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功照
天津市華津醫(yī)院外科 300220
結腸癌(Colon cancer,CC)為臨床常見惡性胃腸道腫瘤,該疾病患者在發(fā)病早期通常無明顯癥狀,中晚期則以糞便形狀改變、腹痛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可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1]。目前手術治療為應對結腸癌患者的主要手段,傳統(tǒng)結腸癌根治術雖可起到緩解病情的作用,但術后復發(fā)率高,且腫瘤殘留可能性較大。與之相比,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因可更好地清掃患者結腸相關系膜組織及所屬淋巴結,現(xiàn)在臨床已得到廣泛應用[2-3]。鑒于此,本文將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用于結腸癌患者治療中,以對其臨床應用價值做進一步探討。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9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結腸癌患者86例,使用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觀察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51~76歲,平均年齡(64.09±3.72)歲;病程2~6年,平均病程(3.14±0.85)年;腫瘤部位:左半結腸20例,右半結腸23例。對照組男24例,女19例;年齡52~76歲,平均年齡(64.15±3.70)歲;病程2~5年,平均病程(3.09±0.86)年;腫瘤部位:左半結腸18例,右半結腸25例。兩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1.2 入選標準
1.2.1 納入標準: (1)均經(jīng)電子腸鏡等檢查確診;(2)無手術禁忌證;(3)既往無腹部手術史;(4)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1)伴有心、肝、腎等其他器質性疾病者;(2)存在凝血功能障礙及認知功能障礙者;(3)腸梗阻患者;(4)治療依從性較差。
1.3 方法 對照組在全麻下實施傳統(tǒng)結腸癌根治術治療,協(xié)助患者取仰臥位,將皮膚、組織切開后,一并切除患者原發(fā)灶及腸系膜,且在切除過程中需確保結腸切緣距腫瘤位置超過10cm,同時直腸遠端切端超過2cm,隨后于十二指腸懸韌帶后切開腹膜,結扎相關動靜脈,將結腸切除,最后清洗腹腔并逐層縫合。觀察組在全麻下行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治療,患者取仰臥位,手術切口根據(jù)腫瘤位置確定,逐層切開后對患者是否出現(xiàn)腫瘤及淋巴轉移情況進行詳細觀察,并對可疑組織取樣送檢,依次分離腫瘤部位的結腸系膜與腸系膜下血管,而后對血管周圍脂肪組織及血管根部的淋巴結進行清掃,結扎中央血管,同時夾閉切斷腸系膜下血管,最后根據(jù)患者病情需要切除結腸,并做好斷端吻合術。兩組術后均予以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
1.4 觀察指標 (1)觀察并比較兩組淋巴結清除情況(平均淋巴結、左半結腸淋巴結、右半結腸淋巴結、陽性轉移淋巴結)。(2)對比兩組吻合口瘺、腫瘤殘存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3)于術后3個月對所有患者行X線攝片、結腸鏡等檢查,比較兩組淋巴結轉移情況。
2.1 淋巴結清除情況 觀察組各淋巴結清除個數(shù)均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淋巴結清除情況對比枚)
2.2 并發(fā)癥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65%,低于對照組的27.9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532,P=0.004<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癥對比[n(%)]
2.3 淋巴結轉移情況 術后觀察組43例患者中共發(fā)生淋巴結轉移3例,轉移率為6.98%(3/43),對照組轉移15例,轉移率為34.88%(15/43),兩組淋巴結轉移率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118,P=0.002)。
結腸癌具有較高發(fā)病率、復發(fā)率及死亡率,且在中老年人群中較為常見。目前手術為治療結腸癌患者的首選方案,其可通過切除腫瘤,有效抑制癌細胞的擴散,降低患者死亡風險。傳統(tǒng)結腸癌根治術多采用鈍性分離與切除結腸系膜方式,極易引發(fā)切口感染,同時增加吻合口瘺的發(fā)生率,最終對患者生活及生存質量造成嚴重影響[4-5]。
隨著完整結腸系膜理念的提出,使得結腸癌規(guī)范化治療成為可能,經(jīng)多項研究表明,將完整結腸系膜理念用于結腸癌手術治療中可產(chǎn)生顯著臨床應用效果,其能夠對癌細胞擴散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進而有效清除淋巴結,利于改善患者預后[6]。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各淋巴結清除個數(shù)均多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淋巴結轉移率均低于對照組,表明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能夠提高淋巴結清除效果,同時減少吻合口瘺、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有助于降低淋巴結轉移的可能性并促進患者機體各功能恢復。傳統(tǒng)結腸癌根治術在分離過程中易將癌細胞擠壓擴散至周圍組織,故術后復發(fā)可能性較大,同時因損傷嚴重,患者術后出血量往往較多,從而增加了感染、吻合口瘺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7]。與之相比,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具備以下優(yōu)勢:(1)該術式主要對腹膜后筋膜與臟層筋膜進行銳性分離,可較好地保留臟層筋膜完整性,并對結腸系膜包被的腫瘤組織進行有效切除,同時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因結腸系膜破裂致使腫瘤播散情況的產(chǎn)生;(2)全腸系膜切除術可實現(xiàn)對腸系膜血管根部的高位結扎,從而達到最大限度的淋巴結清掃,并對淋巴結轉移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8]。
綜上所述,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在結腸癌手術治療中應用價值顯著,利于提高對淋巴結清除效果,同時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及淋巴結轉移可能性,從而有效促進患者術后恢復。