟社會發(fā)展和生活質量的提升。千百年前西南“百夷之地”與中原漢民之間的發(fā)展差距并不比今天世界各國之間的發(fā)展差距小??缭角饺f壑,征服萬千險阻,祖先們千百年來仍然堅持捍衛(wèi)著這條經濟交往和文化溝通干道的暢通,展現了先人杰出的實踐能力和生存發(fā)展的智慧。他們在為自身帶來現實福祉的同時,也為后世留下了歷史和文化的結晶。
3.“一帶一路”傳播中國“和而不同,以人為善”的“和”文化必勝
開放就是溝通交流與互利共贏,“和氣”才能“生財”。中國改革開放40年之所以能取得舉世驚嘆的成就,那是因為我們找到了一條獨特的中國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發(fā)展模式。這種模式簡單概括為:既向世界開放,又自主發(fā)展?!耙粠б宦贰蓖瑯訛樗袊液偷貐^(qū)敞開開放合作、協商共建之門,里面沒有經濟掠奪和文化霸權,如果他國自愿認同并接受中國的文化和理念,那不過如迤沙拉彝族先民一樣是在新舊觀念、本族與外族在思想文化上的碰撞、對比、沖突、實踐中所作出的自覺和理性選擇,是對原有愚昧和落后的摒棄,是使自己在開放交融中得到發(fā)展和新生?!昂汀蔽幕菛|方中國文化的靈魂和儒學精髓。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南方絲綢之路”上千年古寨迤沙拉里住著的仍然是彝族,但是他們兼收并蓄了外來族群的思想、文化、觀念、風俗和價值,在黨的領導下他們今天已經成為了中國西南最現代、最開放、最富裕、最具有地方特色但仍然固守著諸多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血統(tǒng)基因的現代彝族人。
三、結語
中華思想文化璀璨精深,中國和平發(fā)展文化歷史悠久深厚。并不是所有人對“一帶一路”的價值意義都有準確的認識和體會,面對少數人的曲解非議和詰難,我們既要有博大的胸襟和文化自信,更要有證實自身思想的理論武器和現實案例。更多地研究像迤沙拉彝族村這樣的“絲綢之路”遺跡和“活化石”,發(fā)掘千年“絲路文化”的特征和內涵,可以為當前“一帶一路”倡議提供新的價值思考、文化認同和實證案例。
參考文獻:
[1]史澤華.“一帶一路”:新范式何以超越舊思維[J].紅旗文稿,2019(1):35—36.
[2]丁冰.“一帶一路”是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經濟基礎[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12):43—47.
[3]劉曉丹.“一帶一路”中的文化交流[J].人民論壇,2018(33):134—135.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